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5 03:28:00

导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研究论文

摘要: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根本途径,它处于主体地位,具有终极取向的性质。现代人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参与性、高度时效感、独立自主性和创新开放意识等,并体现为现代的人格。大众媒体具有的“塑型”功能,使其在现代人格的倡导和塑造上能够通过典型人物报道等方式对现代人的心态、情感、行为等人格结构发生重要影响。重新审视媒体在人格和人物报道中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表现,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纠偏补正、修整重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众媒体;现代化;现代人格

一、对现代化与人的现代

化的理论思考随着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完成,实现现代化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但何谓现代化却一直是一个有广泛争议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塞缪尔•亨廷顿于1976年对现代化的解释如下:“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他认为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1]等内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把社会现代化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概括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层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社会领域的城市化、福利化、分化和整合、人口流动、信息传播等,人的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等,文化领域的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现代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2]等。7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全部完成而出现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主要特点,则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

理论界在对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发生争议的同时,对作为社会现代化主体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见解: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根本途径。在判定现代化水平时,除了宏观评价外,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总量(规模)是否趋于稳定以及人口的素质是否有很大的提高。“每一位理论家都以不同的建构应用到‘人’这个概念上”[3]。这就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虽然“人的现代化”也会随社会变迁而有所变化,由物质而走向精神,由外在而侧重内在,但其在现代化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和终极取向却是不变的。

那么,何谓“人的现代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著名学者英格尔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大量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而形成的看法。他把“现代人”概括为12条基本特征: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意见的成长、对信息的测量、时间性、效能感、计划性、可依赖性或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教育与职业的志愿、了解并尊重别人的尊严的品质、了解生产及过程。[4]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参与性、高度时效感、独立自主性和创新开放意识。

同时,“人的现代化”不是一个独立的或孤立的存在,它是对现代人外部行为和内在精神普遍特征的抽象和概括,依附于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具体体现为现代人格。人格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人格解释为:“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现代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既包括有内隐的心理特征成分,又必然要触及人类基本的行为方式。”[5]它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人类心理或行为特质。普汶在其权威性著作《人格心理学》中指出:“人格是代表个人在对情境做反应时,自身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即人格代表一种使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特性。”[6]现代人格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突出表现为动态的随社会发展而变迁的有别于传统的现代行为特征和思维品质,反映为现代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结构方面的特性,根据“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涵盖内在心态、情感和外部行为等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或特征。

二、现代人格的倡导与媒体的“塑型”作用

现代人格是相对于传统人格而言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是国民性问题。在我国儒教文化根深蒂固的濡染中,国民性格被赋予了许多既相统一又相互矛盾的内容。传统人格有勤劳、善良、温和、宽容、自强、刚健等积极因素,但同时又表现出克己、忍让、顺从的“奴性”,中庸、圆滑、保守、明哲保身的“智性”,易于满足现状的惰性,强调修身养性、谦恭内省、含蓄内敛而不善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内向型性格和不重视沟通交流、“老死不相往来”的自闭型性格等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影响和西方文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冲击,共同构筑了中国人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格特征。

社会学者沙莲香把中国人的性格归结为14种人格典型,集中概括为3点:中庸、忠恕、务实。这些人格特征既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也有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的现代人格相冲突的一面。有社会学者认为,传统的中国人有六大病态社会心理: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粗俗化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冷漠化倾向,灵魂的瘫痪;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无意义、无所谓;浮夸虚假化倾向,经济功利性取向。看法也许有过激与失之偏颇的地方,但一些病态心理在现实中确实能见到,并时常见之于媒体报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现代化建设远没有完成的转型期和发展期,反思传统人格,塑造具有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意识特征的现代人格就成为一种必需。

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借助于一些平台来完成。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学习等传统的常规渠道之外,大众媒体以其方便、快捷、日益增大的覆盖率和影响广泛而成为谁也不能忽视的公共平台和传播工具,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媒介应如何根据个体不同阶段的人格状态及主要诉求来确定媒介策略、实施有效的引导,从而实现对受众人格的积极塑造有深入的探讨。他非常强调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进化史(或称社会化)的影响,同时强调,在大众传播发达的今天,媒介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7]媒体的社会责任既包括根据个体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协助个体社会化;同时,也包括具备、完善和发展现代人格意识的能力培育——受众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哺媒介环境,随着受众水平不断提高,必然要对媒介环境塑造的现代人格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促成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动力。

