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芦荟品种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16 04:36:00
导语:药用芦荟品种栽培技术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芦荟是具药用、食用和观赏价值的一类重要植物。本文介绍了适于作药用栽培的芦荟品种,描述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用价值,并对芦荟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环境条件、繁殖方式、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叙述和探讨。
[关键词]药用芦荟;品种;无公害;栽培
芦荟是百合科芦荟属(AloeL.)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芦荟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据考证,最早把芦荟用于医治人类疾病的是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德国籍的古埃及学者耶比鲁斯在古埃及金字塔的木乃伊棺里,发现的纸莎草古书中就记载着芦荟的药效,这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的有关芦荟记载的文字。隋末唐初中国始有芦荟的文字记载。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书记载,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家们把芦荟当作一种可“明目镇心”的清热寒药来用。现代医学证明芦荟对糖尿病、胃肠病、气管炎、消化系统出血、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肝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保健作用,另外对溃疡病尤其是口腔溃疡的治疗,对烧伤、烫伤、毒虫咬伤的治疗,效果亦佳[1]。本文对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品种进行了介绍,并简要叙述了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期为芦荟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安全、优质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1具有药用价值的品种
全世界有野生芦荟约300多种,另外,还有变种和杂交种约200多种。品种不同,其药效成分和含量也不同。众多种类的芦荟中,可供药用的约有10余种,可食用的有6种,其余用于观赏[2,3]。
1.1开普芦荟(AloeferoMil1)又称青鳄芦荟、好望角芦荟、非洲芦荟,原产南非。株形很大,叶色深绿,叶缘有红褐色角质齿,30片~50片叶簇生于茎顶。茎粗而长,株高3m~6m。初春在叶腋中抽出总状花序,花色橙黄色,结蒴果,靠种子繁殖。在《希腊本草》、《德国药典》等书中记载的药用芦荟就是开普芦荟,因此又叫药典芦荟。从叶子的切口中收集滴落的汁液,起初为黄色,以后变成褐色,经日晒干燥后成块,粉碎后就是药典中记载的“芦荟末”。采割叶片时,有丰富的深黄色汁液,收集此液,蒸发浓缩,冷却凝固,即得“肝色芦荟”干胶。将汁液用狂火煮沸浓缩,冷却凝固,可得“光亮芦荟”干胶。富含芦荟大黄素和β芦荟甙。该品种主要用于生产芦荟干胶。
1.2树芦荟(AloearboresensMil1)又称日本芦荟、木剑式芦荟、木立芦荟,在我国民间称为龙角芦荟。原产南非,主要产于日本。叶片灰绿色细长,叶肉厚实,背部突出,两边呈锯齿状,主干茎部不断长出侧枝,可用作插枝繁殖,冬天抽穗开花,花像纺锤形,红色。含较多的芦荟大黄素,备受人们喜爱,已形成商业化生产,适合于加工成干粉,保健品,鲜叶可食用和药用。
1.3库拉索芦荟(AloebarbadensisMil1)俗称美国芦荟。又名巴巴多斯芦荟、翠叶芦荟、沙漠芦荟、真芦荟等。原产中美洲的巴巴多斯岛和库拉索岛。茎短,叶呈螺旋状或轮生排列,披针状,叶长30cm~70cm,先端渐尖,基部宽4cm~15cm,边缘有小齿。叶灰绿色或蓝绿色,上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生长白色斑点逐渐消失。花黄色但不结籽,靠侧枝分枝繁殖。是目前利用最广泛的品种。含有丰富的凝胶,可加工成干粉、凝胶,鲜叶可直接食用、美容、药用。美洲大量栽培,中国也有栽培。
1.4元江芦荟(AloeyuanjiangensisXiongZhengsp.nov.)别名亚哈菲、逼火丹、碧合草、火炼丹等。在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台湾以及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分布。须根发达,具粗壮根状茎,长者可达1m多。株型较松散,高1m以上。叶簇生于基部,直立,叶在苗期呈螺旋状排列或轮生排列两种,到成株期呈螺旋状排列。叶肥厚汁多,狭披针形,皮壁较薄,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不规则的扭曲,两面平滑,先端渐尖。叶呈浅绿色,上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生长白色斑点逐渐消失。叶缘上有钝硬齿。被认为是早先引入的库拉索芦荟变种。
1.5中华芦荟(AloeveraL.Varchinesis(Haw.)aberg)又名斑纹芦荟、中国芦荟、象鼻草、罗纬草、油葱等。主要生长在云南红河流域,是库拉索芦荟的变异品种,其形态酷似库拉索芦荟,但叶尖更尖,叶色呈浅绿色,有明显的白色斑纹,花粉红色或黄色,繁殖力强,靠分枝繁殖。鲜叶含丰富的水和凝胶,主要用于美容、食用、药用,可加工成饮料等。
