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16 08:56:00
导语: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强。在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设置中,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缺乏“双师型”师资力量,学生评价体系单一,这些现实问题成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完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输出“体”“用”兼备的人才的意义越来越凸显。本文旨在剖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探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必要性
2017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会上,傅莹回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记者的提问,提出了她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在美国,包括在你们的报刊上、在美国的电视上,你要得到关于中国一手的资讯是比较有限的。在美国要想看到中国人写的文章、中国人写的书恐怕也不多。”针对这一现象,傅莹简要归因为:“从我们的角度要多努力,尽量让自己的信息更多地通达国际社会、通达美国社会。我们也希望这么多国际媒体这次来报道我们的‘两会’,希望你们多注意中国的新故事。”[1]解决我们的信息难以通达国际社会这一问题,高校义不容辞。高校必须扛起改革的大旗,构建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出“体”“用”兼备的新闻传播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主编12家报刊,指导报刊20多家,经常发表的刊物60余家,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不仅作为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组织参与无产阶级革命活动,撰写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章程,还是卓越的报刊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政治活动,始终伴随着有声有色的报刊活动。马克思曾多次因在报刊上发表为反动政府所不容的文章而导致报社关闭或被迫辞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具有实践性。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立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时代的产物,是实践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长期新闻工作实践中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出来的,始终来源于新闻实践,同时为新闻实践服务。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积极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2.在“部校共建”的契机下,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部校共建”缘起于中共上海市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在2001年12月24日签订的共建新闻学院的协议。十三年的办学成果收效明显,得到了包括全社会的肯定。“所谓共建,主要内容包括四块,一是引进业界导师到学院来上课,安排学生到媒体实习;二是学院老师到媒体挂职;三是学界与业界进行媒体项目融合,相互提供指导和帮助;四是通过共建为社会和媒体提供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培训教育”。2014年4月29日,光明日报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建立“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成为中央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首例[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当前,以“部校共建”为契机,我区党委宣传部与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分别是广西电视台与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广西日报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合作。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推进。3.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首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对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涉足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门类全,课时多,而实践课时少。另外,实践课时大多集中在大三或大四上学期,导致大一大二所学理论利用率低。方法类课程较少,方法类课程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处理信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学生毕业后,一时难以适应新闻传播人才市场对实践型人才的需要,一些学生放弃本专业,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双师型”师资缺乏的情况。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现实中实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比较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实践实习基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和质量都不能让师生满意,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实践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反映在学生实习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甚至有学生不熟悉新闻报道的整体流程。学生具有强烈的危机感,感觉学校专业教学与业界存在“两张皮”现象。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发现,专业任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存在案例更新不及时、所讲理论与现实实践脱节的现象。最后,学生培养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高等教育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即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主要标准,在评价导向上比较注重对知识系统的掌握,缺少对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部分新闻传播院校仍釆用单一的书面考核方式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缺少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积极培养符合地方需要的高素质适应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要切实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因此,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传媒产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实现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培养“体”“用”兼容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新闻教育的基本职责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新闻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夯实思想政治基础。正确新闻观的培育必须结合充分的实践,“体”“用”是一,不是二。新闻传媒学是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很强。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炼[3]。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毕业于传媒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频频碰壁,进入工作岗位伊始,难以迅速进入角色,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无法满足当代传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权重,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在当下尤为迫切。在广西,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绝大多数是地方教学型或应用型高校,偏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通过调查发现,广西各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其毕业出口主要面向要求新闻传播人才是“一专多能”的、以“专”为基础、以“多能”为核心,要求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地市级政府部门、市县级及以下传媒单位和中小型企业的新闻宣传或策划部门。因此,广西各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时,必须根据这样的人才需求特征,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通才”。这样才能既体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又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职责感与使命感。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3]。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更要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责任,承担历史使命。应当“胸中有沟壑”,“下笔如有神”,既能撰写学术文章,又能写出百姓疾苦;既能弘扬社会正气,又能揭露不公与黑暗;既能传承中华文化,又能架起国际友谊的桥梁。这些本领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磨砺。4.有利于完善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建设。学科的发展需要反思,反思是学科发展的希望。目前,各学科都在寻求学科建设的新发展,新闻传播学科也不例外,研究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构建与发展,可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我国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历经了一百余年的历史,这一历程既展现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取得的成就,又反映出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反思高校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体系。
作者:王功名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傅莹谈中美关系:合作还是主流如果有挑战中国也会坦然应对[OB/OL].lianghui.people.com.cn/2017/n1/2017/0304/c411224-29123137.html.
[2]单文盛,李芳芳.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传播与版权,2015(9).
[3]邹迎九.广西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新闻知识,2012(1).
[4]人民网.的新闻舆论观[OB/OL].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5/c1001-28147851.html.
- 上一篇:国内新闻传播学大数据研究
- 下一篇:转播台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