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5 11:15:00
导语: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内容提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协调对内、对外关系,与公众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鉴于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将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效性和规范性方面进行思考,为政府与公众信息互动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现代政府协调对内、对外关系,与公众进行沟通从而塑造良好形象,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协调沟通,政府希望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公众的理解、支持、认同和参与,使政府行为能够符合民意,得到有效实行,让公众信任政府,拥护政府,从而塑造良好形象并创造和谐发展的良好空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发展党内民主,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反应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深入进行。把我国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为在法制框架下运行的、对社会承担责任的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就预示着服务型政府在新时期将用更加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信息互动平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00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要施行。该条例包括了与普通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域的信息公开,使公众知情权诉求在法律层面获得肯定和确认。
上述信息表明,作为政府信息与公众沟通重要渠道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将在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下发展和完善。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是推行政务公开的需要,同时反映政府的执政能力,是政府塑造良好形象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其规范性和实效性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界定及由来
根据我国学者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解释,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会或约见个别记者,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以政府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它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
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其内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政府新闻发言人向社会的信息应该包括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等;重大疫情灾情的预报、处理情况;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和实际支出以及审计状况,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行政许可的依据、条件和程序以及行政收费项目的依据和标准;扶贫、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标准、条件及实施情况以及其他应当依法主动公开的信息等。当然,上述信息的在具体操作程序上是政务信息的公布与公众知情权实现的双向互动。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多年来,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着引导社会舆论、改善政府形象的特殊功效,对改善政府的管理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有关中国的权威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相继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化进程。在当今社会,信息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政府希望通过公布信息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社会舆论施加影响,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借此改善政府形象。于是在公众和政府共同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效性体现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和效能。如,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保持与公众的信息通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各级政府积极探索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推进政府资讯公开、透明,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公众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公共信息可以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动,也为公众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依据。实质上,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动力源于公众知情权的需求。公众知情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赖以存在的法理基础。
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际效能,我国学者和专家普遍认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民主权利。
知情权指的是民众享有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权利。而新闻媒介对政府行为的报道就成了公众享有和行使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公民通过新闻媒体获得和传播国内外信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的重大事务、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尊重和保护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和反映真实情况;通过新闻媒体获取知识,参加娱乐,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公众的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是实现民主权利的基础。人们先要知情,才谈得上去行使其权利。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从理论上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的信息外,都要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有很多,部门公告、公众主动询问、领导发表讲话等,但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政府的信息。
(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借助媒介平台与公众沟通,为公众提供信息,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获取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成为现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新闻发言人可以协调政府机构想要在相对保密的环境下工作的要求和新闻记者及公众要求充分披露政府信息之间的冲突。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剂,协调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舆论。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麦库姆斯在其议程设置理论中认为,大众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三)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政府形象是公众进行评价的,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是根据公众的赞赏度来衡量的。美誉度和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综合体现;是对政府共同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正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实践,它本身就体现了政府的开放形象。政府的开放程度影响到公众对于政府的廉洁、勤政、效能等程度的具体评价。由此看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塑造政府形象的一种途径。政府信息公开体现了政府对于民众的信任,新闻发言人主要是代表政府的形象,由于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政府对某一事件发表的看法、言论是通过新闻发言人的,所以在公众的心目中,新闻发言人的形象往往就是政府的形象。三、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偏颇和不足
建立政府新闻制度,让新闻发言人统一事件的真相与处理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体现。然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不够成熟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政府新闻制度,需要保持一定的规范性、实效性、稳定性、连续性,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制度。
概括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偏颇和不足,首先我们会发现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公开政府“正面”信息多,公开政府“负面”的信息少。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甚至认为,公开那些涉及政府决策失误、吏治腐败、官场歪风等负面信息,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社会安定,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起来。
其次,缺乏系统战略,信息搜集工作相对薄弱,新闻只看到新闻宣传这一外在表现形式。一些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迫于行政命令的压力而建立的,没有将信息公开看作系统化的、需要整个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的工作,而只着眼于如何应付记者、回答问题上。同时由于长期的部门分工,在信息搜集过程中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新闻发言人能获得的信息也存在局限性,容易造成的内容笼统模糊,难有全面、清晰、明确的信息和中肯的分析。
再次,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更多注重了发言而忽略了反馈。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政府部门在与公众双向互动沟通的环节上相对薄弱,更多关注了向媒体信息,忽略媒体反馈的公众意见,不知道公众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对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与否,下情上达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四、关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性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保资讯畅通,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新突破。
转变传统思维和观念,要更好地落实十七大报告中“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精神。国务院在2007年4月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开宗明义阐明立法的宗旨:“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是:公正、公开、便民。《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程序、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都有相应的规定。《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将有法可依,同时公民获取政府信息也有了制度保障。
(二)加强信息系统化建设,完善信息搜集部门。
成熟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搜集整理资料,加强信息系统化的建设。新闻发言人,作为沟通政府和媒体的桥梁,其背后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团队从事资料搜集和了解分析情况,跟进政府工作实施情况。新闻发言人工作团队的合作和沟通是信息准确性、全面性和权威性的保证。因此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系统的部门或者团队,以便进一步完善信息搜集和工作。
(三)研究公众心理,强调公众利益,增进双向信息沟通,加强反馈机制的建立。
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和公众不断沟通过程中推进工作,满足公众需求,就必须了解受众心理,特别要满足受众的探究心理,需要加强反馈机制的建设。随着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多元化和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受众在新闻传播中接受信息的主动性日益明显,而且会对信息内容作进一步思考,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知晓一件事,还要对这件事的因果、内涵进行深层探究。只有在了解公众心理和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只有双向沟通才能消除偏见和隔阂,避免误解和谣传。
(四)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国务院前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谈及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媒体记者的关系时说:他(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也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朋友。不过这个朋友是带有挑战性的。政府新闻发言人既是媒体的重要“消息源”,也是媒体的“发问对象”。由于政府机关掌握着大量第一手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材料,作为政府代言人的新闻发言人自然就成为了媒体挖掘新闻与信息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的媒体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媒体,同时也反映公众的声音,成为政府的一种监督力量。媒体既受政府影响制约,也制约影响着政府;既引导着公众,又迎合着公众。这既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良好监督,又能防止政府对信息和信息解释权的垄断,保证信息公开的有效性。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媒体记者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而非对立。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公开要把握“度”。原因是一个政策最终成形,需要一个过程,其间可能有不成熟的想法,有粗糙的成分。在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时,如果记者对政策的制定过程提前曝光,可能会影响政策的制定。而记者却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甚至提前报道某一政策制定的信息。由于角色的不同,就会有各自不同的考虑。因此在会上政府官员和记者的互动有时会产生紧张或对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在2005年12月29日的国新办举行新闻会上,在介绍2005年中国政府3个层次新闻工作和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时说:“作为媒体的朋友,我对新闻界朋友也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在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也本着新闻工作本身的准则,在没有搞清事情真相之前,千万不要主观猜测,千万不要以偏赅全,通俗的话讲,就是帮忙而不添乱’。由于记者的报道给事情添乱,这样的事情还是有的。我们的密切合作既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又能满足公众对事情的关注。我们要实现互利双赢。”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和政府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相信在今后新的时期,作为政府信息沟通重要渠道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将在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下不断的完善并健康地发展。
- 上一篇:乡镇公务员转正申请书
- 下一篇:城市规划专业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