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下对电影《八佰》的解读

时间:2022-04-09 10:42:49

导语:传播学下对电影《八佰》的解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播学下对电影《八佰》的解读

摘要:电影《八佰》自2020年8月21日上映半个月以来,累计票房超过24亿,累计观影人次超过6200万,并确定了9月16日在英国上映。到目前为止,该电影对中国本土乃至全球电影来说,无疑是一匹黑马,同时这给后疫情时代影院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引发了全民热议。显而易见,电影《八佰》成为疫情之后第一部现象级影片,探讨其根本,《八佰》取得的成功与传播学原理息息相关。

关键词:八佰;文本建构;传播策略;国家形象

一、引言

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电影传播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电影《八佰》一经上映便备受好评,并引发了现象级的热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促使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它,以便在类似题材的国产电影创作中得到有价值的借鉴。

二、传播学原理与《八佰》

费斯克提出“文本”一词来代表内容和读者之间所产生的意义结果。影片《八佰》主要内容淞沪会战后期400余名官兵(对外称“八百壮士”),坚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故事。“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影片在成为文本的同时,也处处运用文本符号向受众传达意义,影片场景、台词、道具的使用等,都传达出了不同意义。比如,影片中苏州河两岸的对比,一河之隔,一边是战火连天的如地狱般的残酷战场,一边却是灯红酒绿如天堂般的英法租界。影片中霓虹闪烁的广告牌这一符号鲜明的勾勒出了这种强烈的对比感,与此同时,电影运用了多个视角将一个局部战争呈现出了足够震撼人心的视听观感,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把从逃避到斗争的过程鲜活的演绎出来,把一个个置身事外的局外人最后都成了斗争力量中的一部分转变的自然而有力。“看”与“被看”是进入这部《八佰》这部电影的重要路径,电影中要实现苏州河南岸的看戏者“入戏”并使之觉醒,使得“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与此同时,电影文本内容为我们呈现出了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价值观,其中蕴含的饱满情感,充满了民族精神的感召和对祖国的热爱,其爱国主题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点燃了受众的爱国激情,使其在观影的同时,也自觉接受了一次政治传播。邵培仁曾指出,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活动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虽然《八佰》影片虽然本身是商业电影,但其内容本身是爱国故事。当电影《八佰》开始的那一刻,让观众仿佛回到了当年四行仓的对岸,既目睹着曾经枪林弹雨般残酷的战争,又心疼着英雄烈士们可歌可泣的感人壮举,这不仅仅是源自一部作品带来的感动,更是每一位华夏儿女民族血液里的真情流露。中国当下的语境中,爱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深入中国人血液,尤其是经历过共同抗击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对共同抗疫达成高度共识,无形中已经积攒并营造了浓厚爱国的氛围。詹姆斯•凯瑞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维度的扩散,而强调信息在时间维度上对社会成员起着维系作用,向外展示着全体社会的共同信仰。时逢电影院复工之际,受众纷纷走进电影院,这也意味着疫情发生之前社会秩序、生活秩序的恢复,而《八佰》电影在此时的热映,正好契合了这样一种仪式,成为同时也让国人在疫情期间累积的情绪有一出口,观影受众的口口相传的赞誉也呼应了电影的主题——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挑战、齐心协力,中国人的凝聚力,就能帮助各行各业共渡难关。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

值得肯定的是,电影上映的系列宣传策略,包括社交平台的受众的自觉参与,以及作为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造势,让电影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兴网络传播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H5页面、抖音、小红书等。受疫情影响,影片《八佰》一改传统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平台的作用,达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将原本由8个城市的路演改为一个城市,并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在一个小时内结束,通过新媒体的平台的传播,同样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电影《八佰》点映现场时就让许多现场观众哭湿了口罩。导演冯小刚表示,在影院在疫情当中受了很大的影响,他相信只有《八佰》这样的电影能够担负起复兴的重任,它会形成一个井喷式的观影,会引起整个世界电影的关注。导演吴京在观后表示,八个月以来首次进入影院,赶上了这样一场视觉盛宴,结果哭了好几回,非常非常的感动。黄渤表示中国现在太需要一部这样一部振奋的电影。以上导演演员的观后感视频在抖音上后引起广泛点赞。据统计,目前《八佰》抖音平台制作了相关视频70多条,内容涵盖了电影制作幕后花絮、演员访谈等,已有4400多万点赞量,二百多万粉丝;《八佰》微博平台的视频播放量达1.3亿;甚至哔哩哔哩网站也播放了《虎破:电影〈八佰〉制作记录》,引起广泛关注,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八佰》上映之后,包括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刊载影片相关文章,许多自媒体账号也终于“有片可聊,有话题可论”。

