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
时间:2022-07-30 10:11:23
导语: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本文主要考察了1997—2017年间发表于我国10本重要核心期刊中关于新闻传播学界女性主义研究共380篇期刊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论文进行量化描述和解释性分析,研究样本的获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1997—2017年为时间区间,以“性别”“女性”“女性主义”“女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对以下9本期刊进行搜索,共有学术性论文320篇。这9本刊物均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中新闻传播类的来源期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9本新闻传播学界核心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之友》《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编辑学报》。第二,以“媒介”“传媒”“媒体”“传播”“新闻”为关键词搜索1997—2017年间的《妇女研究论丛》,剔除新闻资讯,共获得学术论文60篇,该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中唯一的女性研究刊物。
二、研究数量及刊物分析
通过以上统计方法,在知网中得到在1997—2017年新闻传播学界9本核心期刊中关于女性主义话题的文章一共320篇,《妇女研究论丛》中有关新闻传播的文章一共60篇。在1999年之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很少,在1999年之后,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呈波动增长趋势。2008年后,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缓慢发展。经统计,可以从数据中得出《现代传播》《妇女研究论丛》《新闻界》《当代传播》《编辑之友》这5个核心期刊在1997—2017年间对女性主义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较多。其中,《现代传播》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中发表关于女性主义研究的论文最多,主要原因是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为其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三、研究者情况分析
对在这10本核心杂志中发表超过3篇论文的作者进行统计,一共有14位学者发表文章为3篇以上,发表较多的有卜卫、刘利群、曹晋、张敬婕等,14位学者性别都是女性,这反映出研究作者的性别差异问题,男性对女性主义的问题仍处于不重视的状态。其中,卜卫是我国研究女性主义最早的一位学者,早在1997年,她发表了《女性主义的观察视角——读人民日报女记者卢小飞的新闻作品》以及《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后继续发表了《性别与传播:政策和现状》《新闻记者、计算机与性别差异分析》等文章。刘利群,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她不仅从理论方面研究媒介与女性主义,还根据现实存在的现在分析目前女性的问题以及相关女性主义问题,并努力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中国化。其他各位研究者均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女性主义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在研究作者的工作单位时,多为高校的新闻传播研究所,其中个别高校新闻专业设立了女性主义研究所。其中,中国传媒大学特别设立了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发表了49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还有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对该主题研究颇多。除此之外,许多媒体工作者也对其工作领域中有关女性主义问题进行探索,如2004年广西电视台开通了特色女性频道,广西电视台台长对其发表了多篇文章。
四、的核心理论及议题
在对女性主义传播者的研究中,各学者研究的方向大致分为女性新闻工作者研究和新闻传播学女性人才培养研究两个,对女性传播者主题的关注及研究仍然很少。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研究者刘利群在《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中从媒体职业女性的地位、话语特征以及关系特征分析媒体职业女性在媒介传播中的缺位,分析媒体职业女性的性别与职业角色认知的困境。在女性新闻工作者研究这一方向,主要是对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困境的研究,如宝晓峰的《BBC对女性主持人的年龄歧视——以“米利亚姆•奥莱莉事件”为研究个案》等。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媒介女性人才培养的研究,曹丽在《传播媒介视野下的“共同体”——探析当代女性人才培养》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介在促进女性主义及女性人才成长方面的作用。女性主义媒介是另一个重要研究议题,主要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女性媒体的研究,不仅对女性媒介的现状、媒介特色进行分析,还对这些女性媒介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较多的有对女性杂志《中国妇女》的研究以及对电视频道的研究。例如,对广西电视台女性频道以及《半边天》节目的研究,还有对女性网站的研究等。张虹在《国内女性杂志性别观念现状与反思》中将女性杂志分为妇女杂志以及女性时尚类杂志两大派别,通过分析两大派别的杂志特点,得出国内女性杂志在宣扬性别文化,从而提出女性杂志对女性身份认同、社会认知和性别文化建构上具有重要意义。媒体的有关女性主义主题的内容分析,特别是女性形象研究、文本内容研究以及女性符号分析,受到学者的关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源于对女性形象的研究。1997年,一共有3篇论文,其中2篇是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一篇是卜卫的《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另一篇是陆晔的《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在本文研究的380篇期刊论文中,有113篇论文是关于女性形象研究的,其中不仅包括对不同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对新媒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还包括对女性形象刻板印象的研究,以及对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女性形象研究。在对媒体的文本分析中,主要是基于新闻报道、杂志、广告的内容文本分析过去女性被传统媒体构建为刻板印象,而现在是女性将自己构建为传统的女性形象。在符号分析方面,一部分是文本内容中的符号分析,另一部分是女性符号分析。靳琰、王莉的《网络时代女性身体符号消费的内涵与逻辑》中探讨了女性身体符号的内涵,女性身体符号的生产和消费不断强化,它所携带的文化因素强化或解构了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符号无处不在,女性符号对女性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媒介中女性受众的研究很少,据统计共有11篇。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女性受众理论、女性受众对媒体的需求以及媒体对女性产生的效果研究。其中,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的张艳红教授对女性受众的研究较多,她在《后结构主义的女权受众观》《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以及《女性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与通俗文本的效用——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刍议》等文章中,阐释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本土化的思考。在文中,她介绍了各个不同派别的女性主义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了我国女性受众收视权被漠视、扭曲的现状以及对女性受众的缺席、女性受众对各大媒体的需求进行研究。
五、我国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的趋势及反思
1997年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研究经历了一个波动发展的过程。目前,这一研究已经涵盖了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以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媒体,也涉及多种传播要素如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受众与效果研究。这一研究从无理论研究到社会性别理论在媒介研究中逐渐普及,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将女性主义研究与消费主义、跨文化传播以及其他理论相结合,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性别议题。基于以上梳理,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创新力低。我国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始于90年代,距今仅20多年的研究历史,起步较晚,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的研究发展较慢,一直处于波动增长的状态。网络新媒体不断发展,传播环境有了巨大的变革,但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并未得到很大的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是改变了研究对象,多为对电视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话语权以及女性形象的报道,对现在变化万千的传媒环境中存在的有关女性的现象和问题的研究较少。
女性主义的研究并未对其本质进行深入讨论。女性主义的本质在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男性对女性的认识态度,从根本上说是意识的问题。在20多年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多为对女性形象、女性话语、女性权利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以及女性自身的意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意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对于中国来说,由传统的“男尊女卑”到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再到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男女平等”,女性主义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媒体的发展对女性的影响、女性如何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通过媒体改变自己的社会处境,新时代女性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等许多方面是不清晰的,而较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议题有其局限性。关于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较少,并未与现实问题较好地融合。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是根据西方的环境而提出来的理论。国内研究中运用较多的相关理论有社会性别理论、符号学理论以及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较少。对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策略研究较少,未对现实环境中女性主义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莫妮卡•德夫-皮埃尔,刘霞.新闻学的性别——20世纪新闻业的性别构成与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S1):69-93.
[2]杨雨柯.激进的女权标签——女权主义如何在媒介平台被污名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S1):94-109.
[3]林姗.中国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探析[J].东南传播,2007(01):45-46.
[4]卜卫.中国大陆媒介与性别/妇女研究回顾与分析(1995-2005)[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4):78-89+96.
作者:徐琳 单位:湖北大学
- 上一篇:新媒体技术出版业发展分析
- 下一篇:新闻传播学师资队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