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互文性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5 11:48:00
导语:图片新闻互文性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
首创互文性概念的是20世纪60年代朱丽娅·克里斯特娃。互文性概念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互文性是话语研究中一个侧重点,关乎文本生产、文本分配和文本消费三个向度。图片新闻作为众多话语类型的一种,新闻话语的互文性研究不仅打破了孤立文本分析的僵硬和固化,提供了一个流动的视角,使目光投向文本对社会的表征、依赖和继承,使得文本分析成为考量社会实践、批判社会意识的有利工具和武器。
关键词:互文性;话语;图片新闻
引言
第一节图片新闻的研究现状
在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笔者输入相关关键词(2000年—2007年)“图片新闻”、“新闻图片”和“互文性”进行检索。其中利用关键词“新闻图片”共搜索到7篇文章。这7篇文章主要关注新闻摄影,新闻图片的合理选择与利用及其新闻照片的审美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例如陈红梅的《新闻图片美的意蕴》文章中用美学的观点审视了新闻中配用的新闻图片。白长锐的《报纸新闻图片运用理论探讨》中主要探讨了新闻图片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巨大作用,指出了如何更好的利用新闻图片的两点建议。这些文章是新闻图片使用的经验性的总结,新闻实践性较强,让笔者进一步认清新闻图片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与地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其中利用“互文性”关键词共搜索到59篇文章,经过统计发现与新闻有关的文章共6篇,它们分别为《讨论帖的互文性研究》、《互文性与英语报刊消息的汉译》、《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互文性研究》、《传播视野中的克里斯蒂娃符号学透视》》和《互文性及其在当代媒体中的应用》。陈琦的《互文性及其在当代媒体中的应用》主要关注媒体中互文性理论的运用,集中探讨互文性在广告中的作用。刘小侠《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主要集中于新闻报道中的转述语中的互文现象的研究,综合了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方法,细致地探讨这方面的互文理论。这6篇文章都探讨新闻中的互文现象,丰富了互文理论,为笔者研究图片新闻中的互文现象提供了方法上的有益借鉴。
在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笔者同样输入相关关键词“图片新闻”、“新闻图片”和“互文性”。其中利用关键词“图片新闻”和“新闻图片”搜索到的结果相同,共搜索到12篇文章,并且有3篇文章与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的结论相同。这12篇文章主要研究新闻摄影的作用和新闻图片的合理使用,实践强。利用关键词“互文性”共搜索到98篇文章,多集中于探讨广告创作中的互文现象和英汉翻译过程的互文现象。笔者经过筛选,与新闻有关的文章一共2篇,其中《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与在万方数据库中查找的文章重复,《网络文本传播中的互文性研究》以文本写作的理论为基础,用传播学、接受理论、解构主义等西方经典理论做理论支撑,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中国网络传播中的文本的互文性。纵观搜索到的文章,笔者发现在图片新闻中做互文性分析和研究的案例很少,几乎还没人做这方面的尝试。关于图片新闻的主要元素之一新闻照片一般都注重传播者的研究,即对摄影记者的拍摄经验研究,图片编辑的行为研究。但是作为图片新闻传播主要媒介的图片新闻,却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研究,局限于人们对图片新闻传播特点、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和把握。图片新闻正被媒体广泛运用,对其做理论上的探讨有其现实意义。事实上,作为新闻信息传递工具的图片新闻,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存在的,新闻图片、标题和新闻主体都是构成完整的图片新闻不可或缺的部分。互文性理论对于解释新闻文本的生产、分布和消费过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合图片新闻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互文性理论内涵,也可以将图片新闻置于系统的理论关照下尝试得出新的结论,指导实践。
第二节研究主题和研究框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片新闻。由于图像相比单纯的文字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在现代媒体中图片新闻被广泛采用。广义的图片新闻主要包括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新闻照片、图画和图表等的新闻;狭义的图片新闻指报道中主要运用新闻照片或漫画配合文字报道的新闻。在本文的分析中选择使用图片新闻的狭义概念。互文性是在文学批评话语中出现的一个概念,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呈具开放性特征。将互文性理论运用到图片新闻分析中,是笔者的一次尝试。不但有助于分析单个新闻文本,更有助于关注新闻文本与社会的联系,探讨传播者如何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体现在新闻文本中。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成:第一部分互文性理论的梳理。互文性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其体系是庞杂的,对于其理论的发展的历史梳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丰富的内涵;第二部分介绍图片新闻的特点,界定了论文的分析对象。
互文性作为一种关于话语的研究途径,对于话语实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话语研究的侧重点,图片新闻是一种话语,互文性自然也是一个有益的分析途径。论文主要是在明确的互文性和建构的互文性的理论视角下分析图片新闻中各种互文现象,从而进一步探讨新闻文本背后的传播者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明确的互文性部分主要分为内互文和外互文,在分析内互文和外互文时借鉴了蒂费纳·萨莫瓦约的互文手法,更好地揭示图片新闻中的互文现象。建构的互文性部分主要从新闻话语结构和话语类型这两个方面来探讨。第三部分关于互文与受众解读。文本的互文性关乎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产生了文本内部和文本之间的意义的连贯性,从而对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产生深刻地影响。
第一章互文性——话语研究的途径
