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影响发展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6 04:33:00

导语:互联网影响发展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影响发展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像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一样,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亚洲国家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我们又看到,互联网经济在拉动消费、促进生产的同时,由于亚洲各国经济、技术实力的不同以及各国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互联网发展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衡,这将影响亚洲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运行。

[关键词]互联网亚洲

Abstract:Internetischangingpeople''''slifestyleintheAsiancountries,bringingingreatchangestopeople''''swaysofwork,lifeandentertainment.Meanwhile,itisalsonoticedthattheInternetdevelopmentshowsgreatimbalanceindifferentareasorcountriesduetothedisparityintheireconomics,technologyandgovernment''''sattitudes.ThiswillsettoinfluencetheoveralloperationofAsia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

Keywords:Internet;Asia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工具,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脱贫工具,也有人说网络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会在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带来“数字分割”,还有人说不论怎样它都是一种平等的权利。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对此妄下结论,尽管仍存在着种种疑惑和问题,但有一个事实是不争的,即互联网的确在亚洲国家得到了发展,并影响和改变着亚洲人的生活。

一、互联网正在改变亚洲国家政府和百姓生活

据2000年出版的计算机工业年鉴中预测,至2002年全世界将至少有4.9亿上网人口,也就是每千人中拥有79.4个上网人数,而到2005年将每千人中上网人数将在118人,其中上网人数最多的前15个国家将拥有将近82%的上网人口(包括商务、教育、家庭等上网用户);据各国互联网中心提供的数据统计,2000年初互联网用户量前15名国家排列①是这样的:

排名国家上网人数(单位:千人)

01美国110,825

02日本18,156

03英国13,975

04加拿大13,277

05德国12,285

06澳大利亚6,837

07巴西6,790

08中国6,308

09法国5,696

10韩国5,688

11台湾省4,790

12意大利4,745

13瑞典3,950

14荷兰2,933

15西班牙2,905

从这个排名中可以看出,美国在互联网发展中充当着领头羊:1999年年底该国上网人口超过1.1亿,差不多是全世界(2.59亿人)的43%,2002年美国上网人口将占世界的三分之一,随着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发展,2005年这一比例会降到27%,而增加的主要将是亚洲人口。

在中国,信息消费已成为城市中一些人工作与生活的重要部分,现代通信不断走向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满足人们对话音、数据、视像综合业务的需求。上海已建成用户达320万的有线电视网,并在全国率先进行“三网合一”的试点,2000年完成双向改造的达70万户,在有线电视宽带网上打电话、“冲浪”、点播节目将美梦成真。

有了互联网,写信通过邮局寄递的人越来越少了。北京海淀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密集的地区,据统计,这里的居民信函量近年来以年均60%的速度萎缩②。

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了一场革命。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网上炒股、网上购物、家庭办公……等数字化生存方式走近百姓。

据报道,新加坡已诞生了第一家互联网住家。这所互联网住家的屋主是一对刚结婚的年轻夫妇,都是专业人员。

他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包括遥控屋内灯光和空调、进行视像会议、缴付房屋杂费、购买食品、订戏票、通过互联网摄像机察看是那个访客来到门前、浏览网页等。他们可以在客厅沙发上或卧房里利用无线科技进行操控,也能于出门在外时上网操控。

这个互联网住家是由美国思科系统公司(CiscosSystems)、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nfocommDevelopmentAuthorityofSingapore)和新电信航空通讯公司(SingTelAeradio)以及其他多家公司赞助推动的。外表与其他房屋单位没有什么不同的互联网住家里,没有令人害怕的通讯器材或电子设备,惟一可觉察到的是几个平面的互联网控制板(webpanel)。只要在一个互联网控制板的视屏上轻轻一触,整间互联网住家就会“复活”。

互联网住家有一个住家网址,它能发挥最大的好处,如当孩子放学回家时,家长能够在远程观察他们在家里的活动,还能够遥控家用电器,包括空调、电饭锅、洗衣机等③。

二、扩大网上“机会点”

随着亚洲国家自身的强大,全球的互联网环境也在朝着有利于亚洲国家的方向发展,如有报道称:世界最大的网域名称管理业者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etworkSolutionsInc.说,它将接受以中文、日文和韩文登记网域名称,希望扩大在亚洲的触角。

