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1-04 03:11:15
导语: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国家和广西自治区政府为了大力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相继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形势的发展对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成为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中药学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在一体化的思路下,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两门主干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融入壮瑶药知识,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其使学生不仅获得了常规系统的中药学知识,还掌握了壮瑶药知识,适应了地方民族医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对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类专业课程的制定及打造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人才;壮瑶药
近年来国家和广西自治区政府为了大力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相继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成为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主要是对传统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造具有壮瑶药(壮药瑶药)学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1.1国家及地方中药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中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在过去和现在都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独具特色的优势备受世界瞩目,中药产业作为最有创新潜力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将中药现代化课题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1]。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中医药产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打造“南药”品牌,促进广西由中草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大省、强省迈进,真正把中草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2010年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医药制造等产业列为14个千亿元产业之一,为广西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现代中药,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养基地,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这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也为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1.2国家及地方民族医药(壮瑶医药)的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这些政策给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投入建设意味着壮瑶医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最受瞩目的时代。在我国,湘、桂、粤、黔、滇等省份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少数民族医药资源,为壮药、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壮瑶药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由此可见,这个领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可观的前景。1.3东盟各国传统药物发展的需要。东盟国家与广西地缘相近,气候、物种类似,民俗和文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用药习惯也十分相似。越南、泰国的当地语言与风俗与广西、海南的壮族有相似之处。近年东盟国家市场对中草药和中药制剂的需求迅速增大。此外,中医药在东盟国家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越南政府早就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泰国1987年正式批准使用中草药,新加坡2000年11月通过了中医师法案,中医师行医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认可。2009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在南宁召开,通过政府合作研讨,中国与东盟十国就传统医药合作达成一致,共同发表了《南宁宣言》,旨在推动传统医药成果共享,共同推进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传统医药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项目的开展为中药及壮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多区域合作、多政策优惠、多方面关注的新兴机遇,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形成一个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1.4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广西中医药大学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和药品生产于一体的具有中医药特色和广西民族医药特色,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高等院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积累了40余年丰富的办学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药产业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朝阳产业,是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对实践能力强、高素质、高质量的中药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中药学特色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药文化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引入广西特色壮瑶药学体系《壮药药材学》,在中药学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的建设中,以中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中药学》和专业课程《中药鉴定学》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课《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等及基础课《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的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凸显特色,有利于培养兼具中药与壮瑶药知识与技能、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药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2特色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
2.1理论研究方面。明确了中药学专业课程一体化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课程体系。2014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物理学》明确设置了自学、网络学习和翻转学堂的课时。这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广西中药产业及人才培养现状,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医药的号召,为企业及相关用人单位输送优秀的具有壮瑶药学知识的中药学本科人才,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改革,制定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建设中药学特色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壮瑶药特色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满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中药学专业在民族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2实践探索方面。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壮瑶药理论知识和技能欠缺的问题;二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的问题。课题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开展中药学人才需求的广泛调研,明确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通过对专业进行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以《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为龙头的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将中药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广西壮瑶医药特色的中药学本科专业。着力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实践应用到生活和生产”的能力,建设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专业等层次结构合理、中医中药素养好、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使学科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强,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技术向产业转化。同时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
3实施的结果
3.1教学条件建设明显改善。2011年以前,药学类专业实验室面积4950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多万元。目前,实验室面积增加到12600m2。近5年累计向药学类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约1500万元,现有教学实验设备总值1798万元,5000元以上设备台套数2657台(套)。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3.2制定了符合壮瑶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民族医药发展的新形势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立足点,修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传统中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结合壮瑶药理论,打破传统教学框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科交叉、民族医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型与实用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3.3课程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壮药药材学》等,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药物分析学4门课程获得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4-8]。中药学专业主干课程均建设了网络课程,网上资源基本齐全,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中药知识,还设有壮瑶药专栏。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完成网络作业和在线测试等。中药学课程率先进行考试改革,2015年开始,期末考试实行无纸化考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结合,实地考察,了解民间壮瑶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资源现状,完善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百草堂药业、百年乐制药厂进行见习,对玉林药市、靖西端午药市、通灵大峡谷等进行调研,拓展知识及视野,提高对民间中草药的认识。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出版教材。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中药学专业教师获得了教改课题,教师及学生多次获奖。3.4师资队伍力量增强,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着力构建人才高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贫困县进行科技服务,将科技转化为经济,拉动企业和贫困县的经济增长。积极参与地方壮瑶药标准的制定,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造,外出访学,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2011年至今有多位老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积极组织教师骨干参加学术交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目前中药学专业引进大量博硕人才,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同时吸收共建单位及医药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参与到师资队伍中,建立“候鸟式”兼职授课制度,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共同承担具有壮瑶特色的中药学专业的培养工作,形成了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该团队荣获了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部级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师教学能力也明显提升,药学院教师授课学生评教打分为85.4~99分,获90分以上的教师占96.8%,获得学生最喜爱的教师4人。3.5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药学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2016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奖;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奖项等。近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反映良好。毕业生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由2013年的31%增加到2016年的60%。3.6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中药学学科共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30篇,出版著作19部,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药化学、药物分析学获批学校重点学科,中药药剂学获批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中药学获批广西重点学科、广西一流学科,海洋中药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
4结语
为了顺应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以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牵头,增加壮瑶药知识,引入广西特色壮瑶药学体系《壮药药材学》,推进了相关专业课及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优化整合了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优秀的具有壮瑶药特色的网络课程。孵化出一批高水平的省级教改成果,获得了高级别学生竞赛奖项,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思考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实践。实践教学既有学校实验室,还有校外的医药企业、植物园、药市、野外等。鼓励低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帮助老师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进行毕业课题研究,使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兴趣小组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创新课题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验技能竞赛相结合。相信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获得用人单位及同行的好评,同时为各层次中药学专业及药学类专业的发展树立标杆,为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做出贡献。
作者:朱华 笪舫芳 田慧 张淼 杜沛霖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 上一篇:校企联合药学人才培养
- 下一篇:仪式感教育在药学生责任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