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所折射的文化特点论文

时间:2022-09-30 05:44:00

导语:新闻传播所折射的文化特点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闻传播所折射的文化特点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传播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新闻按其本质来说,就是捕捉热点地区的热点事件和人物.以这些事件和人物动员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而新闻传播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的纪实性、事实性、真实性和主体性。因而笔者从这四方面特征入手.探讨新闻传播所显示出的文化特征。

一、新闻信息的纪实性及其文化特征

纪实性是新闻信息基本的传播特征它是衡量信息是新闻还是旧闻的惟一尺度,也是新闻的价值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讲,新闻信息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及时的表述新闻的纪实性有多层涵义其一,它要求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新颖、及时,能够引起受众的关切和兴趣.对受众产生吸引力。

其二,纪实性意味着新闻传播价值是由时间法则决定的。新闻的时间法则要求传者努力缩短信息流通时间,将新闻报道和的时间规定在离事实发生或发现的“最近点”,以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文化的需要。

其三,从新闻的宣传价值,从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新闻文化观看来,新闻的纪实性还标志着报道时间~—更准确地说,应是新闻面世时间——恰到好处地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人们把新闻的这种“纪实性”称之为“时直性”。新闻的时宜性往往表现为某一具有特殊意义(或称文化意义的时间,客观事实只有适应这一时间的事态变动,才能成为新闻,或成为更具传播价值的新闻。

二、新闻信息的事实性及其文化特征

如果说纪实性是新闻的时间特性的话,事实性则更多地体现为新闻的空间特性新闻不仅要快速反映新闻对象在时间中的运动状态.还要反映它在空间结构上的存在状态。新闻对象在空间结构上的存在状态即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事实的发展和变动。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都具有~定时空环境,时空含量是事实的映像。同样的事实,很可能由于时空条件的不同.而带来截然不同的社会效应这便是新闻事实的相对性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说“新闻显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地理、人口和时间而变化一个世纪以来,80%的美国人以农业为主.所以农业新闻是重要的今天,只有不到百分之八的人1:3干农业.那么在农业区以外.只有当农业的结果影响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时候,农业新闻才是重要的。”在我们这个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过渡的国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三、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及其文化特征

新闻学学者刘建明认为:“新闻中每个事实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而一系列报道又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叫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是否真实,实际上往往取决于报道主体的认识水平和观察角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文化观念问题就事实而言,真实性应该像一个擦得通明透亮的三棱镜,能够让受众通过它的折射一览无余地看到事实的真相。然而,生活在一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报道主体,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让“三棱镜”蒙上某种阶级或集团的色彩,使它游离于客观范畴之外.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文化特征。所以说,新闻的真实性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它的客观性,或日“非文化形”另一面是它的主观性.或日“文化形”。那就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新闻真实性包含有主观因素,显示出文化特征。因为新闻的真实与否毕竟是通过人的认知和反映来实现的。

四、新闻信息的主体性及其文化特征

所谓主体性,是指传播主体在选择事实、传达信息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个人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结构新闻信息的主体性自始至终影响和左右着其他特征(如纪实性、事实性、真实性等)的发挥。

为了证实新闻主体性特征及其文化形的存在,我们从《长江日报》l995年3月10日刊载的《记者贩菜记》为例。在这篇报道里,新闻的主体性特征及其显示的文化形式十分突出。它的主体性特征不仅在于记者朴实无华、生动感人地记叙了一次贩菜营销的经过.更在于记者采用中国人信服现身说法”的文化手段,实地参与,亲自体验,实实在在地揭示出市场莱价差率过高的原因。《记者贩菜记》所带来的这一连串的社会反响正是传播主体体察受众文化心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力的结果。在传播全过程中,传播主体依据自身对客观事实的体验、判断和选择,将信息用最值得人们信赖、最符合市民文化心理的方式公之于众.受众则依据文字符号传达出的客体信息与主体信息融为一体的复合信息。依据自身的外部信息的综合分析解读出远远超过符合运载量的显性的和潜在的信息我们把这些“信息之外的信息”视为新闻主体性发挥到极点。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公务员之家

将新闻作品作为客体信息与主体信息的复合物来解读是合乎新闻传播实际,也是合乎认识发生论的揭示规律的。传播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时是参与)、选择和反应,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某种心理指向,显示出传播者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评价社会的已经定型了的思维程式。说到底,它是民族或社会集团长期的文化环境、实践行为在某个具体的人(传播主体),在某一具体事物(新闻作品)中的折射,是民族或社会集团相对稳固的观念文化在心理内层的积淀演化使然。

参考文献

【l】《大众传播-5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潘知常、林玮.

【2】《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于德山.

【3】《新闻文化学》新华出版社,刘智.

【4】《客观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