媒体具有的强大“塑型”作用在媒介功能的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而这一信息获知的渠道依赖,势必要打上深刻的渠道烙印。众所周知,‘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具体地说,媒介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媒介的技术特征(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等)决定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比例、信道特征与容量等;而媒介的社会特征(媒介的立场、风格、内容结构与选择标准等)则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视野和社会认知(譬如,看到什么——特别是看到的重点是什么,以及以什么方式、从哪种角度看到等)。感知是思维和判断的基础。显然,大众媒介在形成‘社会议题’、社会舆论乃至文化价值心态方面,无疑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8]。同志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对媒体强大的塑型作用和社会整合能力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对新闻业的要求。媒体树立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具有标杆、规范、参照的作用,有利于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格塑造,通过受众的参与、评价乃至模仿,具有完成对现实社会改造和理想社会构建的终极目的可能性,譬如建构和谐社会方面。在现代人格的塑造中,提供动力,提供“原型”,提供“塑造新人”的平台,这一重任在媒介的功能特质和我国新闻业特殊属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就这样现实性地落在了大众媒体身上。大众媒体将通过新闻报道——主要是典型人物报道、社会生活报道、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等手段来完成社会赋予它的这一责任。

三、现代人格观照下的媒体报道表现

人格典型不同于人物典型,但通过人物典型报道来完成是它的重要途径。我国媒体历来有重视人物报道,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来为社会公众设立“参照坐标”的传统。不仅各级各类媒体设有固定的“人物”专栏,而且每个时代和不同地域、行业的媒体都有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报道的经验,从焦裕禄、雷锋、时传祥、李月华、张海迪、赖宁、李素丽……直到“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他们与时代同行;媒体不仅有成熟的人物通讯,而且延伸和扩展到各种新闻文体之中,像报告文学、新闻人物特写,电视、广播中的人物访谈等。人物报道作为我国媒体的一个传统,已渗透到媒体报道的“血液”中去。近年来的人物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一些改进,有了发展,即既突出典型,也注意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平凡人,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走进媒体的视野;既有配合式报道,选取在重大新闻事件、体育、文艺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作为报道对象,更主要的是媒体自主挖掘、选择的新人新事类报道,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对现代人格的培育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我国人物报道或涉及人物的事件报道的痼疾和通病:

1.传统人物报道重“共性”,少“个性”的模式化倾向。集中表现为报道领域的狭窄,人物形象的雷同,精神面貌的“高不可攀”,言行举止的“似曾相识”。这与现代人格倡导的“个性”要求不符,不能反映丰富的现代人格内涵,某些“假、大、空”的典型人物报道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今天公众中对典型人物报道的怀疑心理

2.缺少人文关怀和凡人情感的“圣人道德”定位和过于明显、强烈的教化形式。如过度宣传带病工作、无私奉献、舍身为公、大义灭亲等,而将事业与爱情、家庭等人的正常感情对立起来的报道,因为缺乏对公平、公正、人情、人性等一些合理内核的考虑,也使接受者有一种道德负担,因而只能使普通大众对他们敬而远之,不具有可参与性、可模仿性,报道的效能值得怀疑。

3.报道选题的集中和窄化。行业典范、好干部、下岗再就业典型等媒体报道的重点,多在职业道德层面,很少涉及家庭、社会公德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先进典型,而这个领域在当今社会恰是很需要关注的。现代人格的塑造不仅体现在工作态度,更多地体现为积极的生活态度。

4.与政治过于紧密的配合,报道的泛政治化。表现为仅仅考虑配合政治宣传需要的阶段性短期行为,过于强调外部时代环境的影响,强调服从,忽视对人的内心世界、既有人格成长过程的观照,忽略人格塑造的长期效应,对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现代性”的核心内涵的发掘有片面性,有强烈的功利目的,自主意识、效率观念、公平与开放创新等观念相对缺失。

5.近年来对体育人物、娱乐明星等特殊人群的报道虽拓宽了领域,但对大量充斥珍贵渠道资源的个人偏好、情感纠纷等缺少积极社会意义的明星生活琐事的过多关注,带来了人们对“现代”的曲解和误读。对非常态人格的认同和模仿——像木子美、芙蓉姐姐一类时尚明星人格,和扭曲的罪犯人格和遥远的“圣人”人格一样,都不具有平民情怀,很难体现现代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全貌,反而容易形成人们对现代人格中开放、自主等观念的曲解。

