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时间:2022-05-14 11:11:00
导语:小议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多只涉及白细胞免疫系统,而红细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1981年Siegel[1]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Red-cellimmunesystem)的新概念,开辟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新领域。目前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表现、机理、调节机制与疾病关系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大量研究表明红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因而对红细胞的作用与地位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本文将该方面研究进展综合总结如下。
1.1促吞噬作用
Forslid等[2]发现C3b致敏的酵母菌,中性粒细胞对其吞噬率为15%,当加入红细胞后,吞噬率增加一倍,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作用。作者推测红细胞所含抗氧化剂类物质能保护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中释放的氧自由基对中性粒细胞的自身细胞毒作用,从而促进吞噬。徐瑛等[3]亦证明人红细胞能明显促进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吞噬功能,在红细胞存在下对酵母菌的吞噬率增加70%左右,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补体1型受体(C3breceptor,CR1)数量不同有关。将肺癌患者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一定步骤与经血清致敏的癌细胞作用,观察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围攻癌细胞情况。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不仅可各自单独围攻癌细胞,且具有协同抗肿瘤免疫作用,肺癌患者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免疫粘附癌细胞的促进作用较正常人降低[4]。徐瑛[3]检测了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促PMN吞噬能力,发现患者红细胞促吞噬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认为癌瘤患者红细胞CR1减少是红细胞促PMN吞噬减弱的原因之一。郭峰等[5]发现红细胞能直接粘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经与补体作用后粘附红细胞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促进淋巴细胞、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而CR1单克隆抗体能抑制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活性,说明在肿瘤免疫中红细胞有免疫调控,增强其它细胞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红细胞膜上的CR1介导的。Siegel推测红细胞能阻止癌细胞在血循环中扩散,因为癌细胞在外周血中遇到红细胞的机会比白细胞大1000倍,癌细胞表面覆盖有抗体补体,易被红细胞粘附而被捕捉吞噬。
1.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肿瘤产生的大量抗原与血中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被认为是一肿瘤免疫抑制因子,是造成肿瘤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IC沉着于组织某些部位,激活补体系统,亦可造成组织损害。红细胞膜具有CR1,通过CR1,红细胞与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并将其运送至肝脾固定吞噬系统,IC从红细胞上解离,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释放IC后的红细胞可再回到血循环中,仍具有结合IC的能力[8]。CR1为分子量205000的糖蛋白,存在于红细胞、B细胞、PMN及单核细胞上,每种细胞所含CR1数量不同,红细胞为950,B细胞为2100,PMN为57000,单核细胞为48000,从数字上看每个红细胞所含CR1数仅为有核细胞的1/20~1/50,但由于血循环中红细胞数为有核细胞数的1000倍,而血循环中95%的CR1是分布于红细胞上的,清除IC主要是红细胞而非白细胞。Medof[6]等的体外试验结果支持上述推测,他们将抗原-抗体-补体的复合物与人血细胞混合孵育,然后测定各类细胞结合复合物的数量,结果发现红细胞结合了82.8%~84.8%的复合物,而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分别结合了8.3%~15.2%和1.6%~5.8%的复合物。最近发现红细胞CR1与有核细胞CR1在功能和结构上不同,红细胞CR1在细ど系姆植汲蚀匦?cluster)。Paccaud等[7]比较了PMN与红细胞结合IC的能力,发现在相同细胞浓度下,PMN结合IC能力与红细胞结合IC能力相同,尽管PMNCR1数量是红细胞CR1数量的4倍,在相同CR1数量条件下,静止的或激活的PMN结合IC的能力始终低于红细胞。电镜下发现红细胞上50%的CR1呈簇性分布,而PMN小于15%,激活的PMN虽CR1数量增加,但簇性CR1的数量并不增加,因而认为PMN的功能是组织吞噬,清除IC为红细胞的功能。
1.3效应细胞样作用
红细胞表面有过氧化物酶,能使红细胞直接销毁粘附的抗原物质,从而起效应细胞样作用。郭峰等[6]发现红细胞能与多种癌细胞发生粘附包括血清致敏的肝癌原代、传代细胞株,鼠淋巴母细胞瘤,艾氏腹水癌细胞,各种肿瘤细胞与红细胞形成花环的百分率平均值大16%~60.97%。电镜下可见红细胞发生变形运动以顺应肿瘤细胞的表面形态,甚至还可发生阿米巴样运动,包绕坏死的肿瘤细胞碎片,粘附处的红细胞膜与肿瘤细胞膜粘附、融合。肿瘤细胞与红细胞结合处有破损现象,在红细胞中可见癌细胞碎片,这种粘附作用可被CR1单抗或C3多抗阻断。
