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时间:2022-06-20 09:12:06

导语: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一、现当代文学新闻传播学的关系

(一)文学与新闻学的共同“祖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皆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新闻捕捉社会生活的点滴并呈现生活,二者虽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却拥有共同的“祖先”便是社会生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活动缺少不了文学的正确指引与新闻的有力信息提供,拥有了这两大社会生活利器,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愈加提升,幸福感倍增。由此可见,文学与新闻学从起源就密不可分,同属社会生活的“后代”。(二)社会现实呈现方式的共性。从古至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人事物总是善恶并存的。社会的阴暗面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导致人们在不经意间便会触及而受到伤害。文学与新闻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时都十分注重对社会不利方面的深刻揭露,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展现于公众视野。文学创作者擅长于利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的写作体裁来展现社会生活,从而发掘生活的阴暗面。[1]新闻工作者通常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途径将他们所见所闻的社会丑闻进行追踪报道,来向受众呈现出社会现实生活的不利方面。文学与新闻学虽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形式,但其对于社会生活阴暗面的呈现都秉承绝不手软的态度。(三)社会现实呈现方式的差异性。新闻的真实准确是其生存以至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也就是说在呈现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秉承着原封不动还原事实的信念,所呈现给受众的信息都属于有依据可查、有源头可寻。而相对于新闻呈现社会现实的方式来说,文学作品在传递社会生活信息时或多或少都会增添些作者的态度、情感和思想。由此可见,在社会现实呈现方式上文学与新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学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明显的艺术加工,新闻则更以报道的真实、准确作为自身发展的主旋律。

二、文学对新闻传播的深刻影响

(一)文学元素的注入增添新闻传播的力度。文学作品之所以有吸引力、感染性、传播力主要归功于其语言表达的生动活泼和所呈现语言深层意义的耐人寻味。在新闻作品中适当引鉴文学元素对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性功不可没。当新闻报道中出现文学元素时,受众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就会被带入真实的事件中,这对于受众更好的理解新闻报道、加深读者对新闻的印象至关重要。新闻报道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免不了对新闻话语生动性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更有利于自身媒体行业的发展,适当在新闻报道中注入文学元素是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不二选择。(二)文学体裁对新闻话语形成有利借鉴。文学写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尤其注意文本载体的体现。宏观到整篇作品的文本结构,微观到文本字句的构思运用,都体现出作者对于文本载体的关注。当新闻报道中涉及到比较复杂的人物、情节和事件时,都会借鉴文学作品中的倒叙、插叙、直叙等方式来撰写新闻报道。尤其在深度报道和特稿这两种新闻报道时,作者会引鉴文学写作时的多重叙事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受众获取新闻真相的需求心理,从而提升新闻报道自身关注度的目的。

三、新闻传播对现代文学的有力推动

(一)现代报刊促进现当代文学发展。现代报刊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在欧洲,然后慢慢地推向全世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等政策的推进,我国现代报刊的发展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之所以现代报刊的发展前景愈发呈现明朗态势,与其自身具备的大众化、通俗化、广泛化的优势密切相关。现当代文学以人民大众作为受众,它所呈现的语言与大众通俗语言基本一致,而现代报刊恰巧兼具了这一特点,使得现当代文学借助现代报刊将文学创作者的思想、经历和作品传递给受众成为可能。[2]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表现时多采用现代白话文而非之前的文言文,这也使得现当代文学更好的传播给大众带来可能。(二)新闻媒介对现代文学载体作用。显现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拥有大量的粉丝读者还要归功于文学作品拥有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情节。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却也是现实生活的深层体现,是文学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感受的真实写照。“”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如火如荼,不断涌现出多位优秀的文学写作者,他们将自己的故事或看到的世间悲欢离合加以笔墨的雕琢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介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在近几年新媒体日益盛行的情况下,文学作品依托于新媒体这样的传播渠道加快了其自身的传播速度,也使得大众获取文学知识的渠道愈加丰富多样。新闻媒介在文学创作者和受众之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枢纽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对文学作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周大勇,王秀艳.新闻文学化:从历史到当下传播走向的审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2]徐新军.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与新闻传播互动新现象研究[J].传媒阅评,2017(01).

作者:刘芳秀 李雨晴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