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肝和胃治疗小儿厌食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30 04:28:00
导语:柔肝和胃治疗小儿厌食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一种常见病,中医以往认为本病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多因喂养不当,脾胃虚弱引起。治疗也以健脾养胃,佐以消食化积治疗。笔者从现代小儿生活条件改变对其心理、生理影响方面入手,认为本病病机已与以往不同。把本病病机总结为肝胃郁热,治疗上采用柔肝和胃法。
【关键词】柔肝和胃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长期的食欲不振,拒食,以致引起小儿逐渐乏力,消瘦,发育迟缓等症状。既往多认为是由于小儿脾胃虚弱,喂养不当及环境因素造成小儿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减弱,病位主要在脾胃,治疗上也以健脾养胃为主。
1病因病机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对小儿抚养观念的改变,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已经与以往不同。现代社会中小儿总体生活条件较以前大为改善,饮食结构、营养组成更加充分合理,营养不良造成的脾胃虚弱因素已基本不存在。同时由于小儿家长对育婴知识的重视及掌握水平的提高,使不合理喂养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并且因为各方面条件改善,小儿体质也在增强,其本身脾胃虚弱的影响也降低了。与之相反,一些其他因素在小儿厌食症形成中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喂养小儿过程中,高热量饮食增加,中医认为膏粱厚味长期过量,则使胃蕴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小儿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往往被娇惯,情绪很少受正确引导和约束。小儿本身缺少分辨能力,行为由自己好恶决定。再加上家长的溺爱,现代的儿童往往十分任性,脾气急躁,情绪波动很大。小儿生理特点就是“肝常有余”,肝体阴而用阳,“有余”即指阳气相对有余而阴气相对不足[1]。再伴以性情急躁,使肝阳更加亢盛,久亢则化热,肝属木,胃属土,生理上木克土,所以肝热内蕴,最易犯胃,即叶桂所说“肝风内扰,阳明最为其冲犯”,从而肝热蕴胃,再参以膏粱生热于胃,最终形成肝胃蕴热病机。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喜润恶燥,喜凉恶热,热蕴于内则胃失其所喜,受纳功能受损,饮食不入,形成小儿厌食症,即王孟英所说“不欲食病在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小儿厌食症是由不良情绪作用使其生理上相对过亢的肝气形成病理条件,阳亢化热,乘克于胃,肝胃蕴热,胃失受纳,病位表现在胃,实则在肝[2]。
2治疗
针对以上病机,笔者于治疗方面采取柔肝和胃法。虽然小儿厌食症病机为肝胃蕴热,但其是由于在生理基础上形成,况且小儿脏腑柔嫩,所以不宜采取清肝伐肝的攻邪之法,以免损伤肝的生理功能。而应该采用柔肝方法使过亢的肝阳恢复正常状态,肝热解除,胃不受克,受纳得以恢复,则厌食缓解。同时又不戕法正气。所谓“柔”,即指滋肝阴以治肝阳,治肝阳以凉肝热,采用甘酸性平或微凉的药物如熟地、枣仁、白芍、白菊花、乌梅、佛手、玉竹、胡黄连等,滋养肝阴,使阴能和阳,阳亢得平。肝热得清,胃不蕴热而得“和”。“柔”、“和”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剂型上多采用散剂、水丸,使小儿易于接受,不违其性。
3病案举例
患者,女,7岁,有厌食史3年余,家长曾带其多处就治,服用锌剂、维生素、氨基酸制剂多种不见明显好转。就诊时食量极少,食欲极差,消瘦,体重15.5kg。急躁好动,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诊断:厌食症,肝胃郁热。治以柔肝和胃。熟地15g,白芍12g,乌梅10g,胡黄连10g,佛手10g,玉竹10g,丹皮8g,焦麦芽10g,5剂水煎服。服药后食欲食量明显增加,情绪已改善,后用上药改成散剂服用1个月,饮食恢复正常,情绪稳定,好动症状明显改善,体重增加至18kg。随访1年饮食正常。
4讨论
小儿厌食是儿科一种常见症,属中医“恶食”、“食积”范畴,以往多从脾胃论治。笔者根据小儿现代生活条件和性格特点及生理现象对其病机进行探讨,总结本病病机特点为肝胃郁热,采取柔肝和胃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本病病机提示生活条件,情绪对躯体疾病的作用,证实了中医“天人合一”所示的环境在人体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对发病的影响。符合现代医学的“社会-心理-生物”疾病模式理论。
【参考文献】
1汤一新,魏睦新,熊维美,等.当代小儿厌食多脾阴不足.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4.
2赵亚岚.抑肝扶脾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现代中医药,2002,5:52.
- 上一篇:国税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调研报告
- 下一篇:急性肺栓塞误诊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