互文性源于拉丁文intertexto,意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又译为“文本间性”。“互文性”指通过归因发现某一文本或意义是从其他文本或意义中析取并据以建构的,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的联系。当然,互文性并非单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历史的、社会条件同样是改变和影响创作实践的重要因素,受众先前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和文化环境所处的地位也形成了至关紧要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试图揭示的是文本表象世界下意义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共生互换性。
第一节互文性理论的历史回顾
互文性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其内涵是丰富的,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必要的梳理有助于对其更好地认识和把握。
在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巴赫金、朱丽娅·克里斯特娃、罗兰·巴特、吉拉尔·热奈特、里尔特法、安东尼·孔帕尼翁、诺曼·费尔克拉夫等人促进了互文性概念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
(1)巴赫金:“互文性”的思想始见于米伊尔·巴赫金关于文体的研究。虽然他从未用过诸如“互文性”和“互文”这一类的词。然而为了阐明兼容文体以及语言学、社会和文化分支的可能性,巴赫金提出了通过词语来承担更多言语的思想。“每一表述都以言语交际领域的共同特点而与其他表述相联系,并充满他人话语的回声和余音。每一表述首先应视为是对该领域中此前表述的应答:它或反驳此前的表述,或是肯定它,或补充它,或依靠它,或以它为已知的前提,或以某种方式考虑它。”文本的语言承载着其他人的词,在巴赫金看来,这是生活和意识本身的活动。
(2)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在《词、对话、小说》1966年中正式创造和引人了“互文性”这个术语,并在《封闭的文本》1967年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其定义:“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又包括此时的文本与彼时的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
(3)吉拉尔·热奈特:《隐迹稿本》开篇,吉拉尔·热奈特就提出区分五类文本的跨越关系,他给互文性的定义是“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本中切实地出现”。两篇或几篇文本共存所产生的关系(手法为引用、抄袭、暗示)。
(4)罗兰·巴特: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本从文学载体的附庸地位变成纯粹的理论对象,“互文性”对于文本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关注,罗兰·巴特在1973年为《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论的词条中则径直将其作为文本的定义:“我们将文本定义为一种语言跨越手段,它重新分配了语言次序,从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他已有的或现有的表述联系起来。”这一定义明确指出了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文本实为各式表述片段的交汇处,所谓新文本不过是从现存文本的基础上所得出的,凡文本都有“互文”。从此,“互文”成为文本语言研究的基本要素。
(5)安东尼·孔帕尼翁:安东尼·孔帕尼翁于1979年系统地研究了最主要的互文手法:引用。他把引用描述为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从全局把握,并把它当作所有文学写作中需要进行转换和组合的标志。
(6)诺曼·费尔克拉夫:诺曼·费尔克拉夫阐释了互文性途径在话语研究中的重要性;根据“明确的互文性”和“互为话语性”之间区别来论述互文性的概念,并指出互文性是文本的一个属性,关乎文本生产,文本分布和文本消费三个向度。
(7)里尔特法:随着里尔特法的研究《文本的创作》1979年出版和《诗的符号学》1983年出版,互文性才真正成为一个接受理论的概念,因而形成了这样一种阅读模式,它以深层把握修辞现象为基础,主要把文学材料里的其他文本当成是本体文本的参考对象。在里尔特法看来,读者对作品的延续构成了互文性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读者的记忆,是无时序性的。只要这一延续能够促使能指性的产生,它就对阅读产生作用。互文性被浓缩为分析文学性的关键工具,其基础就是文学性的修辞现象。
第二节新闻话语与互文性
当代西方一些主要的文化、文学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或多或少对互文性理论有所指涉。在众多的批评话语里,互文性批评话语试图吸纳不同批评话语生殖的各种意义,在今天受到众多批评学者的广泛关注。话语虽然最初从语言学发展而来,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概念,“它主要是一个多元综合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实践概念。”
从话语角度看媒体,正如话语理论
者梵·迪克所说“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话语是语言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的交汇点。新闻作为一种话语,反映着社会生活,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的新闻文本具有语言学上的话语特征,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和抽象的。新闻文本是新闻制作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中运用语言学进行新闻事实建构的产物,是新闻机构按照专业制作模式下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再现。新闻制作者扮演着信息的传递者,新闻消费者即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新闻制作者和新闻受众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新闻传递者在新闻制作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习俗,承担新闻把关人的角色。
图片新闻具有新闻一切特征,图片新闻最大的特征是集图片与文字于一体,具有视觉传达与文字深度的双重优势。图片新闻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具有话语的一切特征:首先在微观层面上它具有语言上的系统性,词语、句群和图片的选择和宏观结构上的倒金子塔结构等等都是连贯的;其次新闻的意义建构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新闻传播者并不是新闻意义的唯一制作者,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共同完成新闻意义的生产。新闻接受者也不是如新闻接受期待的那样总是顺从的接受信息,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怀疑的、消极的接受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文本的意义是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互动形成的结果。“所以完全可以把图片新闻作为一种话语并对它进行分析,对新闻进行话语分析,称之为新闻话语。”
- 上一篇: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 下一篇:娱乐新闻失实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