四、高效化构建家国情怀

传播学家E•卡兹曾经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了细化,针对大众传媒时代下人们的心理特征,被归纳为五大需求,即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综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和缓解需求。观众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等在电影《八佰》中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八佰》在拍摄之前曾组建一个纪录片组,在全国各地街头随机采访,镜头中的路人知道淞沪会战的有,却鲜有人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或者谢晋元将军。通过《八佰》电影故事情节的描述,受众从中获得了非常明确的信息,满足了认知需求;同时伴随电影情节的推进,受众的情感需求、缓解需求同样得到了满足。电影《八佰》中,郑凯饰演的陈树生曾在白布上写了八个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也正是《八佰》要传递的精神。21岁的陈树生写上这句上承前年民族气概、下启百年国人精魂的话,身上绑着炸药跳进日军钢板阵的间隙,跟他一起跳下去的还有其他成排往下跳的士兵,每个人跳下去之前都要喊一声自己的籍贯和姓名,很多观众在这个段落流下热泪,更记住姚晨饰演的何香凝所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李晨饰演的山东兵身上随身携带的赵子龙皮影,而深受山东兵影响的端午从胆怯恐惧变得勇敢的同时,他慢慢发现了这个山东兵身上不仅仅有国仇还有家恨。山东兵结尾的一句“来生再见”,四字诀别引人泪崩,成为被观众高频提及、印象深刻的台词之一。山东兵的勇敢和决绝潜移默化地感染了端午,在他的影响下,身骑白马的端午则是把赵子龙保家卫国的精神融进了自己的骨血。在具体战争的刻画上来看,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会产生很强的临场感、沉浸感,甚至会被紧张的战争场景包围而有一种窒息感。影片最高潮的部分安排给了在四行仓库楼顶英勇保卫国旗,悲壮激越,血性昂扬。南岸的国人也在这个段落开始“入戏”:舞女捐物、班主敲鼓、赌场马仔舍生取义送电话线,当南岸国人伸出援手才算是真正与戏中人产生共情以至共命运。《八佰》的终极预告中提到,“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这不仅是电影《八佰》的宣传语,更像是对当下中国人民共同抗击肺炎疫情的心声表达。或许正如华谊兄弟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八佰》恰恰是带动了人内心那份热血的影片。用一个失败的战役,带动了所有惧怕、害怕的人的热血。在现实中,整个疫情让大家包括他本人其实都隐隐有一种惧怕的感觉,根本不知道每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时候人的心态需要鼓舞。自古忠孝两难全,“八佰壮士”为国尽忠,誓不让子孙再受屈辱。面对武汉疫情,我国医护人员逆行赴鄂壮举,具有相似的话语语境,凸显了一样的家国情怀。电影片头有一行行楷体的黑底红字:“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放在影片里是在说,为追求正义牺牲,哪怕化为尘土,也会面带微笑而革命精神将以尘土的形式继续传播下去。这句话放在刚刚经历过疫情洗礼的受众而言,同样具有普适性和共鸣性。

五、结语

一般认为,当代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即主旋律电影;二是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等各种类型的商业娱乐片。电影《八佰》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在叙事结构上,从一个看客的角度切入,苏州河两岸如同两个世界。而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不同于以往国产战争片偏向于宏大叙事,《八佰》电影导演在一开始进行创作的时候就直接赋予了每个重要角色专属的人物画像,并且没有一味地表现英勇无畏,而是也适当展现了面对战争时人性中的对小家的不舍、怯懦、自私和胆小,其实这才符合真实战场上的状态。如老铁、羊拐、老算盘、端午等人物的塑造非常立体饱满,这没有单纯聚焦于某个主角,而是一种群像式的演绎避免了主角光环对于电影的破坏,也达到了比较好的影视传播效果。总之,作为一部优秀传播案例的国产战争影片,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之下,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令人瞩目,这“更让全世界看到了我们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的真正实力”,这种家国情怀的价值观,正是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25.

[3]【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论文集[M].华夏出版社,2005:7.

[4]李静,隗延章,王中磊.我觉得我一直坐得还是挺稳的[N].中国新闻周刊,2020-8-31.

[5]程波.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与国家形象的积极建构——论近年中国电影市场化趋势中的主旋律电影[J].当代电影,2012(12):96-99.

[6]陈林侠.中国电影学派:从电影哲学开始——以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等为案例[J].电影新作,2018(02).

[7]白蔚,张晓茜.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传播策略:基于青年受众的研究视角[J].电影文学,2020(16).

[8]刘婧.一代电影人的审美救赎——评李正光《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

[9]王静,曹晓娟.新主旋律电影的情感传播策略探究——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例[J].汉字文化,2020(S1).

[10]肖舒予.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以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片为例[J].戏剧之家,2017(03).

作者:曹建华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