《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自华盛顿的报道说,设于维吉尼亚州的网络解决方案公司表示,它新推出的服务是希望促进亚太地区网际网络使用的快速成长;亚洲的公司提供中文、日文或韩文网域名称登记,领域名称字尾加上登记的国名,如“cn”代表中国,“jp”代表日本。亚太网际网络协会秘书长IzumiAizu说,由于网络解决方案公司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它进军亚洲文字市场可能给当地的登记业者带来麻烦。不过,他指出,就目前而言,以亚洲文字为网域命名可能只限于在“点(dot)的左边”,网际网络业还需要进行另一场革命才能将右边的、dot.or、翻译成非英文的形式。

当然对此也有别的评论,香港一家网际网络研究公司iamasia发言人说,接受亚洲文字登记之后,网络解决方案公司可能会试图借建立亚洲文字,以其科技标准来取得产业支配地位。他说,网络解决方案公司对亚太市场产生兴趣显露出一个迹象,即网际网络从内容到网域名称全都朝向地方化和采用地方语言。

香港Gartner集团分析说,网络解决方案公司借由与亚太地区伙伴结盟的方式进入亚洲的英文网域名称登记市场,与许多亚洲竞争对手不同的是,网络解决方案公司将其网域名称登记与许多其他服务结合在一起,让客户同时在许多国家登记网域名称。这使得它的业务快速成长,尤其是在南韩和印度④。

亚洲国家已经从美国模式中看到,发展网络经济既可以推动生产,又可以拉动消费。它通过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创造出更多的消费市场,反过来又通过对市场快速、有效的反应,促进生产的发展,它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更加协调,减少大量的中间环节,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成本,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于是也在加快全面发的脚步,据报道,为了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亚洲将计划在1999年至2008年发射73颗通讯卫星。一些走在前列的国家如韩国政府也已对经济结构作重大调整,花费8.8亿美元建立5,000个与计算机相关的商业公司,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

三、亚洲国家互联网发展不平衡将影响整体运行

尽管一些事例和数据都表明,互联网未来的增长区主要在亚洲,但亚洲各国互联网发展的前景是否都看好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从目前亚洲互联网发展情况分析,主要存在着几个方面的不平衡。

1.区域、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

亚洲有些国家和地区发展互联网的意识比较强,如中国、韩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另外,上述排名中没有反映出来的还有印度、新加坡、中国的香港等等。在这其中如果按上网人数和国家和地区拥有人口数的比例来看,较高的有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从总体上说东亚的发展速度要高于东南亚(新加坡除外)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相对来说较慢。

国家间存在的不平衡,各国重视程度不同。

西方的一位政治家在评论现代信息技术时说过这样的话,从“星球大战”到“信息高速公路”,再到今天的“数字地球”,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一个整体型、导向型的战略思维。制定网络发展规划要有整体战略意识,要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这当然是针对国家政府而言的。但只有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制定出有效的规划。

亚洲还有许多国家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发展互联网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标志之一当然是上网人数少。另外既使在已经有了一定上网人数的国家中,各国对互联网重视的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重视互联网发展的国家中,值得一提的是韩国,近5年来韩国的互联网发展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范和相当高的水平。

韩国政府为了发展网络事业,从计划吸引企业增加资本投向信息业开始,制定了KII(Korea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计划;韩国实施开放的互联网政策,开放互联网服务经营权。作为认识互联网这种全球性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鼓励本来作为国家所有的电信部门与私人企业开展竞争,在服务质量、税收等方面施行平等政策,为其走向全球性的服务铺路。目前韩国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上述的计划,营造了互联网的环境;韩国国家信息传播部于2000年9月16日发表的一项计划说,韩国将在2005年建成超高速信息网,使人们任何时候在全国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声音、图像和数字等多样的信息通讯服务。现在他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关于韩国互联网的发展,请看本人的另一篇专门论述的文章《走向21世纪的韩国互联网——韩国互联网高速成长原因及初步结果》)这样的大力发展,已经显示出其优势。

[page_break]

