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质量评价论文
时间:2022-01-26 05:37:00
导语:甘草质量评价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产地评价
中药中地道药材概念的形成主要与产地、质量相关。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古代,产地评价是甘草质量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许多古代医籍论述了甘草的产地,有些明确指出何处出产甘草为优。如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甘草“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考为今甘肃河西一带)”,说明南北朝时所用甘草以甘肃所产抱罕草为优。明朝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中称甘草“以山西隆庆州者最胜”。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是甘草主产、丰产的故乡。伊克昭盟杭锦旗甘草的开发与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东汉(公元25~220年)以来传统认为地道优质甘草产地。据《绥远通志稿》记载:“绥西蒙地自古为产草之名区。今仍以杭锦旗境所产为多,附近贫农赖采甘草为业者逾万。每年包头聚销可一百五六十万,多至二百万斤,绥产药材最多而甘草外销之数为第一”。
2基源评价
不同品种甘草质量有别,利用基源的不同可对甘草质量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中国药典》2005版认定的甘草药材原植物有3种,即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俗称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1]。其中以乌拉尔甘草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民间也有采用其他品种作药用,如云南常用黄甘草入药。现代许多科学工作者研究了不同种属甘草某些成分含量的差异。林寿全等[2]对中国甘草属6种甘草的甘草次酸含量测定后发现,以乌拉尔甘草含量最高,其次为光果甘草,再就是胀果甘草和黄甘草,粗毛甘草含量最低。
3性状评价
3.1古代性状评价古代从性状上对甘草优劣有一定的论述,性状评价是古代用于甘草质量评价最重要的手段。《本草经集注》载:“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亦可用”。《图经本草》道:“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本草纲目》云:“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之”。
3.2现代商品等级甘草的药材甘草的商品规格主要以性状判断。商品规格、品名,各地略有不同。如宁夏分出口、内销两大类。出口品有分为红粉、白粉两种,等级有特、甲、乙、丙、丁、大小节子、疙瘩头、毛条。内销品分大、一、二、三等和毛条、大小节子、疙瘩头7个等级。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曾制定甘草的药材规格标准,甘草分为西草、东草两个品别,西草5个规格,8个等级,东草2个规格,4个等级。西草分大草、条草、毛草草节、疙瘩草。其中条草分一等、二等、三等;草节分一等、二等;疙瘩草,统货,干货。如条草一等的性状特征描述为:干货。呈圆柱形,单株顺直,表面红棕色、棕红色或灰棕色,皮细紧,有纵纹。斩去头尾,切面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长25~50cm,顶端直径1.5cm以上,间有黑心,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例如:东草分条草和毛草,其中条草又分一、二、三等。如毛草的性状描述为:统货,干货。呈圆柱形弯曲小草,去净残茎,间有疙瘩头。表面紫红色或灰褐色。质松体轻,断面黄白色。味甜。不分长短,芦下直径0.5cm以上。无杂质、虫蛀、霉变。
4形态组织学方法
形态组织学也可作为药材质量的鉴别方法。刘宝玲等[3]对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形态组织学进行了研究,发现性状方面栽培甘草1~2年生的表面纵纹明显;3~5年生的表面纵纹明显,皮紧纹细,质地坚实,粉性强;6~8年生的表面纵纹粗糙,栓皮易剥落,质地硬,纤维性略强。显微方面栽培甘草1年生木栓层较薄;2~8年生木栓层逐渐增厚;6~8年生的栓皮易脱落。栽培甘草1~2年生的韧皮纤维束环数较少,3~8年生逐渐增多。栽培甘草1~8年生木质部所占比例无明显区别,1~2年生导管较少,木化程度较低,3~8年生导管较多,木化程度强。粉末方面栽培甘草1年生与8年生的晶纤维极少;2年生与7年生晶纤维较少;3~6年生晶纤维较多。
5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是目前在甘草质量评价中广泛采用的方法,根据检测成分的种类,可分为单一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与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5.1单一成分含量测定方法2000版及以前的《中国药典》通常规定检测生甘草的一种成分即甘草酸来控制甘草的质量,规定甘草酸含量不少于2.0%,这种方法在《中国药典》2005版发行之前被广泛采用。如米慕真[4]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进行了考察,发现甘草酸的含量差别非常大,从0.20%~9.61%。同一种乌拉尔甘草甘草酸含量分布在2.44%到8.47%之间。也有采用其他成分如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作为质量评价指标的。如刘金荣等[5]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以葡萄糖作为对照品,在490nm处测定多糖含量。比较不同生长期甘草中多糖含量发现,不同生长期栽培甘草中多糖含量:1年生含量11.75,2年生含量11.07,3年生含量7.88。从而说明1年生的甘草是含甘草多糖最适宜采收的生药。
5.2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由于单一成分在体现质量上的明显不足,人们逐步尝试用多种成分含量来评价甘草质量。《中国药典》2005版开始规定生甘草的两种成分含量用于质量评价与控制。规定生甘草中甘草酸含量不少于2.0%,甘草苷含量不少于1.0%。一些研究人员还从多方面进行了多成分含量用于甘草质量评价的尝试。曾路等[6]曾运用高效液相法对国产15个产地的8种甘草中12个化合物,即甘草酸、乌拉尔甘草皂苷甲、乌拉尔甘草皂苷乙、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香豆素等进行了含量测定,以化学成分为指标对国产甘草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山西临县和甘肃敦煌两地乌拉尔甘草甘草酸含量相差3倍以上。郝心敏等[7]对内蒙古包头的栽培甘草从外观性状、甘草酸含量、药材灰分、元素分析、浸出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王树瑞等[8]以甘草酸、甘草次酸、淀粉及胶质、水分等为指标对甘草栽培品进行了质量研究。王巧娥等[9]提出甘草中水溶性有效物质群的概念并建立了甘草GAP过程中的快速质量检验方法,为甘草药材的快速质量检测提供方法依据。另外《中国药典》对甘草水分及杂质限制含量进行了限制性规定,作为有效成分含量的补充。
