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农村网络传播对教育党员的生层次意义论文

时间:2022-11-21 11:52:00

导语:剖析农村网络传播对教育党员的生层次意义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农村网络传播对教育党员的生层次意义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政府对农网络传播特征的探讨,为如何将农民的数字鸿沟转变为数字机遇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网络;农村;传播模式;数字鸿沟

CNNIC的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时机,提升互联网应用在农村现代化中的角色成为了当务之急。鉴于当前国内对农传播的紧迫形势以及网络传播的多义性、个人性、随机性等特质,政府在对农网络传播中的组织、引导作用凸显出来。正如传播学家施拉姆在《大众传播的责任》中指出的那样:“若要鼓励或督促媒体作负责任的表现,必须由政府、媒体及大众三方面共同承担。”近几年,国家对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尤其是政府对农网络的组织开发,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一、中心化的信息扩散系统

政府对农网络是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方案中的重要一环,其传播过程主要是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资源库,并指导试点省建设与中心资源库互联互通的省级资源库,之后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托农村中小学或乡镇党校、乡镇宣传文化站、村党员活动室,建设一批终端接收站点,并通过乡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辐射功能,带动农民群众参与政策法规学习,接受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其主体传播呈现为一种中心化的扩散系统,即: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一终端接收站点一农村党员干部、普通村民。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2003年4月至2006年底,全国12个省(自治区)分两批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将基本建成覆盖64万个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当前,各地政府网络远程教育多在分级推进,分区域进行的模式下展开。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11月20日由江苏省委组织部主办的江苏省农村党员于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江苏先锋网”建成并试开通,设有“时政信息”,“党建工作”、“科技培训”、“知识文库”、“网上课堂”、“市场信息”等多个栏目,还设置了站内外搜索、信息反馈等交互栏目。此外,“江苏先锋网”还提供与国家各部门、省级、市、县(市、区)各级分站的链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相连的格局。考察其下一级的远程教育网,如盐城的“红色盐阜网”,则设立了“新闻聚焦”、“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市场广角”、“课件展播”等栏目,栏目构成与省网站类似,只是其在“典型经验”、“就业务工”,“农业气象”等栏目中融入了更多地域性的内容,如“演海县东坎镇大力实施‘订单培训工程’效果好”、“大丰:测土配方施肥助农增效3800多万元”、“近日天情,雨情、水情、工情”等,提升了信息与目标受众之间的接近性。此外,“红色盐阜网”也搭建了东台、射阳、响水等分站的链接。从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分层分区推进的中心化扩散图景。对农业生产而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尤为重要,因此在各级政府分层次分区域的组织传播中,地域性与信息接近性的体现无疑是网络远程教育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曾做过这样的论断:“应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这点对于今后政府网络远程教育的开展仍是至关重要的。

二、终端站点传播特征

当前政府对农网络的目标受众主要为农村党员干部,但事实上对农网络传播活动不可能到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层面就停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接受终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进一步的辐射功能,即由党员干部带动:指导农民群众来共同参与这一信息化进程。为了近距离考察农村党员干韶现代远程教育网传播情况,我们以江苏省盐城市射阻县为试点,走访了其下属的羊马镇药材村以及长荡镇胜利桥村,试图从终端层面来把握其传播环境与特征。

1农民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接触方面,几乎都可以被称为信息灵通人士;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一深一浅”的需求,即既需要深加工的信息,又需要浅近的表达。村民对与他们日常生活、生产相关的信息非常关注,经常试图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介来了解这些信息。羊马镇药材村经济大户吕海天这个资深网民道出了这样的现象:村民即使接触到了行情较好的种植经验,但如不会归纳还是不能用于实际种植。村民比较关心的是供求信息,但需要用大众化的语言讲给他们听。吕海天道出的这一现象可以与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出的一组数据结合来看。第20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农村非网民和城镇非网民的信息渠道来源有所不同:农村非网民的报纸,杂志阅读率不到城市非网民的一半;但农村非网民的电视收看率却超过了城镇非网民0.5个百分点。农民对媒介的总体关注与使用程度不低,但农民对于知识性要求较高的文字阅读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在接受与自身相关程度较高的生产、生活信息时,农民多抱着既信息有用又好懂的期望。正如施拉姆提出的。“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2农民在信息的接触过程中,对于意见领袖存有较大依赖。多数村民在接触信息的过程中,习惯于看到了新东西就会向村干部询问,得到了肯定或解释,他们心里才踏实。由此可见,农村社区作为一个传统的社会系统,包括了连接个体农民的关系网,它也是传播扩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说政府网络远程教育中各级政府的中心化扩散系统在创新一决策过程的认知阶段相对来说较为重要的话,那么人际关系渠道,尤其是意见领袖在其中的功能发挥则在创新一决策过程的说服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中心化的信息扩散系统最终有赖于人际传播的辅助来提升其传播效果。

三、数字机遇抑或数字鸿沟?

