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思想政治传播学思考

时间:2022-10-20 10:59:48

导语:网络空间思想政治传播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空间思想政治传播学思考

【摘要】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具有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介体的开放性、场域的虚拟性等传播学特点。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教育客体,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整合传播渠道,净化传播环境等,切实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传播学;意识形态

指出,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学分析

CNNIC第45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9.04亿。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必须切实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传播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2],传播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没有传播,人们难以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效的传播是提升人们思想交流和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把握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学特点,才能更好地推进网络空间的治理。(一)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政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等,对广大网民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关信息在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作用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相较于传统媒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媒体理论认为,“受众完全是消极的,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没有任何主体性”[3]。也就是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信息传播主体到客体的单向传播行为。而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单向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网络空间中的主客体之间实现互动,信息传播主体由传统的“灌输者”变为“对话者”,信息接受的客体由被动接收变为互动的主体。互联网使主体与客体都成为信息发送与接受的基站,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接受者、传播者。互联网使主客体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信息传播结构的平等性和信息关联无中心化”[4]。因此,网络空间中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参与网络空间的话语建设,打破了现实社会传播的身份限制。而这种互动性决定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也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介体的开放性。互联网像一台时空压缩机,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可以全天候、跨区域地随时交流,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人们不分种族、国家、职业、社会地位等,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交流。网络空间的信息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互联网宣告“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网络空间信息准入门槛极低,海量的信息和多元观点充斥在网络空间中。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也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之间都获得了空前的能动性,使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互动性和沟通性。(三)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场域的虚拟性。相较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营造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传播场域,即“特指当代的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构成方式和超越方式,是现时代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发展方式和创造方式”[5]。互联网信息传播场域是由“比特”构成的数字化的电子虚拟空间,与现实的物理空间具有本质性的不同。在现实的伦理秩序中,人们的交流、交往都是以较为真实可靠的特定身份出现。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形象、身份及行为都被数字化了,信息传播的全过程成为一种符号化的活动,网络空间的信息交流成为符号之间的互动。网络空间的符号代替特征使之失去了现实空间的确定性与稳定性,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来塑造自己(2020•9)XINWENAIHAOZHE的形象和身份。这种虚拟性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张力,同时也增添了不确定性。

二、互联网信息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引发的是一场传播革命,给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平等性和主动性。但是互联网信息传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增加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风险和难度。(一)网络空间的信息膨胀弱化了党的正面宣传。为保证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对广大网民进行持续、稳固的影响。而网络空间是极度开放的,所承载的信息是极度膨胀的,根据“注意”“记忆”及“遗忘”的规律,信息传播的多元性不利于广大网民的“注意”和“记忆”,反而有利于“遗忘”。互联网以其海量的信息及强大的搜索能力,使人们获得了空前的信息支配权,但是信息的快速更新所造成的信息过载使信息的驻留时间减少。信息的多元性又使不少网民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网络空间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甄别信息真伪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多元的网络空间信息结构中,不少网民丧失了自我,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舆论诱导,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的正面宣传。(二)互联网信息传播公信力不足。加大了“把关人”难度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话语权是由大众传媒牢牢掌握,通过分级、分类管理,记者、编辑、总编辑等都扮演着“把关人”角色,可以在信息的上游过滤掉不良的信息,把控舆论的方向,进而影响受众。但是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每一个人都是舆论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影响舆论走向的“把关人”面临弱化和解构的风险。第一,互联网信息传播面临普遍的社交焦虑。信息传播的主客体之间建立信任是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实效的重要保证。相较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的交往活动并不是建立在人与人彼此熟悉、信任的基础之上,网络行为是一种匿名性和间接性的松散交往活动,难以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面临强烈的“认同焦虑和隐私焦虑”[6]。第二,互联网信息传播面临着信息芜杂、质量不高的问题。网络空间的信息准入门槛几乎为零,降低了网民的“道德耻感”,不少虚假、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增加了信息鉴别的难度,网民思想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第三,互联网信息传播规范的建立任重而道远。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也就打破了外在法律和内在道德的有效约束,网络行为的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亟须增强公信力,重塑“把关人”的影响力,进而增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三)互联网信息传播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网络空间成为一个跨国家、跨民族的巨大话语场域。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当前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7]一些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兜售其价值观,抹黑中国发展成绩,“‘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甚嚣尘上”[8],搞所谓的“颜色革命”,以影响我国网民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认同,严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影响了我国网民的正常价值判断。

