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审美价值探讨论文

时间:2022-02-22 03:09:00

导语:短新闻审美价值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短新闻审美价值探讨论文

一、朴实的表达

质朴之美是内在本色之美,是本质力量的显示。质朴的新闻应该平里藏机,淡中见味,寂处闻声,似不经意,顺手拈来,却使人如吃橄榄,回味不已。对于新闻人物,就要显出它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包括思想、品质、性格、智慧、才能等等,都是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只要如实地把人的思想作用,言行举止,学识修养等不加修饰地写出来,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也就保证了质朴之美。

《解放军报》的《铁肩担边防—徒步随民工背粮队进墨脱》获得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全文仅用800余字就把105公里的墨脱三行写得惊心动魄、精彩纷呈。不通公路,徒步进墨脱有“九九八十一难”:要过高度的缺氧的多雄拉山“鬼门关”;要闯曾吞噬上百条生命的“老虎嘴”天险;要越气候瞬息万变的6道冰川;要涉湍急的8条飞瀑激流。作者随队前行,感触颇深,于是将这次亲身经历记录了下来,但不是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平直简洁的笔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一个个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支前民工人格的伟大、品德的高尚,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爱国拥军的新篇章。

对于新闻事件,则将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在规律、作用影响等深刻显示,同样也就具有质朴美。

事实本身丰富多姿,表现手法也巧,固然可以把新闻写得很有审美价值。事实本身表面上看去平常,但由于作者慧眼独具,能用现代科学思维的技巧加以观照,深人挖掘更可以使新闻警醒动人,别具一格。中新社《泉州“情侣堤”被冷落》作者原先是打算到“情侣堤”去看热闹,结果却大失所望,以前每到夜幕降临就密密匝匝地坐满恋人的现场,却变得冷冷清清。按照常规,就可以认为没有新闻而打道回府,但作者却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寻根究底,在被冷落的背后,写出了热气腾腾的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仅隐括了历史的征程,还让人有别开生面的感受,耐人回味。

二、形象生动鲜明

一则新闻美不美,首先当然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显示出自已的真,而这个真,又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形象性是真实性保证,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感性形式,美将无法被感知,美的存在依附于形象,这也是由新闻真实性原则决定的。以短小精悍著称的现场短新闻,立足于那些可视可听、可感可触的事实,突出现场感受是这一报道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写作要求,自然地形象逼真,生动活泼便成了现场短新闻首要的审美素质。

“形象”离不开“现场”。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写、制作的现场纪实性报道,无疑,离开了具体的新闻发生的现场,就没有这类新闻作品的必备要素一现场感,也就没有现场短新闻。这里的“现场”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附加给作品的写作要求,而是指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情景,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举止、言行、心态,以及作者的现场感受。

像其它任何事物一样,新闻现场时刻处于时空流动的状态中,美的东西也随之在运动中体现出来,所以典型细节,尤其是动态细节最能表达形象生动。应该抓住其中一个个“本质瞬间”,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运动着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主题。例如,一条反映打击重大经济犯罪的一电视现场短新闻,一个决心悔改的人赶在国家规定的当天零时以前到司法机关自首,他骑着车子飞奔而来,到了地方,车子一搁,就去站队,这时,自行车的车轮还在转动(显然未顾得上锁),而他本能也因害怕而直发抖。只两个镜头,就把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心态表现出来了。

人们获得信息和进行审美体验的途径不同,是由于传播信息和审美素质的新闻媒体不相同。新闻媒体制作、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又各具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现场新闻的形象性创造时,要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优势,体现各新闻媒体的价值所在。文字新闻应借助文学的技巧,广泛调动文字的描绘功能和艺术概括功能,把人物、场景、事件的形态与过程生动地“画”出来,使人望文生象,由象生意,得到感悟。电视新闻应凭借传播符号的综合性,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等特点,慧眼识珠,快速反应,抢拍抓拍,把运动着的事物的一个个富有表现力的“一刹那”,呈送到观众面前,让图像说话。广播新闻则要加强语言文字的信息负载,音韵节奏的谐和协调,提高播音技巧,准确明朗,庄重高雅,声情统一。