日本政府也是较重视互联网的发展的,有报道称,日本政府准备投入巨资,培训20岁以上的日本国民学习初步的IT技术。该IT技术讲座共8讲,每次1.5小时。内容主要为微机基本知识学习如何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以及文字录入等。该讲座收费为1.2万日元,由日本政府补助6000日元,对象为不分贫富的全体成年国民。为此日本计划投入2000亿日元(约合30亿美元)。计划培训人数为3000万人。日本官方预计,在日本20岁以上的近1亿人口中,已有4000万人已掌握了个人电脑使用技术。而在余下的6000万人口中,准备培训3000万人。具体的培训课程,在城市中由民间的个人电脑班开讲座。在各乡镇由公民馆中、小学校开设有关课程。

再如中国的香港地区,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已具备成为地区信息中心的条件。在软件方面,香港是一个非常开放和自由的社会,各种信息、观点和价值观均可自由流动;在硬件方面,香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工业提供服务,目前香港的宽带网覆盖率在商业大厦已达百分之百,在住宅区也达到90%,移动通讯服务占有率为64%,居亚洲这冠。此外,最新的调查显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香港成年人应用互联网,在亚洲排首位、在全球排第8位⑤。

2.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如中国大陆,上网人数虽然已达1690万,而中国有12亿人口,上网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1.4%。这个数字不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极大,而且距全球平均数5%也相差尚远。中国有近8亿农民,互联网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空白。互联网技术将使中国发达地区更加相对发达,落后地区更加相对落后。一句话,它将进一步强化而不是弱化当前中国业已存在的城市和农村鲜明反差的二元格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的数字中国与农村的传统中国将会并存,贫富还会延续。

互联网技术的实现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同时还需要先进的高科技及高科技人才作支撑。而这些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却都是极为匮乏的。当前农村所需要的并不是像互联网这样最先进的技术,而是需要像诸如水土生态保持、品种改良、耕作和栽培技术改革、小型机械化农具、多种经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抗旱性与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利规划之类的适用技术。因此,上网在中国目前还是是百分之一、二的人的“富贵”游戏。

3.其他的不平衡因素

另外可能还存在着许多其他不平衡因素,如亚洲经济市场动作的依赖性及商务活动的不规范性,也将影响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互联网运行状况相比较,亚洲国家由于时间短,技术、商务活动及大众传播媒介都是同时上网的,而实事上,技术、媒体软硬件的普及,以及商务经济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时间来营造环境,如果步伐迈得过快,就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现在一些亚洲国家都出现了互联网上新闻、服务热、而商务冷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亚洲国家的电子商务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成熟。

据报道,从总体上看,亚洲国家的电子商务企业有9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因为真正可行的电子商务是将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和传统企业相结合的联盟合作关系。电子商务是一项全球性商务大变革,牵涉到国际贸易、客户服务、产品推广等方方面面的合作,不是单靠建一个新平台赚到介绍费就可以了。而这样的多方面高质量合作关系,目前在众多的亚洲国家互联网上还没有能建立起来。

世界第一大芯片公司英特尔公司的执行副总裁欧德宁先生于2000年4月初,专程到中国推广英特尔提出的第三代互联网概念。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简单地将公司的信息搬到互联网上,企业与客户之间没有交流,这是第一代电子商务的概念。在第二代电子商务中,又进了一步,就是企业和客户之间有了交流,企业将互联网服务器与后端系统连接起来,使客户能够在网上发送并跟踪订单,但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是以企业为中心的。目前互联网世界就处于第二代世界。英特尔提出的第三代电子商务,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不但是双向的、实时的,而且,中心由企业转移到客户,企业跟着客户的需求跑,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这就是第三代互联网商务的市场所在。

当时有记者问:英特尔现在到互联网尚不发达的中国来推广自己的电子商务,是否为时过早?欧德宁先生回答说:在互联网时代,最怕的就是循规蹈矩。中国的互联网完全可以跨越一些阶段,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一步迈进,没有必要哪个阶段都经历。所以,不算为时过早⑥。但是我们说:也许事实并不如此。如果在亚洲国家中PC的普及率、网络的普及率(网络成本问题在内)上不去;信用体系(包括团体的和个人的)、配送体系建立不起来,发展电子商务仍是水中望月。

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不相称是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制作和点击率上,亚洲国家可能不输给发达国家,如在中国雅虎的访问量不及新浪,亚洲互联网发展较快的各国都有点击率很高的门户网站。再就是传统媒体在网上的表现,也让亚洲百姓称快,如在华语国家著名的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今年上半年改版的中国著名通讯社新华社的新华网,以及人民日报网等等,都是点击率很高的网站。