三、传播学视角下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特殊的传播活动,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对于加强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启发。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意识形态。”[9]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得好可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守护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凝聚广大网民的共识和力量,实现网络空间思想工作功能的最大化。(一)研究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客体。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网民,对其进行持续、稳固的正向影响,以凝聚共识与力量。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广大网民的特点与需求,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一,要深入研究广大网民的需求心理。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社会或心理上的需求”[10]。也就是说,受众是以自己的偏好和需要来选择信息。“社会参与论”则认为“参与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传播民主化的体现”[11],因而在传播形式上要充分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愿,以提升传播效果。因此,在开展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广大网民的需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网民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引导。第二,要充分研究教育客体的差异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因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分属于不同的圈层,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这种差异性,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环境,激发网络空间不同圈层受众的学习主动性。(二)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建设。互联网传播内容的建设是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高质量的内容,可以形成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培养受众的黏性,以提升正面宣传的力度和效果。第一,有效发挥先进文化的浸润作用。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空间,培育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道德正能量,培育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大先进文化精品等的内容供给。第二,明确定位,紧扣时代步伐。互联网内容建设必须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以及时展趋向、现实的热点问题等,与受众建立情感和兴趣的同频共振,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三)整合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渠道。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多元性,各种论坛、贴吧、音视频网站等,都有其兴趣点、价值观等相近的较为稳固的受众。因此,必须重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传播渠道的整合,以便与教育客体交流对话。第一,突破信息与情感的圈层,进行全平台精准引导。多元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建构了一个个信息的茧房,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主体只有深入到各个传播平台中去,才能了解受众的情感、偏好及舆情发展趋势,做到精准引导。第二,积极搭建官方网络宣传平台。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更多的、高质量的主旋律宣传平台,将党的先进文化传播出去,让主流意识形态充满网络空间。官方网络宣传平台在信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可以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第三,搭建官民沟通的桥梁和渠道。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凝聚人心,增强网民政治认同的倾向性。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网上党建工作,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开展网上信访、网络政治监督等工作,搭建起更多的官民沟通渠道和平台,增强与网民的有效互动和对话,引导广大网民正面参与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官民之间的摩擦。(四)净化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环境。传播的效果深受传播环境的影响,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顺利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推进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净化互联网传播环境,加大“把关人”的工作力度,是规范网民行为及应对外来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第一,营造平等交流的网络氛围。为增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建立“主—客—主”的反馈型关系模式,充分尊重受众的主动性,建立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关系,让受众真实发声。第二,加强互联网监管。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利用技术、法律等手段去伪存真,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对网络舆情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以有效引导网络舆情走势,营造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第三,进一步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加大网络空间法律供给,明确网络空间的法律边界和责任,提升网络空间的法律效力、法律惩戒、警示程度,规范网民的网络言行,培育网络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认同,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及敌对势力的渗透行为,以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互联网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杜亦平,等.思想政治工作小百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643.

[3]褚亚玲,强华力.新媒体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63.

[4]王光艳.文化传播与媒介研究:基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考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7.

[5]谭志敏.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6-17.

[6]王逸芸,张明新.“看不见”的紧张和不安:微信朋友圈中的社交焦虑[J].新闻爱好者,2020(5):53.

[7]寇雅楠,等.网络技术及其军事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37.

[8]鲁佑文,刘思含,聂明辉.“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定位与机遇[J].新闻爱好者,2020(3):21.

[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10]陈柏霖.身体与心灵的延伸: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35.

[11]蒯正明.中国共产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88.

作者:张深溪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