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分析
时间:2022-03-25 03:08:08
导语: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背景解读:医疗消费主义的时代语境
当下消费主义思潮全方位渗透于日常生活、大众传播、医疗教育等各领域,催生出医疗消费主义、传媒消费主义等各种消费形态,俨然正从一种价值观念沦陷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其具体表象为:过度性消费的加剧、符号性消费的加深、奢侈性消费的崛起、拜金性消费的流行以及两极化消费的成型。1.1医疗消费主义的内涵解析1.1.1消费主义的概念。发端于20世纪初的消费主义的核心思想消费唯一论,即购买者或消费者把消费视为人生幸福的唯一尺度,把占有和享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JeanBaudrillard的符号消费理论甚至认为当前消费的对象已由一般的商品扩展到了抽象的符号,认为“人们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其符号价值,使得符号逐渐具备决定社会意涵的自主性。这让‘消费’的意义涉及符号与象征之消费,并非局限于物品之消费”[1]。按照JeanBaudrillard的理解,工业时代的公众通过对符号价值的获取,不仅获得满足,还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1.1.2医疗消费主义的概念。陈默、李恩来(2013)[2]认为,医疗消费主义是一种将医疗服务本身当作目的,并对其实行不正当消费的价值观;陈小敏(2015)[3]则认为,医疗消费主义是一种医患双方推崇和炫耀医疗高新技术、药物,而拒绝适宜技术和药物,过度医疗消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综合国内外相关定义,本文认为医疗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意指医患双方不是以医疗需求为目的,而是以身份表达和社会认同为中心,拒绝简约环境、成熟技术、廉价药物消费,过分推崇和炫耀医疗豪华环境、新式技术、昂贵药物消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下,医疗消费主义的受众既包括部分医院和医务人员,也包括部分患者,但主要是医院和医务人员,其突出表现是过度医疗、利益至上。1.2医疗消费主义的表现类型医疗消费主义在实践中有诸多表现形式,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1.2.1功利型消费———炫耀性医疗消费。存在群体:医疗机构和患者。这种消费在动机上贬低第一性的治疗康复需求,将消费较为次要的社会属性,比如彰显权势、表现身份、获得尊重等,抬升至第一性。其突出表现是:VIP病房等。1.2.2享受型消费———豪华性医疗消费。存在群体:医疗机构和患者。这种消费在动机上追求治疗的享受型、舒适性体验,在意医疗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虚荣感、满足感。其突出表现是:住院病房有宾馆倾向、星级倾向;治疗设备有高档、进口倾向;住院服务有明星、特殊倾向。1.2.3过量化消费———过度性医疗消费。存在群体:医疗机构和患者。这种消费在动机上追求医疗流程的延展性、持续性,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亦有盈利的目的性在其中。其突出表现是:①检查过程中的设备偏高端、高档;检查项目多样;②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夸大;血管骨架和人工关节等医用材料的高端、昂贵;③用药存在进口、超量、超品种、抗生素、持续倾向。1.2.4营利型消费———非治病性医疗消费。存在群体:主要是医疗机构。这种消费在动机上抛弃治疗的公共型属性、公益性属性,转而追求医疗的效益性、营利性属性。其突出表现是:医疗机构或医师个人在治疗中将生命自然现象医疗处理、对轻微疾病采用大处方治疗。
2现实冲击:医疗消费主义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负向影响
消费主义思潮,尤其是医疗消费主义的滥觞,对高等医学教育自然会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但根本性的影响在于使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哲学异化、教育理念扭曲,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活动由“人”的自由发展维度,滑向危险的利益至上维度。具体来说,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误区主要有:2.1误区一:医疗技术中心决定论一流医学人才不等于一流医学装备。然而因受医疗消费主义的影响,并目睹医疗实践中“高端装备”与“高端营收”成正相关的案例后,部分医学院校也陷入了“医学人才培养重技术重设备高端化”的误区,以为医学训练设备水平高,自然医学生医疗水平高、综合素养高;片面强调医学生培养中设备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医疗设备只是医学生培养的手段,而非目的,陷入了人对物的异化状态。现实中的突出表现是:部分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片面重视“技术”,不顾学校财力和人才培养计划,盲目引进高精尖设备,忽视学校基础的内涵发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医学人才综合素质不理想。2.2误区二:医学教学环境品牌论这种观念认为,医学院校的整体环境配置是否高端、豪华、先进;是否能为医学生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是否有社会的赞誉与品牌,决定了学生的高考报考率、入校后的满意率、社会美誉度。现实中的突出表现是:学校住宿、餐饮向星级方向发展;专业教育有一定浮夸,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医学人才“偏浮躁”。2.3误区三:医疗行为盈利终极论这种观点认为,医疗行为虽蕴含救死扶伤的伦理价值,但在经济意蕴上却要体现为盈利的最大化。现实中的突出表现是:教育规则上禁提经济利益至上,但在医疗实践中无病谎治、骗治、大治;有病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药物等有一定存在,患者被经济支出和病痛折磨严重。
