整合药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06-08 08:38:24
导语:整合药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苏州大学药学院围绕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学科交叉、课程融合及器官系统整合,优化理论教学模块和实验内容,构建了适合于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的整合药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整合药学课程体系被成功实施并初显成效。同时,客观地分析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提升地方研究型综合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药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要求各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我们在调研活动中发现,“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能紧跟学术前沿和社会科技发展,尤其是与实际工作和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成为药学专业学生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当前,药学领域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已成为国家战略,我国真正进入了创新药行业爆发期。然而,传统的培养体系是建立在将已上市药物产业化的基础之上,无法满足当前对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效的教学活动直接导致学生多囿于死记硬背,学无所用的假象更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蚕食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兴趣。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药物研发思维和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1]。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整合药学的概念、改革思路和设计[2-6]。有鉴于此,苏州大学药学院在药学专业中设置了整合药学教学改革班[7]。经过实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值得推广应用。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药学教育的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药学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变革。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药学教育模式存在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学科学习时间跨度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等弊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柰大学首次探索并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在30年时间里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为其他医学院校的整合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均先后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案[8,9]。该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界限,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从生命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体系改革为整合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思路。
2改革思路
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采用目标为导向的教学理念(OBE),按照药物研发(“找好药”,整合药学)、生产(“做好药”,工业药学)、使用(“用好药”,临床药学)进行分段培养(图1),着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视野广的创新药物研发型专业人才。
3实施方案
3.1理论课程整合
学院在整合课程改革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按照知识体系,遵循从基础到专业、从简单到复杂、从机制到药物、从疾病到治疗的原则,通过跨学科、跨教研室组织教学团队,成立药物学总论、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循环与运动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泌尿与内分泌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等九个课程团队,形成药学专业课程的综合课程模块(图2)。在药物学总论模块中,重点讲授药物研发的思路和基础知识,包括整合药学概论、药物化学概论、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概论、药理学概论、药剂学概论、药物分析学概论等。八个系统疾病治疗药物模块依据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程度和认识程度,由简单到复杂依次讲授。每个系统选择3-5种代表性疾病,分别从系统疾病介绍入手,依次讲授疾病发病机制、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疾病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疾病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让学生扎实掌握药物研发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研究和开发新药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能力(图2)。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化学、生物学、临床与药学知识的融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2实验课程整合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坚实的实验动手能力。在设置实验课程内容时,我们尤其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而且,从理论出发,通过实验来检验理论,并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时安排上,我们按照1∶1的比例设置实验课,即每个模块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54学时。在内容设置上,我们选取理论教学中的一种疾病和一个代表性药物,按照新药研发路线设置实验内容,即包括化合物合成、疾病模型的构建、化合物活性筛选、药物作用机制、安全性评价、成药性评价、剂型设计与评价、质量标准研究等(图2)。极大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而更多采取探究性实验,即在一些重要实验参数上设置一定范围,而非某一固定值;通过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意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教学方法
学生第1-4学期学习化学、生物学和临床基础知识,第5学期学习药物学总论、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循环与运动系统药物等模块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第6学期学习呼吸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泌尿与内分泌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模块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教学形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教学模式,CBL为引导的理论精讲,小组PBL讨论学生参与体验、头脑风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理论讲授中注重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学生通过绘制知识链接导图,理清知识脉络,系统掌握重点和难点。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交叉融合的能力。
4整合课程运行保障
4.1成立整合课程团队
优良的整合课程团队是整合课程改革与运行的关键。首先建立整合课程组,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室管理体系,吸纳不同专业的优秀教师组建整合课程教学团队,设立团队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共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PBL案例,做到针对问题及时调整。
4.2师生积极参与
学院多次组织专家召开整合课程改革专题研讨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PBL案例设计等方面组织工作坊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比如,整合课程教学业绩点为普通课程的2倍;设定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发表整合药学教学研究论文、出版教材,并针对整合药学班学生设置新药创制项目等。学院顶层设计,科学组建团队,教师培训到位,积极主动参与是整合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4.3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
模块教学中,不同学科内容和时间上衔接紧密,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不同器官系统疾病的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为学生逐渐搭建起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在时间安排上,一个模块讲授完后接着讲授下一模块,理论与实验平行进行;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即进行考核,而不再集中于期末进行考核,有助于督促学生平时学习并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整合课程实施效果
整合课程的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放在首要位置。由于缺少能直接使用的参考教材,迫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和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调查问卷反馈结果表明,整合课教学增强了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前课后积极主动查阅资料,课上积极发言,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PBL教学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甚至更有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的倾向;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亦已逐渐向以问题为中心转变。
6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系统疾病整合课程改革实践的顺利实施,师生对以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整合教学体系高度认可。但改革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新问题。首先,某些教学内容容易在课程整合重建中遗漏。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进行内容核查对接,逐一解决了类似问题。比如,在传统教学中,一些经典药物由于其研究较为透彻,常作为典范进行详细讲解。但是,这些药物可能已经不在临床使用,不一定适合于作为新药研发思维培训的案例。因此,在新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更加注重选取目前临床使用更为广泛的新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其次,多个学科交叉授课过程中,学生上课需要翻阅多本教材,不利于内容的系统和完整。为此,编写相关教材显得尤为必要。第三,整合课程教师更换较为频繁,同时学科间知识相互融合贯通不够,学生有学科知识分离的感觉。为此,建立不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同时,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促进教师相互学习,鼓励教师讲授与本学科相关课程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基于系统疾病的整合药学课程体系经过教学改革班试点、完善和应用,在理论探索、应用实践、体系建立、培养模式、团队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对其他专业PBL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振琴,于海琳,胡晔晨,等.“五新”医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2):136-139.
[2]樊代明.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518-522,529-534.
[3]郭姣,陈钢,索蓄斌,等.整合药学—药学教育发展新时代[J].药学教育,2018,34(3):1-4.
[4]蔡志奇,宋粉云.整合药学的背景、内涵和实践路径—基于药学高等教育的视角[J].医学争鸣,2019,10(1):7-11.
[5]胡莹莹,赵舒扬,张勇.整合药学和转化药学理念下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2020,36(6):21-24.
[6]张勇,赵一秀,杨宝峰.整合药学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1):185-192.
[7]蒋小刚.整合药学体系中呼吸系统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9):636-638.
[8]樊代明.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55-66.
[9]樊代明.整合医学的内涵与外延[J].医学与哲学,2017,38(1):7-13.
作者:汪维鹏 邓益斌 王燕 张熠 曹青日 季兴跃 温红 单位:苏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系
-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人才管理研究
- 下一篇:老年妇科手术患者用药依从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