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解构微博舆论场

时间:2022-06-06 10:07:29

导语:从传播学视角解构微博舆论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传播学视角解构微博舆论场

摘要:本文以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为分析样本,通过对和颐酒店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传播进行解构,梳理微博舆论场在此次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形成过程以及传播特点,为今后的微博舆论传播应对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微博;舆论场;和颐酒店;传播

舆论场,指在若干因素的相互刺激下,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成为社会信息的聚集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民间舆论场的地位逐渐上升,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自2011微博开启后,微博以其高度的开放性、极低的门槛和巨大的影响力,在民间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微博舆论场的形成

(一)舆论场的形成

2016年4月5日,一位微博ID为“弯弯-2016”的网友,在微博上一条自己在和颐酒店遭遇陌生人拖拽挟持的监控视频,该微博当晚即引发诸多用户关注。从近年来多次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来看,微博已成为突发事件的舆论中心。例如,“7•21北京暴雨事件”、“伴娘柳岩”等突发事件,都选择微博作为第一发声平台,并且引起了激烈的社会讨论和高度的社会关注。我国长期以来的话语权都由权力集团和传统媒体掌控,大众传媒一直进行单向的传播,通过“议程设置”、“把关”等方式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削弱了普通大众的话语表达。微博对终端设备的极低要求,降低了生产内容的成本,也降低了公众公开发表言论的门槛,极大地增加了社会透明度,也使大众更加容易被发现。而媒介旧有的地位被极大地削减,权力一点一点地向“原本的受众”汇聚,为大众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平等的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的舆论场,可以说,微博天然具备“场”的要素,是舆论形成和发展的优质场域。[1]从多次在微博引爆的突发性事件来看,微博舆论场的构建无疑是最迅速、最开放、最全面的典型代表之一,而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则无疑是该舆论场构建成功的最基本的要素。

(二)舆论场的建构

4月5日当晚,有关“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单条微博被转发60余万次,该话题有5.3亿阅读量,而4月6日一整天都置于微博热门话题搜索的第一位。引爆的舆论场沸腾度甚至超越了三月份的疫苗事件。[2]与论坛博客以及传统的官方媒体相比,微博短小、快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井喷式的传播速度,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而且微博博主与粉丝形成的“社会群落”相对稳固,一条信息可能引发庞大的后续反应。此次“和颐酒店女生遇袭”话题的舆论建构中,微博的转载量和评论量均呈现指数增长,呈现金字塔似的传播结构。[3]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所言,微博以秒计算信息,也以秒计算获得反馈,能迅速形成一个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这让论坛和博客等媒介无法企及。

二、微博舆论场的传播特点

(一)多样传播形式的影响力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很大的优势源于其丰富的传播形式,多样的传播类型为传播事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发展过程展示。微博凭借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样的传播形式在多次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传播形式越丰富,相对而言,引起的关注度也越大。这一特点在此次“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有了更为具体的体现。同样的内容,三条不同形式的微博引起了不同的传播量:4月5日晚上8点10分弯弯的文字加图片,加遇袭事件过程的监控视频的传播量(转发量926656),大于4月5日晚上8点19分的文字加图片的传播量(转发量176201),也大于4月5日凌晨弯弯最开始的一段视频的传播量(转发量为0)。从弯弯初始微博无人理会,再采用多种传播形式完整叙述事件引起众声喧哗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丰富的传播形式更有利于事件的传播和舆论场的形成。

(二)关键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在所著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关键概念,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虽然在微博上人人都有话语权,但无疑,少数关键意见领袖的微博言论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更大程度上影响网友的观点,进而形成舆论焦点。[4]“和颐酒店”事件中,虽然大群体的传播最为重要,但少数意见领袖的微博言论影响力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微博舆论场的“湿”性

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里提出人人的概念,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弯弯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将消息散播出去,此举帮助她吸引了一个庞大的关注弯弯不幸遭遇的人群,这些“原本的受众”不仅仅只是读读标题,而是愿意做更多的事情,在新闻的进展中作出反应,如转发,引起更多社会关注,利用公众舆论倒逼相关方作出回应和参与。互联网使这种“湿”性新式群体成为可能,参与了传播“和颐酒店”事件的大众并不是一个监督机构,却在此次事件中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群体,并且逼迫“如家”酒店出面道歉,督促了警方的处理效率,促使问题快速地解决。

作者:吴毓颖 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杨.微博中舆论场及其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作为[J].东南传播,2011(6):27-29.

[2]王艺.对微博舆论场的传播学解构——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例[J].新闻界,2012(1):6-9.

[3]涂光晋.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场分析——以北京“7.21”暴雨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2(6):8-11.

[4]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M].胡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