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折临床护理感悟

时间:2022-12-23 04:52:00

导语:脊椎骨折临床护理感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脊椎骨折临床护理感悟

腹痛腹胀是脊柱骨折突出的早期症状之一。是临床中一种较严重且复杂的创伤,约占全身骨折的5%~6%,以胸腰段骨折多见。脊柱骨折可以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其中颈椎骨折一脱位合并有脊髓损伤,能严重致残甚至危及生命。2011年1月以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效果较好,现70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70例脊柱骨折患者,男27例,女43例。50岁以下12例,50岁以上48例,60岁以上10例。颈椎3例,下胸椎28例,腰椎35例,骶椎3例。

1.2治疗先挽救生命,后处理骨折。对稳定性骨折,脊髓无损伤或无受压者,采用卧床休息,持续牵引,指导病人进行腰背肌锻炼;对不稳定性骨折及脱位严重,伴脊髓受压及损伤者,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2护理方法

2.1急救搬运脊柱骨折伴有休克的病人不宜立即搬动,应就地抢救,待休克纠正后再搬动。搬运工具最好选用硬板担架或木板。搬动中必须保持脊柱伸直位。先将病人两上肢贴于躯干两侧,两下肢伸直并拢,担架放病人一侧,三人一齐平托病人至担架,或沿纵轴方向使病人躯干及四肢成一整体滚动,把病人移至担架。禁止一人背送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这样可导致躯干扭曲,加重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程度。对疑有颈椎损伤的病人,搬运时需有一人固定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使头、颈随躯干一起缓慢搬动。移至木板上后,头部应用沙袋或衣物加以固定。切记勿扭曲或旋转病人的头颈,以免加重神经损伤引起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2体温异常的护理颈脊髓损伤时,体温调节中枢丧失正常的调节能力,病人常产生高热(达40℃以上)或低温(35℃以下)。应加强护理。高热①动态观察体温的变化;②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冰袋、冰帽、冰生理盐水灌肠;③必要时遵医嘱药物降温,如应用安乃近等;④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定时开窗通风,在夏季应使用降温设备;⑤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⑦保证能量的摄入,鼓励多吃水果、多饮水,每日至少摄入液体2000ml,保持大便通畅;⑧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之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低温:注意保暖,适当调高室温,必要时采用物理升温,但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设施时,应严格控制温度,以防烫伤。

2.3术前准备行颈椎前路手术者,术前需指导协助病人行气管推移训练,以适应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操作。方法:用2~4指在颈部外插入拟做切开一侧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地向非手术侧推移。开始每天3次,每次10~20min,每次间隔2~3h;以后逐渐增至每天4次,每次30~60min,气管推过中线。颈后路手术者,应俯卧位练习,以适应术中体位,开始每次30~40min,逐渐增加至3~4h。

2.4术后护理

2.4.1颈椎手术后的病人搬动时,应保护颈部,防止旋转及屈伸,减少搬动对内固定的影响;翻身时要保持头颅、躯干在同一平面上,如要侧卧位,一般侧卧30°~40°即可。腰椎术后的病人翻身时,应保持肩、髋在同一平面上。

2.4.2颈椎手术后,颈部保持中立位,平卧2h以压迫止血。腰椎术后的病人,需平卧8h以压迫止血。对伤口引流管要注意观察引流量与引流液颜色,并保持引流管通畅,以防积血压迫脊髓。及时观察有无脑脊液漏。

2.4.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警惕窒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表浅,提示有喉头水肿的可能,易并发窒息,需严密观察并妥善处理。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及鼻翼扇动,伴颈部肿胀,提示血肿压迫气管,应立即配合医师剪开缝线,清除积血。不伴颈部肿胀的呼吸困难,多系喉头水肿所致,应准备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4.4手术后可出现血肿压迫或水肿反应而至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要密切观察。当出现瘫痪平面上升、肢体麻木、肌力减退或不能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5预防压疮截瘫病人因长期卧床、截瘫平面以下的皮肤感觉丧失,容易发生压疮,尤以骨突处为甚。间歇性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护理:每2~3小时翻身一次,有条件时可使用特制的翻身床、小垫床、电脑分区域充气床垫、波纹气垫等,以减轻局部压迫。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无折叠;保持皮肤干燥并定期按摩;定期翻身,用气圈或棉垫使骨突处悬空,并于翻身时按摩骨突部位。对已经形成的压疮且面积较大、组织坏死较深时,应按外科原则处理创面。

2.6心理护理

病人受伤截瘫后,生活自理能力丧失,长年卧床,行动不便,终日需被动生活料理。故其心理矛盾突出、情绪波动,表现为焦虑、紧张、烦躁、百般挑剔、不愿正视现实,甚至有轻生之念。护理需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支持,主动关心病人,满足其生活需求,帮助其明确如何对待脊髓功能损伤,掌握正确的应对和自我护理方法。向病人和家属做好有关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健康宣教;鼓励家属协助病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维护自尊,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