1.6皂质芦荟(Aloesaponaria)又称皂角芦荟,几乎无茎,叶子表面具有斑纹,叶簇生基部,呈螺旋状排列,叶有半直立和平行状两种类型。叶肥厚,狭披扁平,有美丽的白色斑点斑纹,叶长20cm~70cm,宽3cm~10cm,叶先端渐尖,叶缘有刺状小齿。皂质芦荟由于其叶片上美丽的斑纹,最具观赏价值。叶片中几乎不含芦荟大黄素。药效平稳,对外伤、皮肤病、美容效果好,对溃疡病治疗效果明显。
2栽培技术
2.1芦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芦荟喜暖、喜光、不耐寒、耐干旱、忌积水。要求通风良好,防止气温过高、湿度过大。地势宜高不宜低,以利排水。土壤以沙质壤土为佳,以保证良好的透性和保水力,过粘的土壤植株矮小,分蘖少[2]。当气温高于38℃或低于5℃时停止生长,0℃即发生冻害。此外,为保证芦荟产品的卫生安全性,生产基地的选择应远离有污染的工矿企业和交通干道。
2.2栽培方式露地栽培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3省(区)和福建、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区可进行露地栽培。要注意防止栽培地积水,引起芦荟烂根死亡和斑病问题。塑料大棚栽培:我国亚热带偏北的长江流域,福建西北部地区等用塑料大棚技术可以保证芦荟安全过冬,同时还可避免梅雨季节和夏季高温曝晒等不良气候的影响。温室栽培: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温带地区应以温室栽培,在严冬时有加温条件,可确保芦荟安全过冬。家庭盆栽:不仅可美化居室,而且可随时采摘新鲜的芦荟叶片供家庭保健使用。
2.3繁殖方法和种植时间多数品种采用无性繁殖方式[4]。分株:从植株周围的地下茎会长出许多嫩芽,一株2a生的芦荟,在1年内能分蘖10个~15个,当分蘖长到4片~5片小叶和3条~5条小根时,可从母株上分离,定植于大田。芦荟产生分芽主要在春夏秋3季,最佳的分蘖期是4月~6月。扦插:芦荟长高后,可从茎的顶部10cm~12cm处切断,或从叶腋处切取长10cm~15cm的幼芽,再将其倒挂在荫凉处1周,使切口收缩干燥,然后扦入搭盖荫棚的苗床中,插后约20d生根。扦插苗生根3条~5条时,就可移栽大田。春季(3月~5月)和秋季(9月~11月)为最佳移栽时期,尤以春分至清明期间定植为好,不但容易成活,而且可以延长营养生长期,有利于提高叶片产量。
2.4定植及田间管理园地种植前要求翻耕深度为15cm~20cm,结合整地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0t~37.5t、氮磷钾复合肥20kg~30kg。畦长15m~20m、宽100cm、畦高15cm~20cm、畦间距40cm。一般每畦2行,株行距为40cm×50cm;栽时不宜太深,以覆盖底下叶片基部为适,栽苗后要将苗4周的松土按实,然后浇水,并及时遮荫。芦荟的全年管理分为3个阶段。4月~5月芦荟生长旺盛,需要肥水量大,结合浇水进行1次~2次追肥;7月~8月要注意通风遮荫和浇水,有条件的可用遮阳网覆盖,以保证芦荟不休眠;12月~2月不再浇水,加强中耕、保墒、保温的管理。
3病虫害防治
芦荟叶表皮具有角质层,很少受害虫危害。病害主要有芦荟炭疽病、褐斑病和软腐病。一般发病率为10%~15%重者可达20%~30%[5]。
3.1选用抗病品种栽培中尽量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一般皂质芦荟最为抗病,其次是库拉索芦荟。
3.2加强栽培管理温室大棚应特别注意保持芦荟生长所需的适宜温度(15℃~35℃)及湿度(75%~85%)。若冬季室内温度低于8℃时应采取增温措施并注意通风换气。在高温炎热强光照的夏季应适当遮荫,可选50%的遮阳网。春夏灌水要勤且量大,秋季逐渐减少次数和用量,每次都要灌透,避免从上部淋浇。雨后应特别注意防止雨水倒灌,以免导致炭疽病和褐斑病的发生或流行。肥料管理也要随季节更替而改变,春秋是芦荟生长旺季,施肥量偏多而勤,夏季量小次数少;冬季则更少。
3.3化学防治目前常用的预防药剂主要有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6.7%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喹枯灵、施宝克等。可在发病前每隔1周左右喷1次,连续3次~5次后即可达到明显的预防效果,上述药剂对早期的炭疽病和褐斑病还有治疗作用。对芦荟软腐病还可在发病初期向植株基部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4000倍农用链霉索,连续2次~3次,每次间隔7d左右。总之,为了在芦荟整个生长过程中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通过利用抗病品种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在早期消灭病原物及控制它们的繁殖和扩散,同时严禁从发病区调运种苗,以确保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邓阳勇,扈凤平.芦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6264.
[2]吕林,何聪芬,刘家熙,等.芦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8992,127.
[3]铁军,金山,白海艳,等.六种芦荟属(AloeL)植物的形态特征及植物学特性描述[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5):710.
[4]傅术琳,程智慧,周新民.芦苇荟大田快速繁殖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2,11(1):8283.
[5]蒋文泽.木立芦荟无公害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5,5:34.
- 上一篇:农村党支部书记意识交流材料
- 下一篇:组织党建创建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