四、亚洲国家互联网发展现状堪忧

美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又保持低通货膨胀,互联网的发展功不可没。有经济学家指出,正是由于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美国得以继续坐着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宝座。据美国一家权威调查机构今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去年互联网给美国经济注入3000多亿美元的产值,并创造了120万个就业机会。

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使美国产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服务部门,并产生了上千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在美国,1998年网络产业的收入已达3,014亿美元,对经济所起的作用可同汽车制造业相匹敌。网络经济对其它行业发展产生的效能更是难以估量。另外,瑞士信贷银行日前也预测,在今後几年,全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贸易总额将保持100%左右的年增长率,到2003年将超过12,400亿美元。

另外,数据还显示,欧洲网上交易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开户进行网上交易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30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据预测,到2000年年底,欧洲网上交易的开户人数将达到270万,2002年年底将达到800万。欧洲网上交易人数的飞速增长要归功于欧洲近年来在推动以Internet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方面所做的努力。欧洲虽然在电子商务方面起步较晚,但据业内人士预测,鉴于目前欧洲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势头极为迅速,欧洲将很可能在今后几年内在电子商务方面赶上美国。

但对于更多的发展中的亚洲国家来说,形势并不容乐观。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在最近发表的报告书《亚洲·日本的潜在竞争力》中⑦,将日本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与亚洲国家做了对比,结果表明日本的竞争力已经出现后退趋势,同时也指出,亚洲国家(地区)虽然经受了那场金融危机的洗礼,但是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弱点,尤其新加坡以外的东南亚国家,停滞感更为突出,竞争力的差距渐次明显。

报告书从90年代美国景气形势的扩展做切入口,以各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作为判断将来竞争力的要因,对手机、电脑及服务器的每百人拥有量等状况做了一次调查,综合比较的结果,美国居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北欧四国,然后是新加坡、丹麦、澳大利亚、瑞士和加拿大,而日本则被挤出前十名,排在第14位。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居首位,此外,排在第11位的香港和排在第13位的台湾都领先于日本。日本曾以手机上网的“i族”名噪一时,可是手机和上网的普及率在世界上的排名却很低。

中国的电脑、手机数量及上网人数正在急剧增长,尽管发展速度相当可观,可是由于人口原因,普及率仍然很低,但发展潜力巨大。电脑、电子元件的生产重心正大量向亚洲集聚,那里的世界贸易也在不断增长。

报告书做出这一评价的同时,还强调了在亚洲信息产业带来的益处尚未推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提高,具体地讲就是产业活力、劳动价值等都期待着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开发。亚洲国家在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健全法制和教育、科技开发等方面如果不加大投入,最终难免空负“信息产业发达”的盛名,而自身信息化水平却低得可怜。

报告书介绍了展望未来所需的相应整备措施,比如,新加坡政府于90年代初提出的“IT2000”规划,以及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各自强化基础设施的计划都极大推动了今天通讯网高速度、大容量的飞速发展。在东南亚,马来西亚也曾于1996年推出“多媒体超级走廊”这一高度信息化都市计划,泰国、印尼、菲律宾也都开始在全国建设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吸引IT产业界来投资。但是,如果从既能衡量信息化水平,又能把握长期走势的电脑普及率来看,中国和马来西亚都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排名位置,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力较弱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来说,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互联网的发展既不能从经济上得到保证,又得不到国家政府的重视,举步维艰。

从世界信息化目前的进程与现实的态势看,一个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可以衡量这个国家国民的信息化水平;而反过来,互联网的发展又以国民信息化为基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取决于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信息贫富是经济贫富的反映。

在信息占有上,发达国家富有,发展中国家贫困;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技术落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信息贫穷与信息富有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注释:

①2000/04/10。

②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新闻:IT(18/12/2000)。

③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新闻:IT(9/6/2000)。

④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新闻:IT(08/10/2000)。

⑤新华社会香港2000年7月22日电,香港特区下放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在香港大学发表了题为“新千年中香港如何界定自己”的演讲。

⑥2000年3月13日北京晨报电脑周刊。

⑦北京青年报电子版2001/02/1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