三、情感与理性并存

新闻要真实地再现现场必然是字寓褒贬,笔挟感情,使人不仅有所知,还要有所感。在进行审美体验时“对于对象的体验愈深入,愈有充沛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这种体验都有情感内容。读者读新闻时,对新闻价值的追求与期待同样离不开情感的发动。现场短新闻的抒情,是通过寄情于人、寓情于事、融情于物、含情于景、藏情于议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把作者的现场感受,插进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和再现中去。

《万里日月》写的是山东胜利油田的家属与到新疆塔里木会战的亲人通过对讲机共度中秋的故事。记者在调度室里,亲眼看到了病疼缠身的老人反复向儿子念叨“家里都好”,“别惦念我”“嘱咐儿子”多打油;看到8岁的小姑娘听见爸爸的呼唤,对着话筒一个劲的喊“爸爸”;看到妈妈坐到对讲机前就高兴得泪流满面;看到妻子对着丈夫话不成声的场面,便如实地将这万里相思之情和领导对职工的关怀之情再现于纸上,读后令人感动万分。

现场短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纪实性的再现,但这种再现绝非是对现实生活作纯客观的、冷漠机械的再现,而是作者以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深邃的底蕴为蓝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选择、剪辑加工后的再现。这中间寄寓着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感受、判断和爱憎,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现场短新闻对历史记录、对生活的表现,究其实质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应的生活实践,是作者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相互撞击的记录。可以说,作者没有健康而饱满的情怀,不去记录现场人物的真情实感,没有美的思想火花,就不可能使受众在理智上有所领悟,在情趣上有所唤起,也就不可能完成上乘的现场短新闻。

在审美实践中,情感体验与理性判断显然不可分的。所以,现场短新闻中除了要有情,还要有理,否则,就影响审美感受的正确运行,又不能将审美感受引向更深的层次。这里所说的“理”,就是事实携带的思想,就是主题,但这其中的理,又常与情交融在一起,因理见情,情在理中。这里的思想是饱含感情的思想,这里的感情是充满理智的感情。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经由记者内心感受之后的表现,所以好的新闻必定是情理兼备,情挚理深。

大量的作品使我们认识到,新闻的价值,既取决于它所携带的信息的量与法,取决于思想的深度,也取决于情绪的高度。信息是力量,融和在信息里的思想与情感也是力量。如果不是情理兼备,不能激起受众的情绪波澜,就不会产生审美的冲动,也不会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表现手法多样

人们对于美好的新闻内容的记忆,总是与美好的新闻形式和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的,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它具有直觉性,在接触的一瞬间,还来不及进行理性思维,美感就产生了,这就要求新闻一进入人们的视听区,就能一见而惊,一见而喜,产生激动与偷快。美的形式不仅能刺激新闻欲,还能引起受众美好的联想,觉得只有高智能的人才能设计出这样好的形式,增强了对作者的信赖,从而愉快地去接受其中的内容。

现场短新闻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而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纷繁,千姿百态的,这说明了现场短新闻要如实地再现生活,其表现形式就不应千篇一律,而应灵活自由,常变常新。表现手法既可以采取散文式、访谈式等各种手法,也可以集两三种形式之所长,写成“四不像”式的东西。风格可以是严肃的、粗犷的、也可以是轻松的、幽默的,使其对生活有更大的容纳性,更富有生活气息。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业固守它天然的秉性的一个法门,在这新闻表现充分社会化的时代里,它的魅力,它的结实而有力,永远值得珍视。现场短新闻具有活性—有机鲜活性或动态生发性,正是这极活跃的因素,与人们的生活贴得很近而渗透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它的审美价值,自然不仅仅这些,尤其具体到每一篇作品,并不一定同时具备这些要素。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但并不能否定审美素质的存在及其价值。

参考文献

[1]葛玉芬:试论“现场短新闻”的表现特色[J].理论观察,1995年第3期。

[2]刘文波:现场短新闻系列专题研究[J].新闻采编,1992年第1期。

[3]彭朝五:“现场短新闻”界说[J].新闻战线,1990年第4期。

[4]蒋剑平,蒋剑翔:现场短新闻的特色与魅力[J].采写编,2003年第5期。

[5]郝迎利:现场短新闻的审美特征小议[J].新闻知识,2000年第11期。

[6]潜江报,傅海棠:现场短新闻刍议[J].新闻前哨,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