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药的药理活性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26 05:35:00

导语:没药的药理活性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没药的药理活性分析论文

1化学成分

没药含有树脂25%~35%,挥发油2.5%~6.5%,树胶57%~69%,其余为杂质及水分。近年来对其挥发油的研究比较多,由于没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2006年赵富春等[2]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没药挥发性化学成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从中鉴定出45个化合物,其中挥发性主要成分为:4,5,6,6A-四氢-三甲基-1,5,9-环十二碳三烯、4-乙烯基-4-甲基-3-异α-毕橙茄油烯、十氢-3A-甲基-6-亚甲基-1-异丙基-香橙烯、1R,3Z,9S-4,11,11-三甲基-8-亚甲基双环[7.2.乙基-1-甲基-2,4-二异丙烯基-环己烯、7-亚甲基-2,4[4.3.0]壬烷、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中检测到化合物视黄醛和3,17-二羟基-3β-孕甾-5-烯--3β-孕甾-5-烯-20-酮的结构。

由于没药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目前还没有基本一致的研究结论[3],与以往文献报道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有相当大的差异[4]。为开发没药资源、控制没药质量和配制含没药的中成药提供科学依据,对没药挥发性化学成分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赵富春等[2]在研究中分离鉴定出的没药挥发性化学成分与以往报道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也有一定差异。特别是通过检索在2004年以前的相关文献,均未见从没药中检测到视黄醛和3,17-二羟基-3β-孕甾-5-烯-20-酮的报道。这可能与在2004年以前气相色谱不能有效分离的化合物有关。随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此类化合物可以现代采用的毛细管气相色谱中获得有效分离;质谱数据库的更新升级也使从前不能鉴定的化合物得以鉴定出来。没药中其它不易挥发的化合物需要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进行分离分析和结构鉴定[5,6]。

2药理活性

2.1抗真菌和消炎作用实验表明没药的水煎剂(1∶2)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抗真菌作用可能与其挥发油中所含的丁香油酚有关[1]。2005年Hanus等[7]报道在生长于非洲肯尼亚的没药树分泌的树脂中分离出若干种具有强力消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其中有一种成分称为曼速宾酸(mansmbinoicacid),无论对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均有良好抑制作用,对生物体内引起炎症的主要物质过氧化物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2006年Lotfy等[8]给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用蜂蜜和没药粉制成涂剂外敷于患处,隔日换药1次,2周后发现炎症被控制,溃疡面开始逐渐愈合。

2.2止痛据近代药理学分析,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研究人员Xian教授[9]从非洲没药中提取出的3种倍半萜烯成分的动物实验表明,至少有两种成分具有强烈镇痛作用。他们以每千克体重1.25mg的剂量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居然能经受灼烧铁板的烘烤。又以每千克体重50mg的剂量给小鼠口服,小鼠可忍受注射乙酸引起的腹肌剧烈痉挛性疼痛。而吗啡拮抗剂纳络酮可抵消这两种提取成分的镇痛作用。认为没药提取物的强烈镇痛作用可能与吗啡一样作用于脑中阿片受体,却没有吗啡成瘾的副作用。

细胞毒活性(抗肿瘤)2005年万文珠等[10]报道了没药的细胞毒活性,临床上具有抗肿瘤作用,从没药中得到的三萜对人乳腺癌细胞系有弱的细胞毒活性。没药对艾氏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以及没药中的1S,2S-环氧-4R-呋喃吉马-10(15)-烯-6-酮对MCF-7乳腺癌细胞系有弱的细胞毒活性。没药提取物可用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没药的抗癌效应与常用的化疗药物比较不但作用强,而且更安全,因为没药提取液只杀灭癌细胞,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不产生耐药性。通过灭活Bcl-2蛋白(使癌细胞产生耐药性)实现抗癌作用,其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没药中一系列的倍半萜具有抑制鼠癌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显示其细胞毒活性。同时没药有细胞毒和抗肿瘤活性,但对鼠正常细胞不受影响。

2.4降血脂没药油树脂部分能降低血胆固醇量,防止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形成,而且实验表明没药的水煎剂(1∶2)中油树脂部分也有降血脂的作用[1],没药具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11]。