政府“天地网合一”传播体系的构建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农村建设图景,但是在现实的实践运作中,无论是政府对农网络远程教育内容的开发,还是最后一站人际传播的功效发挥,或是网络在农村的应用现状,却着实能给我们泼了不少冷水。在此,“数字鸿沟ABCD"的理论框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厘清其中的问题。张国良针对互联网传播中的“知沟”现象,总结出了数字鸿沟的四大表现,即“数字鸿沟ABCD”:“A(access)指互联网接人与使用渠道;B(basicskd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c(content)指网上内容;D(deslre)指个人上网的兴趣”。。当前我国政府对农网络远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同样蕴于“数字鸿沟ABCD”之中,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网络平台未能体现网络优势

当前,国内各地农村远程教育网站形式各异,涵盖了党政方针、增收信息、生活指南等各种信息,在权威信息的、服务信息的传递、教育功能的承担等方面可圈可点,但由于匆忙上弓、经验不足等原因,大多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是内容相对失衡。国内政府远程教育网站,如江苏先锋网、山东泰山网、浙江时代先锋网等,虽然栏目完备,链接丰富,但微观栏目大多呈现内容相对失衡的问题有待关注。如江苏先锋网的“时政信息”、浙江时代先锋网的“综合新闻”栏目中绝大多数的信息均为领导人的工作动态和会议动态等等,缺乏与农村功实有关的政策、政令。如此的新闻选择与编排,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很容易被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所淹没。其次是信息更新缓慢。即时传播是网络的一大优势,但国内多数政府远程教育网站并未真正以做网络、做新闻的态度来运作,信息更新缓慢。第三是互动形同虚设。网络赋予人们跨时空即时交流的可能,理想状态中的政府远程教育网站能为普通农民、技术能手、有关专家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然而现实中多数政府远程教育网站的互动栏目却无一不是经营惨淡或流于形式。

2终端意见领袖作用发挥不到位

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提到农业创新推广模式的8个基本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整个技术推广系统内,各个层面的成员之间社会属性的差异是可以跨越的。这里的社会属性差异具体反映在文化程度、技术专长、正规教育程度以及专业化知识等。在当前国内政府网络远程教育传播的过程中,消除“异质”重点在于两种“衔接者”的把关:一是网站工作人员对于传播内容的把关,即对信息进行深入浅_出的处理;二是传播终端意见领袖对于传播内容的解释、传达。乡村社会居住空间开放,人际传播与交往格局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人际传播对于个体比大众传播来的更为有效和深远。因此,在乡村传播的体系中,传播终端意见领袖这一“衔接者”的作用无疑更大。但现实情况堪忧,各地负责实施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机构基本上都是由组织部门牵头,由来自农业、民政、卫生、水利等多个涉农单位的人员组成临时机构,其中大多数人是兼职。人员和机构不固定,势必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上作效率。在终端站点。多数管理员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杂不能集中精力服务远程教育工作,影响了远教工作的有序开展;部分村级管理员由于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所限,虽然已多次参加培训,却还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接收、存储和会放课件等操作技能;部分村干部初步掌握了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却仅局限于自己接触信息,未能明确自身在整个传播体系中的角色与价值,不能充分发挥二级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3“最后一公里”的普及条件未成熟

尽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增长率超过60%,但我们在走访中亦发现,相当多农民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兴趣不是很大,这里面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因素的影响,如盐城市射阳县远程办工作人员向我们反映,虽然各村都接通了网,但100小时60元的标准上网费用偏高,有的村民甚至觉得用电脑也费电,不愿意为此买单。二是网络接触的技术门槛让人望而生畏。面对陌生的数字信息终端,农民们容易为技术壁垒所阻挡,在接收受挫的情况下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远离网络。三是休闲习惯难以改变。2005年,陈耀彬等学者曾就我国农村在休闲领域表现出的社会问题曾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得出:以河北省为例,农民每天人均占有的休闲时间并不短,超过5个小时,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三闲”方式(闲置、闲呆、闲聊)存在着,不少农民处于“无奈的休闲”、“无奈的自由”之中,靠闲呆、打牌或闲聊打发时间,而学习型、发展型活动所占时间的比例很小。政府网络远程教育媒体蛰真正走进农民的生活,让农民自觉利用网络平台或接受相关的培训,从事学习型、发展型活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