6.视野开始关注民众,开始关注民主参与、公平竞争、乐观进取等现代人格的培育,但仍表现出模仿、浅表、功利等特点。如2005年最为火暴的“超女”现象,有人称之为“打造中国梦的形象”[9],大众普遍对其有良好的评语。但在热闹背后,“超女”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一代人格的影响却要引起批判的关注:强调成功的荣耀,忽视对失败的抚慰;追求搏杀PK的快感,缺少对竞争残酷应持的平和;只关注金字塔顶的风光无限,很少聚焦成功背后的艰难跋涉和泪水汗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结果是诱导青年走入一个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死胡同。这与“超女”所模仿的福克斯电视网的《美国偶像》注重参与、强调主观努力、重视个人实现过程的栏目追求是有差异的,与现代人格的要求也背道而驰,不利于健康理性的现代人格的塑造。

一份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很能说明问题。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类报道“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39%的受访者认为是“对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32%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典型人物的时代特色挖掘不够”。[10]报道手段单一、内容刻板、缺少公众参与、偏离现实生活,都使人物报道的实效离现代人格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媒体现代人格塑造职能的重建

媒体人物报道中这些需要反思的问题,对如何理解和设计报道现代人格的议题、重塑现代人格的丰富内涵,在内容和形式原则上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校正偏失,现代人格可以解读为以下具体内容:

1.现代心态。如宽容、友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养成与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心境;面对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各种压力,学会放松、减压、自我调解、自我激励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形成健康快乐的心境。这些心态对促进社会发展、减少社会犯罪和病态人格心理都有重要意义。

2.现代情感。如关心国家、集体,关心他人,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富于爱心——和谐健康的社会情感;能正确对待自己,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同时也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和谐健康的个人情感;勤奋敬业、热爱生活、重视家庭、热心公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兼顾——全面发展的整体和谐的情感素质。在这些情感中,职业道德情感仍然是核心,但其重点应由强调牺牲奉献转变为敬业、尽职、自主、创新等基本道德,这是媒体报道频繁而实际存在问题最多的领域。在此基础上,融入公平竞争、惜时高效、合作参与等新的内涵。在社会分工合理的前提下,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履行本分是基本道德,不一定都需要什么特别的“承诺”、宣传、表扬,这一点媒体应有清醒的认识。

3.现代行为特质。如乐于沟通,喜欢交流,善于合作的开放性人格;面对竞争,不断学习,乐于创新的学习型人格;关心社会政治进步,热心公益活动,关心公共问题,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主参与型人格,讲求公正、追求效率的效能型人格;求真务实、作风独立的自主型人格等,都是媒体现代性报道视野之内的新型议题。这些议题应该成为媒体报道挖掘的重点内容。

在现代人格的报道设计上,媒体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正确理解现代人格的丰富内涵,在人格典型的表现上采用多样化手法来完成“塑型”。可以通过人物报道来完成,但也可以依托日常报道、事件报道来间接完成,包括用新闻评论的引导来促进完成。二是在人格典型报道中与多元化要求相应的反模式化、反雷同化,突出人格的个性和多元共存。三是关注冲突、关注人物命运,在人物的成长和经历中完成对社会原生态的描述,在社会的环境中完成对优秀人格的诠释,使人格典型富于现代气息。四是人本原则。还典型以本来面目,以情动人,关注细节,真实再现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人格特征,使人格典型具有真实可感性。五是个性化与生活化的语言。大胆使用符合平民风格的生活化语言和表现人物特点的个性化语言,摒弃官腔和表扬稿口吻,还原人物语言本身的质朴和生活气息,突出生活本身的幽默感、人情味和自然情趣。六是采用客观、中立、平衡的手段,允许不同的人格特征共存,避免孰优孰劣的争论,在报道中发现、发展、丰富人格报道的方式,在实践中推动它走向成熟。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瓶颈约束,现代化的进程也因之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的同时,构建开放、民主、高效、自主、创新的现代人格,全力推进“人的现代化”更加重要。这不仅是大众媒体的议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所有行业和公民应该关注的共同命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9.

[2]何传启.现代化目标的现代坐标[EB/OL].中国网,2003-08-07.

[3]KELLYGA.ThePsychologyofPersonalConstructs[M].NewYork:Norton,1955:40.

[4]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5-30.

[5]叶亦乾.人格心理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1.

[6]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北: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43.

[7]栾轶玫.媒介环境对受众人格的塑造[EB/OL].紫金博客,2005-06-22.

[8]喻国明.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7):8-9.

[9]张颐武.超级女声:打造中国梦的形象[N].文学报,2005-10-13(03).

[10]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之三:重视对几类重要报道领域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记者,2004(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