6指纹图谱
近年来出现了指纹图谱用于中药质量评价的热潮,也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的一种发展趋势,甘草的指纹图谱研究也方兴未艾。王月辉等[10]建立了甘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以乙醇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溶剂,超声波震荡30min,制备甘草药材样品溶液;采用RP-HPLC(DAD)法,色谱柱KromasilKR100-5C18,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用流动相为乙腈和乙酸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对10批甘草药材进行测定,以甘草酸为参照物,标定了27个共有峰;通过方法学验证,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并对10批药材进行了相似度评价。段天璇等[11]筛选适当提取方法,采用C-18反相色谱柱,1%磷酸水-乙腈梯度洗脱,对不同色谱峰采用不同紫外波长检测建立甘草甲醇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同时对其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测定了不同产地野生甘草及同一产地不同年限和部位栽培甘草的指纹图谱和甘草酸、甘草苷含量;该方法准确、稳定、可靠,可用于甘草的质量研究和控制。邹华彬等[12]以各甘草样品的红外指纹图谱为标准计算其他样品相对于标准样品的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并按照共有峰率的大小建立不同的序列,从而建立一种符合甘草自身特点的红外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以对2个或多个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甘草样品进行方便可靠的鉴别。
7评价与展望
综合目前出现的各种甘草质量评价方法,主要从产地、基源、性状、形态组织学、化学成分含量、指纹图谱等方面进行。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产地评价简单易行,特别是甘草地道药材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甘草的质量。但同一地区由于采收年限与季节、生长方式、加工方法、局部环境差异等均能导致甘草质量的差异。基源评价只能保证种的真伪,但对同种药材的优劣区分却无能为力。性状评价从古到今被广泛采用,至今依然是甘草药材流通中质量评价重要的方法。形态组织学实际上是利用药材的微观性状进行质量评价。这些历来认为较好的性状是否一定意味着良好的药效却不得而知,如前所述,一等条草的性状特征描述为:干货。呈圆柱形,单株顺直,表面红棕色、棕红色或灰棕色,皮细紧,有纵纹。斩去头尾,切面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长25~50cm,顶端直径1.5cm以上,间有黑心,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当一等条草在晾晒过程中遭受一定程度的雨淋导致部分有效成分流失,晒干后仍可维持一等条草的性状,但质量显然下降了。含量测定方法是目前常用的质量控制手段,也是法定手段。本方法简单易行,为目前甘草质量评价所常用,但一个或几个指标性成分很难反应整体甘草的药效。生甘草采用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作为质量检测指标,但《中国药典》却没有给出炙甘草的含量测定质量评价标准。事实上生甘草炮制后甘草酸含量会明显降低[13]。甘草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它的每种功效究竟由何种成分发挥作用还很不清楚。指纹图谱中很多峰对应的化学成分还不确定,指纹图谱与甘草功效或药理作用的关系更不清楚。甘草质量的核心在于药效,探索药效评价方法是甘草质量评价的一种趋势。在目前指纹图谱研究基础上更多地确定指纹峰,同时研究谱效关系,建立真正能反映甘草药效的指纹图谱也应是甘草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9.
[2]林寿全,童玉懿.国产六种甘草资源的利用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77,15(2):47.
[3]刘宝玲,王英华,刘晓芳.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形态组织学研究[J].中国药事,2005,19(7):431.
[4]米慕真,张莅峡.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考察[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64(3):214.
[5]刘金荣,赵文彬,江发寿,等.不同生长期栽培甘草中多糖的含量测定[J].中成药,2005,27(6):708.
[6]曾路,楼之岑,张如意.国产甘草的质量评价[J].药学学报,1991,26(10):788.
[7]郝心敏,王德军,杜建喜,等.栽培甘草的质量考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2,1:40.
[8]王树瑞,刘雁清,宋爱萍,等.栽培品甘草的质量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4,14(3):49.
[9]王巧娥,王文慎,黎先春,等.甘草GAP研究中的快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1):37.
【摘要】目的研究甘草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甘草质量评价方法作了综述。结果甘草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产地评价、基源评价、性状评价、形态组织学评价、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同时存在明显不足。结论探索质量评价的药效评价方法和建立真正能反映甘草药效的指纹图谱是甘草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甘草质量评价
- 上一篇:爱国卫生暨疾病防控工作会议讲话
- 下一篇: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