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中药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21 05:31:00

导语:抗病毒中药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抗病毒中药研究论文

1抗病毒中药研究及临床应用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药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邪”“毒(热)”所致。目前,国内外从中草药中筛选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转录酶(RT)活性的中药,其中以清热解毒中药居多。有文献报道[1]用感染的H9细胞系,筛选了27味清热解毒中药,发现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莲、金银花、螃蜞菊、牛蒡子、黄连、淫羊藿、紫草、狗脊、贯仲、苦参等。有研究在体外抗HIV实验中筛选了500种中草药,发现其中50种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槟榔、白头翁、防风、蔓荆子等。关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细胞系中观察40种中草药的筛选实验,结果发现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报道,还有灵芝、槲寄生、姜黄、芦荟等中药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转录酶,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等作用;诸多海洋藻类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质,如蓝藻门的鞘丝藻、纤细席藻、钝顶螺旋藻及红藻门、褐藻门的海带等。研究表明[4],这些中药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蛋白质类,以及甾醇、酚类、木脂素等。

综观对抗HIV中药的研究发现,目前对抗HIV有效中药的筛选主要是在动物身上,但由于种属间的差异,这些中药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才能确定其实际疗效。作为抗HIV中药的临床研究,中外学者多采用中药复方,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汤、人参汤、克艾可、红保方等,在对艾滋病患者的实际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

1.2抗SARS病毒中药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多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症,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因其具有传染、流行和致死特点,当属于温病中的“瘟疫”“疫疠”之类。国内对中药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处方和有效成分筛选两个方面。目前,初步筛选出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的中成药有8个,它们是清开灵注射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黄芩苷、金银花等)、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板蓝根冲剂(板蓝根)、新雪颗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金莲清热颗粒(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玄参)、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复方苦参注射液(苦参、狼毒、当归、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参、降香),这些中成药具有保护多脏器免受内毒素引起的损伤、改善炎性渗出以及针对高热症状的退热作用[5]。从上述8个中成药的功能来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清热解毒(包括祛湿)和活血化瘀两大类。单氏等[6]对各大媒体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药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预防和治疗非典的中药处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药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银花、黄芪和连翘,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分别是甘草和金银花。国内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过中医、西医、分子生物等多学科手段,对多种中药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后从中药大黄中找到了对SARS病毒有阻断作用的特效成分,这种成分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断SARS病毒的转录和复制,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药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症状一般来势凶猛,病人常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痛等严重的全身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温病学中的“风温”,临床常用中药中的解表药、清热药以及以它们为主组成的中成药,通过抗病毒、解热抗炎、镇痛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流感的疗效。从中医学角度认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机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过现代药理实验,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病毒繁殖过程的吸附、穿入、复制、成熟中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间接抑制病毒[7]。

现代药理和临床实践证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野菊花、黄芩、黄连、柴胡、黄柏、甘草等几十种单味中药,具有显著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并从这些中药当中已经提取分离得到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目前对中药抗流感病毒机制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多酚类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和RNA合成,还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具有显著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包括银翘散、葛根汤、正柴胡饮、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这些中药方剂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发挥着抗病毒的作用。

1.4抗乙肝病毒中药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肝化瘀中药对乙肝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改善免疫功能,依靠机体自身的抗病毒能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如人参、党参、灵芝等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增加;香菇中的香菇多糖和猪苓中的猪苓多糖,可激活NK细胞,增强抗体依赖性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诱生干扰素,并对表面抗体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冬虫夏草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等都有增加B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活性等作用;玄参、天冬、麦冬等则可延长免疫球蛋白的T1/2;黄芪、柴胡等可影响细胞因子,提高白细胞介素的活性[8]。临床治疗乙肝的常用复方有茵陈蒿汤、一贯煎、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失笑散等,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既可以清除湿热毒邪,抑制病毒复制,又可以改善肝功能和微循环,恢复肝细胞正常代谢,从而达到治愈乙肝的目的。

2临床疗效优势

2.1祛邪不伤正抗病毒中药除了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外,还能有效阻止病毒感染,并能双向调节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识别和吞噬病毒,这是抗病毒西药所无法比拟的。

2.2广谱抗毒抗病毒中药一般都具有较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如大青叶、板蓝根、射干、金银花、牛蒡子等中药能够抑制多种病毒。这种广谱抗毒作用,使抗病毒中药对于机理不明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是那些人类无法在短期内清楚其致病原因、现代医学无真正有效措施的感染性疾病,中药只是通过“祛邪”“扶正”,抑杀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即可全方位对付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3其它抗病毒中药还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不促使病毒变异等优点,而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吃不起药的难题。

总之,抗病毒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优势,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人类面临病毒性疾病长期而严峻的挑战时,抗病毒中药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勃,苗明三,杨晓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6,26(1):82.

[2]吕维柏.中国性病艾滋病实践论文汇编[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

[3]丁栋兴.抗艾滋病病毒植物源药物研究概况[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51.

[4]吕维柏.艾滋病的中药治疗进展[J].中医杂志,1997,36(6):368.

[5]高益民.战胜“非典”中医药应当登上主战场[J].首都医药,2003,10(12):25.

[6]单爱莲,权菊香,钱丽旗,等.对预防与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药处方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4):289.

[7]张为民,扬增岐,卿素珠.抗流感病毒的中草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1,22(4):41.

【摘要】阐述了抗病毒中药在病毒性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并探讨了临床疗效优势和开发前景。

【关键词】病毒抗病毒中药临床疗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