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7-16 03:57:29

导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肺炎疫情的发生,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推进有效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是战胜疾病的根本手段,强化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切实举措。面对新形势、新变局,药学高等教育应主动转变观念,转化危机,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和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推动药学人才培养变革。

关键词:新形势;药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2019年底爆发的病毒肺炎(以下简称“肺炎”)疫情,使人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如何尽快寻找、发现、制备、应用有效的治疗药物及疫苗是战胜的根本。与肺炎的这场斗争,不仅检验了既往药学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也给今后的药学人才培养带来若干思考。新时期面对诸如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合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工科及新医科等时代变革,如何化险为夷、转化危机,通过改革当前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展的药学创新性人才,将是药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值得广大药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索。本文将围绕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和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随着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及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频繁发生,药学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深厚的科研能力,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精神,才能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发挥重要的作用[1]。据此药学院校应该针对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加强课程思政,强化奉献担当精神

面对凶险的肺炎疫情,广大医药人员迎难而上,展示了新时代中华儿女良好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通过此次疫情,医药院校应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整理抗击先进事迹,讲好新时代感人故事,在思政课程中持续深化德高医精、精业济群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讲奉献、讲诚信的新时代药学工作者。同时医药院校也要不断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充分挖掘药学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在药学专业课程传授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特别是针对肺炎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防控措施及临床治疗,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传染性疾病对生命及社会的危害性、药物研发与应用对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引起情感共鸣,内化医德信念,使药学专业课程与公共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同向而行、相得益彰,形成协同效应。

1.2拓展课程体系,强化创新攻关能力

肺炎疫情表明快速寻找与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及疫苗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快速寻找药物需要药学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深厚的科研攻关能力,特别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对能力[2]。因此,医药院校要进一步拓展药学相关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新攻关与服务能力。首先,课程要强化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知识。在新药研发方面,单克隆抗体、反义药物及基因治疗药物等新型药物的研发,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进展。生物技术正在使医药产业的技术基础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对药学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药院校有必要拓展或强化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药物设计学等。其次,课程要包含临床药学相关知识,促进药学研究与临床服务深度融合。临床药学工作者如何迅速从现有的成千上万的临床药品中遴选出对新型疾病可能有效且安全可靠的药物,供临床医师选择并应用于临床或开展临床试验,如何在治疗新型疾病的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药物信息支持,如何通过智慧药学手段保障临床药品的供应、调剂、处方审核及技术咨询,这些问题都要求医药院校在传统药学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拓展或强化病理生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论、智慧药学等课程,以增强药学人才的临床服务能力。最后,课程要强化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此次疫情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学服务仍主要停留在药品保障和药品调剂阶段,在疫情防控方面参与度不够高。原因在于医药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学服务建设仍存不足,以及药学人才自身公共卫生知识储备不够。因此,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适当拓展或强化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课程,以加强药学人员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3]。

1.3加强中医药课程,强化中西医并重意识

中医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医药不仅是祖国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数千年的重要保障。屠呦呦从中药中提取并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战胜疟疾做出了卓越贡献,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性。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4]。在此次抗击肺炎过程中,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等中药制剂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救治肺炎患者的效果更让世人印象深刻,信心倍增。因此,为全面战胜疫情,充分挖掘与利用中医药资源,医药院校应在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加强生药学、中药学、中医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加深对传统中医药的理解,培养中西并重思想,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2深化教学信息化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教学方式改革的“焦点”,也给药学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带来了新机遇。而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则进一步加速了教学信息化变革的进程。

2.1信息化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外在基础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正带动着各行业的深层次变革,对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亦有着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和通信技术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工具和交互式的工作平台。而近十年来,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日臻成熟,手持终端、交互式触控一体机、智能化教学平台更使教学进入智能化时代[5]。信息化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热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此外,互联网中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拓展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教育信息化正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走进学校,为深化药学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提供了可靠的外在基础与技术支撑。