2.5活血有报道采用没药的各种剂型、各种炮制品对外伤引起的小鼠足肿胀外敷后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消肿作用[12],如果用生品没药外敷其化瘀消肿作用则更强,这可能是经炮制后药挥发油的量降低有关,目前用气质联用法炮制,可使挥发油量明显减少,其化瘀消肿作用也随之减少也说明这一点。

2.6保护肝脏Massoud等[13]用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的血吸虫病成年大鼠70只,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印度没药榨出物外敷肝区,隔日换药1次共12周,对照组用安慰剂外敷肝区,隔日换药1次。研究到第12周时:①对照组大鼠全部死亡,经尸体解剖肝脏缩小,表面不平,病理切片镜检肝中央血管周围出现片状坏死,肉芽肿中央部位和门脉区网状网络破坏。②治疗组存活25只,占71.4%,存活大鼠经尸体解剖肝脏外形基本正常,病理切片镜检肝中央血管周围组织结构完好,大部分肝细胞几乎完全正常,在肉芽肿的中央部位和门脉区网状网络完好。说明没药对血吸虫肝损害有良好的保护作用。El-Ashmawy等[14]研究证明没药对肝脏脂质过氧化损害有保护作用。

2.7抗血吸虫病2004年开罗大学教授Abo-Madyan等[15]将埃及的一个偏僻乡村的1019例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全部是农民,男性占56.4%,其中46.2%是文盲。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卫生,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更不注意,粪便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往沟河里流,河边沟边钉螺很多,这就为血吸虫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多少年来病人没有得到很好的防治。在1019例血吸虫病人的粪便中平均含血吸虫卵量为113.3枚/g粪便,用埃及的没药树压榨的树脂中分离出具有强力杀灭血吸虫卵作用的活性成分Burseraceae300mg/胶囊,2次/d,连服3个月再通过虫卵孵化复查平均含血吸虫卵量下降为33.2枚/g粪便。说明没药对血吸虫卵的减少是有效的。在用药期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血吸虫病的治疗以环吡异喹酮为主,因为产生了抗药性,所以寻找新的有效药物迫在眉睫。在正常剂量下,没药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吸虫药。没药对于肠内血吸虫伴肝脾肿大的治疗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未感染的病人给药后1,2,4,8周,肝肾功能正常,血清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恢复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有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血脂和血清肌酐水平降到正常。感染病人粪便中的虫卵数目治疗前平均为181个/g,治疗8周后下降到4个/g。结肠镜检显示42.9%的感染病人有溃疡,18.6%有远侧息肉,治疗后分别降为14.3%和7.1%;94%的病人有明显的抗体效价,治疗3个月后则降为14.3%[16]。因此没药治疗伴肝脾肿大的血吸虫病安全有效。

3结语

对于没药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没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进一步制备新剂型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献报道也很少,因为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投入。由于有关没药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本文只是总结了一段时期内的研究成果,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摘要】没药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药与香料,在很多国家都有应用,多以配方形式应用于临床。随着生物高科技在中药材研究领域的应用,使没药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化。近年来对没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都取得较快发展,没药中含有挥发油、树脂、树胶和苦味素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脂、黏膜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

【关键词】没药倍半萜烯药理活性

【参考文献】

[1]叶建红.对药乳香没药的药作用与临床应用体会[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3):264.

[2]赵富春,曾志,刘雪英,等.没药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9.

[3]ZhuNQ,ShengSQ,SangSM,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severalaromaticsesquiterpenesfromCommipho-ramyrrha[J].FlavourFragJ,2003,18(4):282.

[4]MaronqiuB,PirasA,PorceddaS,etal.ChemicalcompositionoftheessentialoilandsupercriticalCO2extractofCommiphoramyrrha(Nees)[J].JAgricFoodChem,2005,53(20):7939.

[5]胡珊梅,徐雄华,李玲玲.没药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药材,2001,24(8):566.

[6]符继红,张丽静.新疆没药挥发性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质谱分析,2006,27(1):53.

[7]HanusLO,RezankaT,DembitskvVM,etal.Myrrh-Commiphorachemistry[J].Jun,2005,149(1):3.

[8]LotfyM,BadraG,BurhramW,etal.Cmbineduseofhoney,beepropolisandmyrrhinhealingadeep,infectedwoundinapatientwithdiabetesmellitus[J].BrBiomedSci,2006,63(4):171.

[9]XianHM.Theresearchofdetumescencefunctionofdifferentkindsofmyrrh[J].JGuangxiCollTraditChinMed,2001,4(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