1.4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Yaelli[8]等观察了红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作者采用51Cr释放微量细胞毒法检测了12例癌症患者LAK细胞对Daudi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发现在培养时未用Ficoll-Hypaque液离心除去红细胞者其LAK细胞活性较除去红细胞者增强1~3倍,最大1例达20倍,进一步发现红白细胞比从3~100:1时,溶解瘤细胞活性逐渐增强,在100:1时至少增加2倍,并证明红细胞的增强作用是在LAK细胞培养的诱导期且需要细胞间的接触。因而认为制备LAK细胞时不需要分离除去红细胞,相反加入适量的红细胞对增强LAK细胞毒活性更为有益。
NK细胞(Naturekillercell)在体内担负着重要的免疫监视功能。红细胞能直接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Shou等[9]检测了在红细胞存在下NK细胞毒活性,发现红细胞与效应细胞比值为1.3:1时NK细胞毒活性开始增强,在2.5~20:1时增加最明显,不论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红细胞都能使NK细胞活性增强,但破碎的红细胞无增强作用,增强作用可能与NK细胞上补体受体有关。郭峰[6]亦发现,当在效:靶:RBC比为10:1:25的条件下时加RBC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未加RBC组。肿瘤患者红细胞对NK细胞活性的正性效应降低。Shou[10]最近发现在RBC的胞浆内存在着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atureKillerEnhancingFactor,NKEF)能增强NK细胞活性,并对其理化特性做了初步分析,认为RBC在调节NK细胞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Sigfuon等[11]发现,用美州商陆丝原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加自身红细胞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gG、IgM、IgA的合成。Virella等[12]进一步实验发现,在培养前红细胞与抗LFA-3单克隆抗体作用或淋巴细胞与抗CD2的单克隆抗体作用后培养时不增加B细胞反应,说明淋巴细胞转化合成抗体与红细胞LFA-3和淋巴细胞CD2相互作用有关。
红细胞能使人T细胞增殖加强,促进T细胞IL-2受体表达以及肿瘤坏死因子[13]和γ-干扰素产生[14]。用PHA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诱导干扰素产生,Keyes等[14]发现在培养时加入红细胞可使干扰素产量增加4~10倍,干扰素产量随红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关系而变化,最适宜浓度为10~50:1。红细胞的促进作用与血型无关,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刺激作用,抗CD2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红细胞对T细胞产生干扰素的促进作用。Kalechman等[15]亦发现在培养时加入自身RBC可使人单核细胞或鼠脾细胞对亚适合剂量的丝裂原的反应增强,包括细胞增殖,IL-2、IL-3、IL-6、克隆刺激因子及γ-干扰素的分泌增加,这种增强效应为剂量依赖性的。还发现在无丝裂原存在下RBC能增强人单核细胞及鼠脾细胞IL-2R的表达,这种增强效应与红细胞膜与T细胞上的CD2分子相互作用有关。
2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及意义
Siegel等[1]在兔血清中发现了抑制红细胞免疫粘附的因子,该因子为一不耐热物质,58℃30分钟可除去其活性,推测该因子为一大分子物质,机体通过控制该因子的合成来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Yin等[16]发现该因子为一种球蛋白,对热不稳定,有与赖氨酸结合的位点,该因子可阻止IC粘附到红细胞上,降低红细胞粘附携带IC的能力。郭峰等[17,18]还发现血清中除存在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外,还存在着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该因子耐热,58℃不能灭活。在正常人血清中促进因子活性明显大于抑制因子,肿瘤患者抑制因子活性上升,促进因子活性下降,因而认为机体内存在着红细胞免疫正负调节机制,该调节机制紊乱可能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最近还发现β内啡肽、胸腺素、转移因子[6]等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说明神经内分泌系统、白细胞系统亦参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临床上已发现肿瘤患者血清中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活性增强。
3肿瘤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