面对当前医疗消费主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医学院校不仅应在技术、经济的层面加以抵制,更应在思想文化的层面,主动践履“工匠精神”,对医疗消费主义进行有效的解析和批判,回归“正心、诚意、精技、修德”的教育本真。3.1医学“工匠”的范畴界定工匠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般小手工、小作坊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而是指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浸润、训练、培育出来的,在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并深谙技艺精髓及文化特质的匠人。“工”是古代医者的一种称谓。《说文解字•酉部》对“工”作了如下解释:“医,治病工也。”[4]《黄帝内经》和《难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两本典籍,均将“工”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做类型化区分:上工、中工、下工,其中中医药领域手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上工”。典籍中还提倡所有的医者都要力求成为“上工”,即医德高尚、知识渊博、诊断准确、治愈率高之医者。现代医学教育一直秉承“大医精诚”的价值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与高端技术工人类似的高超技能、技术,而且必须具备独具特色的科学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人格价值的理想追求等。从本质而言,现代医学人才同医学“工匠”的素质要求是一致的,都强调医疗实践丰富、业务技能精益、业务道德高尚、业务品质卓越。古代的“医工”或“医匠”在技术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精神品质,确有让现代医学人才大力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如技术维度“师徒一对一”多年言传身教所体现出的知行合一品质与追求极致精神;道德维度“师徒如父子”“医患如兄弟”的大爱无疆品质与悲天悯人情怀。3.2医学“工匠精神”的内涵解析自2016年“工匠精神”一词流行后,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工匠精神”。其语义上,已不仅限定于初始的制造业,而范畴是扩展至任何行业、任何人,在这一维度上,医学领域谈论“工匠精神”也是意义重大的。3.2.1工匠精神的概念。在传统意义上,工匠精神一般用于描述手工艺匠人所传承的慢工细活。而现代意义的工匠精神是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抽象为现代产业工人对工作所秉持的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专注精神、敬业精神。从哲学上而言,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即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把每一件工作都当成事业来做,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用心与它交流。3.2.2医学“工匠精神”传统意蕴。在医疗领域,“工匠精神”最经典的系统阐释始于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的《大医精诚》一文,在这部中医学理论典籍中论述了医德的两大要素。第一个要素是“精”,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术,因为中医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个要素是“诚”,从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怀,要有“大慈恻隐之心”,方能“普救含灵之苦”。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医学“工匠精神”重点强调的是精诚合一,即精心诊治每一个病例,从接诊时细致地“望、闻、问、切”,到开药时严密地“仔细称量”,再到治疗中精心地“回访观察”,全过程精雕细琢、细致研判,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3.2.3医学“工匠精神”的现代表征。经过梳理有关文献,本文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医学“工匠精神”从涵盖的维度看,大体有三个递进的层面表征:第一从客观技术层面看,表征为“精于专工”,即工匠精神是一种耐心、专注、敬业的坚守精神,而作为一个合格的“工匠”,要扮演好自身岗位角色,必须掌握扎实的技术本领。比如有的医者为练就“一针见血”的静脉穿刺技术,用煮熟了的胡萝卜丝反复穿针演练;为提升缝合神经、血管的技能,用煮熟的面条做缝合实验等,这种在工作中长期坚守、勤学苦练、对医疗理论与技术孜孜以求、精准医疗、精确医疗、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基本精神,其实质体现的就是古人所讲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基本谋事与成事态度。第二从主观道德层面看,表征为“匠于仁心”,即工匠精神是一种“仁”与“爱”高度融合的职业伦理精神。从医生涯不仅仅是技能的锤炼,更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所谓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大医精诚,说明医学“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使命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医者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大爱无疆、温情服务的“仁爱”思想境界之上。第三从实践行为层面看,表征为“品于端行”,即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专心致志、乐于奉献、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实践体验精神。