2.2药学教育对信息化技术有内在需求

药学专业很多课程的教学对信息化技术有其迫切的内在需求。如药物高通量筛选已成为药物发现的重要手段,其中药物靶点的结构解析、药物分子设计及模拟对接均离不开计算机软件与信息化技术[6-7]。药物制剂的某些生产过程及GMP车间管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真实体验,但通过信息化仿真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他们对药物制备工艺及流程的认识与理解。药物分析离不开高效液相色谱仪及质谱仪等大型精密设备,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教师难以通过普通的教学手段去实现,而使用信息化技术可让学生清晰、动态、形象地了解设备的构造及工作流程。药物植物学及人体解剖学也是两门重要的药学专业课程,通过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可以从多维角度展示标本的空间结构及形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地域或季节原因,导致药用植物缺失、解剖用尸体来源有限等困难。因此,利用信息化技术,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方式改革已成为药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趋势。

2.3疫情推动了教学方式信息化变革

肺炎疫情的发生,加速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方式变革中的推广与应用。抗疫期间,学生被迫“宅”在家中,教学只能通过在线方式开展。为落实《教育部应对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8],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组织及管理工作。本校药学院也利用此次疫情危机,全面推进在线教学改革,所有理论课程全部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在线教学。学院要求教师采用直播教学、慕课教学、录播教学、研讨教学等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分级分类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同时加强课前准备、课中互动、课后测评全方位监管,并通过期中考试评估线上教学效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在线教学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与趋势,疫情的发生让这一趋势成为必然。

3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此次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其传染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如何在较短时间之内找到可靠的创新治疗药物或开发出有效的疫苗,对医药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与挑战。因此,药学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药学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加强实验整合,强化创新思维

传统的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及药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在不同学期单独开展,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学生难以对药物研发完整流程及实践技能形成整体认识,看不到药物研发的实验价值及意义,容易失去兴趣与动力,学习效果偏差[9-10]。药学院校应针对药物研发对药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完善专业课程独立实验教学内容基础上,整合药化、天然药化、药剂、药分、药理学等实验课程,构建与药物研发关键节点紧密连接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如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测定;原料药的合成、分析及药效评价;缓释剂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等。综合性实验训练可让学生针对药物的来源、设计、合成、分析、制剂、药效学、药动学等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可对创新药物研发关键节点形成完整的认识与充分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研究性及创新性。

3.2加强科教融合,培养创新精神

依托高校科研团队,本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实施全过程类研究生式管理模式,进行学术传承及个性化培养。导师及其科研团队进课堂、带实验、亲指导。高校应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将各类药学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及工程案例,编入教材。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入国家和省部级药学相关科研案例,以调动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研究兴趣。学生在本科阶段主动融入导师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加强实践训练,验证科学假设,培养创新精神。

3.3加强学科交叉,锻炼创新能力

药物研发离不开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制药工程等相关学科的支撑,新医科、新工科变革更需要各学科间交叉渗透与交流合作。许多新型药物制剂、药用辅料及大分子药物的产生都是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结果。因此,医药院校应建立学科集群,鼓励交叉合作,注重成果转化,形成大学科、大团队交流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药学生可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学科交叉合作平台,以药物研发为主线,开展早期科研实践及双创训练,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此外,各高校还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借力国际或国内高水平药物研发平台,开展毕业实习或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加强药物研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南昌大学药学院尝试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建立了本硕博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4加强双创训练,提升创新意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学生参加“双创”训练,可以较好地提升其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创业意识。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严格项目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汇报等过程管理,强化创新创业项目完成质量。各学院应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培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以开放性实验、孵化性项目为抓手,引导在校教师及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大学生“双创”活动,与学生一道脚踏实地,从细微处做起,追求卓越,把精妙创意变成现实,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同时高校应积极构建双创系列课程体系,营造双创浓厚氛围,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及思路等。

4结语

疫情终将过去,新时期医药院校应该抓住此次机遇,主动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对接信息技术,不断推动药学高等教育与教学方式改革,让信息化教学成为常态。同时通过此次疫情,医药院校更应反思现有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国家培育更多有理想抱负、有责任担当、有扎实知识的高素质药学创新性人才。

作者:刘建明 鲍妮曼 王一方 蒋丽萍 夏春华 单位:南昌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