章岳山等[19]发现,近交系615小鼠在接种可移植性组织细胞淋巴瘤LII后,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随着肿瘤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在肿瘤侵袭早期和中期下降最为迅速,而肿瘤转移开始至肿瘤转移晚期以后,其下降速度减慢,认为这一改变可作为评估肿瘤发展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Currie等[20]采用抗CR1单克隆抗体检测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受体数,发现在Hodgki病、小细胞肺癌、鳞状细胞肺癌和淋巴瘤,其CR1受体数较正常人减少将近一半,而在缓解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因而认为红细胞CR1减少为获得性的,对红细胞CR1检测可能对判定肿瘤患者病情转归有意义。已发现在乳腺、胃、大肠、肝、卵巢、血液系统等多种肿瘤患者CR1活性降低。红细胞CR1减少,一方面使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理促吞噬作用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导致IC清除障碍,循环中IC增高。在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着促进肿瘤生长的因子,称封闭因子,目前认为该因子为肿瘤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增高加重破坏了宿主抗肿瘤免疫能力,造成恶性循环,肿瘤细胞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得以生长繁殖。
Siegel[1]推测红细胞能阻止癌细胞在血循环中的扩散,但缺乏证据。郭峰等[6]证明红细胞与癌细胞能发生粘附,在艾氏腹水癌腹水中发现了红细胞包绕癌细胞形成花环的现象即为一例证,从而在形态学上有力地支持了Siegel[1]的这一推测,更重要的是红细胞与癌细胞发生粘附后除可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外,红细胞本身还表现出效应细胞样作用,这一新发现对探讨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很有意义。已发现荷瘤小鼠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能力明显低于正常鼠;临床上,已发现在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等患者,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能力降低,同时还发现在消化道癌患者肿瘤红细胞花环率高低于手术后证实肿瘤发生转移与否有相关性,手术切除肿瘤可使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因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对判断肿瘤转移,疗效估计及预后有一定价值。Nieha等[21]最近在多种癌细胞上检测到补体抑制蛋白CD46(MCP),CD55(DAF)及CD59(Protectin)的表达,CD46可协助I因子加速对C3b的灭活,避免C3b沉积在癌细胞表面,从而使红细胞不能通过其CR1受体与癌细胞发生免疫粘附,这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红细胞免疫功能提出至今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许多问题尚待澄清。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减少是肿瘤发展过程产生的还是引起肿瘤的原因之一?抑制因子及促进因子的来源性质,相互作用机制及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意义等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另外能否通过药物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来治疗某些疾病亦是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iegelI,LiuTL,GieicherN.Thered-cellimmunesystem.Lancet,1981;II(8246):556
2ForslidJ,HedJ,StendahlO.ErythrocyteenhancementofC3b-
mediatedphagocytosisinhumanneutrophilsinvitro:AcombinedeffectoftheerythrocytecomplementreceptorCR1anderythrocytescavengerstoreactiveoxygenmetabolites.Immunology,1985;55(1):97
3徐瑛,郭峰,叶天星.红细胞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及红细胞过氧化物岐化酶的临床意义.上海医学,1990;13(6):346
4张,唐敏章.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协同抗肿瘤作用.中国肿瘤临床,1994;21(12):898
5郭峰,黄盛东,赫丽,等.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15(3):183
6MedofME,petitionforimmunecomplexesbyredcellsinhumanblood.JClinLabImmunol,1982;7
(1):77PaccaudJP,CarpentierJL,SchifferliJA.Differenceintheclusteringofcomplementreceptortype1(CR1)
on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sanderythrocytes:effectonimmuneadherence.EurJImmunol,1990;20(2):283
8Yaelli,JR,ThurmanGB,Mrowca-BastinA,etal.Enhancementofhuman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cellcytolysisandamethodforincreasing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cellyieldstocancerpatients.CancerRes,1988;48(20):5696
9ShauH,GolubSH.Modulationofnaturalkillermediatedlysisbyredbloodcells.CellImmunol,1988;116(1):60
10ShauH,GuptaRK,GolubSH.Identificationofnaturalkillerenhancingfactor(NKEF)fromhumanerythroidcell.CellImmunol,1993;147(1):1
- 上一篇:诠释水彩画偶然性的分析及研究
- 下一篇:小议中药栽种拓展是致富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