从业者不是简单地从就业意义上将医师视为一种职业,不是在生存意义上仅为了生活,而是出自内心的职业召唤和使命感,献身医学,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彰显人生价值。以上三个层面的表征,共同围绕“医学的使命与功能”逐级递进,客观技术层面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主观道德层面则是实现医学目的的根本保证,实践行为层面则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途径和方式,客观技术层面和主观道德层面统一于个体行为的具体实践中,三者密切结合,相互作用与关联。3.3医学“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彰显“工匠精神”能够抵御对抗消费主义[5]。在工业化流水生产线时代,消费者购买的大量廉价商品,是没有灵魂和感情的。而对于医学教育而言,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抵制医疗消费主义理念下医学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化、冰冷化、模式化、商品化”,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3.3.1有利于学样教育回归本真。培养“工匠精神”,有利于医学生人才培养范式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回归医学教育的本真。当下部分医学生培养中出现的医学训练设备决定论,实质是一种“粗放型发展、规模型增长”的人才培养范式。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培育工匠精神意味着在人才培养上将会把重心回归于教育的主体———医学生,注重对医学生技、能、情、意、德的综合考察和能力提升,无疑将净化医学教育的生态系统,使整个系统更纯粹、更健康。3.3.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介值观。培养“工匠精神”,有利于净化医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下部分医学生培养中出现的“医学教学环境品牌论”,实质是一种“追求自我享乐”的个人主义思想,极易在长期的安逸气息中使医学生耽于安乐、不思进取、功利世俗。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培养工匠精神意味着: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重拾“业精于勤”的奋斗精神,注重对治疗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其次,在师徒关系上重现“学徒制”的传承精神,通过老师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将医疗技巧、职业操守等综合素养浸润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师生互学、传承发扬;再次,在敬岗爱业上重建“自觉自愿”的吃苦精神,工作越是繁忙,越劳累,越要咬牙坚持,并乐此不疲;最后,在创新求新上力求“勇于突破”的探索精神,不迷信于仪器设备的机械判断,不限制于以往经验的僵化思维,不简单重复常规的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而是主动思考、善于思考,主动开展医疗实验,推进医疗技术进步。
4培育路径: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设计
“工匠精神”既有“工”与“匠”的技术性要求,又有“精神”的文化命题,因此,要在医学生中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坚持系统论的视角,坚持“学校-学生-政府-社会”四方联动,对现有医学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体制机制等诸多环节做系统化的改革设计。4.1逻辑起点:转变教学身份———由“师-生”转换为“导师-学徒”“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是导师与学徒的存在。然而目前医学院校“一师对多生”的群体式培养模式,导致了师生互动少、相处时间短、思想和技能交互弱,教师的睿智思想与精湛技能不能充分传承给学生。因此,要真正实现师生间思想与技能的交互与传承,就应该改变现行“师-生”时间与空间相对分离的模式。4.1.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学徒制既有传统的“师带徒”特色,又兼具现代学校教育的“师生制”特色,其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目标均具有双重性。就医学生而言,一是教育对象身份的双重性,即学校的学生和医院的实习生;二是教育主体的双重性,即学校的教师和医院的“师父”;三是教育目标的双重性,即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医院的“育才”目标。4.1.2教师的身份转变。一是校内专业教师、专职教师。在保持原有医学专业教师、专职教师身份不变的基础上,增加其导师的身份。即专业教师、专职教师在医学理论授课之外,每人每天要增加一定时数的“导师交流”时间,同所带的学生逐个进行现代医学理论、现代医疗技术、医疗实操注意事项、医学伦理精神等方面的探讨,通过理论探讨、技术指导、文化熏陶等多种形式,将现代医疗知识、现代医疗技术、现代医学伦理传承给学生。二是校外兼职教师、聘用医学专家。校外聘用的兼职教师,如医学专家等,身份也要由“兼职指导”向“专业导师”“临时导师”转变。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落实“专业指导”,增加医学专家对医学生临床医疗的指导时数,在“接诊-问诊-手术-术后检视”等环节,让医学生全程参与,确保医疗诊治全过程医学生“看得到、听得到、学得到、用得到”。二是要推进“导师”动态考核,试行限期聘任、动态轮换、末位淘汰,强化对兼职教师“导师”身份的监督力度。4.1.3学生的身份转变。学生职责更加多元化,兼具“学生、徒弟、医院实习生”三重身份,既要遵守校规校纪刻苦学习,钻研医道,又要遵循职业操守,听从“师门师训”,爱岗敬业,实现自身“身份”的自如切换。4.2关键环节:更新教学模式———由“理实一体”转换为“做学同步”“工匠精神”的关键环节是做中学。因此,要培育医学生“工匠精神”,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推动“先理论讲授后实践操作”向“做学同步”转变。