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30 03:58:00

导语: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运脾法

“脾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加之病后失调,喂养不当,精神调护失当或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引起小儿不思进食,甚或拒食,从而形成小儿厌食症。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

1运脾法之意重在助运

运脾法是江育仁教授针对小儿脾胃病的发病特点提出的有效治疗方法。运脾法是指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治疗原则。“运脾”一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育仁认为,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运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生化正常的目的。临床对脾运失健引起的病症如厌食、疳气、贫血、泄泻等有较好疗效。运脾法体现了中医着眼于调整机体平衡统一,恢复脏腑功能协调,健运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医疗特色。

2运脾法之用药重在灵动

从现代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特点看,饮食不足者少,伤于饮食者多,造成滞胃困脾,受纳运化失职,这类病证只能用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法则治疗,若不适当地施以补益,则犯有“实其实”之戒,反臻病情加重,即使对于那些已属脾胃虚弱的病证,也应采用补运兼施法治疗,否则易以造成补而不受。运脾法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运脾之药宜以轻灵为要:一为用药的药性宜轻平清灵,如陈皮、枳壳、藿香、川朴花等;二为用药药量宜轻灵,轻灵则能鼓动气机,过重则反克伐小儿脾胃升发之气,欲运脾而反伤脾。另外,薏苡仁、茯苓、山药等具有健脾扶运而无耗阴碍胃之弊,谷芽、麦芽、神曲等运脾而不伤正,均为小儿“运脾”之较好选择[1]。

患儿经治疗后食欲增进、食量增加、体重增长,其他临床症状亦明显改善。经过10余年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总结,江老[2]于2002年对运脾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归纳,将临床常用的运脾及补运兼施法归纳如下:①运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土证。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健矣。苍术燥湿运脾,宣阳化浊,是为运脾主药,其他如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花等皆为常用之品。②运脾和胃法用于乳食积滞证,予以运脾和胃,消食化积,常用苍术、山楂、鸡内金、神曲、谷麦芽等。③理气助运法用于气机不利证。气滞不行,当理气导滞,开郁助运,常取香味运行之品,如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等。④温运助阳法用于脾阳不振证。阳气不振,阴寒内盛,治当温运脾阳,以驱阴寒之气。常用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⑤益气助运法用于脾虚失运证。益气助运法一般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与以上运脾化湿、运脾和胃、理气助运、温运脾阳法和用。方如异功散、资生健脾丸。⑥养胃助运法用于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治当养胃,但宜清补而不宜腻补,如麦冬、沙参、玉竹、白芍、石斛、茯神等。

脾失健运证予以燥湿理气消食为主,要用苍术、佩兰、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等,经加工制成“儿宝颗粒”,每服10g,1天3次,1个月为1疗程;对于脾气虚弱证,予以补运兼施法,要用健脾益气的党参、茯苓配以助运的陈皮、神曲等,加工制成“健儿糖浆”,每服10ml,1天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患儿经治疗后食欲增进,食量增加,体重增长,其他临床症状亦明显改善。

3运脾法之治以脾运失健为要

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为厌食初期表现,除厌恶进食症状外,其他症状不著,精神、形体如常。多数患儿以脾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虚象不著,因饮食喂养不当,或湿浊,气滞困脾,脾气通于口,脾气失展,胃纳不开,发为厌食。症见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治法宜调和脾胃,运脾开胃。方药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苍术燥湿运脾;陈皮、枳壳、藿香理气醒脾和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消食开胃。脘腹胀满加木香、厚朴、莱菔子理气宽中;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醒脾;暑湿困阻加荷叶、扁豆花消暑化湿;嗳气泛恶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大便偏干加枳实、莱菔子导滞通便;大便偏稀加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

4临床应择要而行

厌食症是目前儿科临床的常见病。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与缺锌有关,因而采取补锌为主的治疗原则。锌剂治疗只能改善症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且长期使用锌剂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单纯补锌也会影响铜、钙、铁的吸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输布营养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传于小肠,分清泌浊。脾与胃在功能上各有所司,又互相影响。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故饮食失调,必伤脾胃,胃阴伤则不思进食,脾阳伤则运化失职,从而引起厌食症。用运脾法治疗,两相比较,运脾法更占优势,它不仅解决了营养物质的消化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取得了可靠疗效。

【参考文献】

1倪晓红.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河北中医,2003,25(12):915

2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上海中医杂志,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