4.2.1“做学同步”的内涵。同“先理论讲授后实践操作”不同,“做学同步”突出动手导向。学生在一线导师的直接示范下,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开展反复的实战演练,不断增强技能娴熟度,不断累积特定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素养,从而达到“学徒”与“企业员工”的身份兼容。4.2.2“做学同步”的推行。一是学校实施滚动式管理,适者上劣者下,因材施教。二是学生交替在校内上课或在医疗机构实习,实施实习导师、专业导师、政治导师“三师结合”。三是多方综合评价。其中:学校负责医学理论的考核,包括医学基础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考试等,以闭卷考试、项目任务、业务面试等方式进行;医疗机构负责医疗岗位的实操能力考核,以“任务通关”方式进行。4.3重要动力:改变教学环境———由“坐而论道型”转换为“职业敬重型”“工匠精神”的重要动力是尊重职业、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培养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转变原有“空谈论道”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职业敬重型”校园文化。4.3.1校园楼宇:职业化营造。一是在办公楼、教学楼内外部镶刻中国古代名医关于“工匠精神”的名言警句、《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等行医格言。二是在校园内张贴工匠精神卓越的优秀学生成果事迹、获奖简介、新闻报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优秀带动后进”。三是在宿舍区不间断播放业务精湛、医术精良的医德楷模先进事迹,营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的良好氛围。4.3.2校园活动:感染化宣传。针对“工匠精神”现代意义的不同表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系列活动。一是针对“精于专工”的技能水平要求,分类组织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等技能比赛,对医学生的医疗技术进行测评考核,以赛促学。并将大赛成绩同奖学金评选、评优树先等奖励性政策挂钩。另外,还可组织大师秀,节目现场邀请某一技能领域的大师上台展示顶尖的职业技能,身体力行诠释工匠精神。二是针对“匠于仁心”的道德价值要求,采用不通知的方式,不定期开展医疗课堂、医疗实习中的诊治、收费、服务等方面的规范检查,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三是针对“品于端行”的实践规范要求,采用师生无记名投票、无记名邮箱、座谈会、恳谈会等多种方式,对医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师生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并对不合格的,给予一票否决制。4.3.3重要保障:变革体制机制———由“学历优先”转换为“品行优先”。“工匠精神”的重要保障是要构建尊重工匠、社会认同的体制机制。因此,要培养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转变原有“学历优先”的用人体制,进一步提高现代学徒工待遇,构建“品行优先”的用人体制。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等多部委要协调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指导意见,并督促各地、各部门加紧落实。一是提升经济待遇。明确规定,医学生实习后即成为医疗机构的准员工,并享受有关福利待遇。医学生毕业被医疗机构或其他用人单位录用后,在校学习时间应计入工龄,并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标准发放薪酬。二是提升奖励幅度。一是在校学徒制期间技能优秀的医学生可获得“企业奖学金”,技术储备成熟、创业意愿强烈的医学生还可获得医疗机构1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经费资助或技术支持。二是毕业医学生获得高级护理师、医师职业资格的,在公务员录用、企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考核定级、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可优先录用、优先提拔,真正彰显技术人才的价值。三是打通出口通道。明确规定,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参加省级以上医疗技能大赛获奖的医学生,可以不经考试,免试进入更高学历层级的高等学府学习深造,打通学徒工培养的“学习关”。另外,对于不愿继续专业学习,更愿创业就业的优秀医学生,创业时还可获得政府专项补贴、减免工商税费、增加贷款支持等政策支持,畅通医学生就业的“前途关”。
〔参考文献〕
[1]JeanBaudrillard.TheConsumerSociety:MythsandStructures[M].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8:126-127.
[2]陈默,李恩来.中国现代医疗消费主义的伦理反思[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10-14.
[3]陈小敏.医疗消费主义的兴盛、危害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5,36(2A):62-64.
[4]唐剑锋.从《说文解字•竹部》看中国竹文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5):42-45.
[5]黄文博,马悦.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2):114-116.
作者:周宏菊 何 振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 上一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探讨
- 下一篇:检验检测机构医疗设备托管探讨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