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新闻宣传关注倾向性问题

时间:2022-07-17 09:10:03

导语:广电新闻宣传关注倾向性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广电新闻宣传关注倾向性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地市的广播电视台在受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宣传工作就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性问题

一、重创收、轻创优,宣传质量下降

当前,有的广播电视部门,由于认识不清和经济拮据等原因,出现了借产业属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重创收、轻创优”的倾向。表现为“一手硬、一手软”,频于创收而疏于创优,这显然是摆错了创优与创收的位置,把创收当成了硬指标,创优当成了软指标。这些地方创优意识淡化,宣传质量下降。为了达到创收目的,不惜迎合低级趣味,影响了广播电视形象。广播电视的宣传属性才是首要的,当宣传属性和产业属性出现矛盾时,必须服从宣传属性,让位于宣传属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宣传中的创优带动创收,以创收保证创优,抓拔尖报道,创名牌节目,多出精品,首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吸引听众与观众。同时,通过优质服务创造一个众望所归。同时,通过优质服务创造一个众望所归的环境来带动创收。

二、卖时段、卖栏目,搞有偿新闻

一些部门随意夸大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在创收中产生了“怪胎”———有偿新闻或变相有偿新闻。为了创收,一些格调不高,内容不健康,质量低劣的节目屡见不鲜,一些地方出卖时间段、出卖栏目,你给我拿钱,我给你时间,使广播电视节目的铜臭味很浓,让群众生厌。有人称“这就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其实,世界上几乎所有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都反对有偿新闻,即使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明文规定,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员不得介入商业活动。实践也证明“有偿新闻”使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滑坡,单位声誉受损害,个人形象受玷污,直接影响了“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结果只能是从失掉创优开始,最后还失掉了创收。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为例,制片人孙玉胜在创建、完善《焦点时刻》记者队伍时,反复强调、认真执行的一点是:记者没有什么“创收”任务,下去采访不打招呼,不吃请,记者是电视台的雇员,要为电视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拿了人的钱,就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节目的含金量低了,节目也就没人看了。而《焦点时刻》正是靠节目质量赢得了群众的喜欢,以鲜活的内容脱颖而出,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随之创收也相当可观。由此可见,深化广播电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和谐,广播电视的社会效益好,收听、收视率高,经济效益才能好,才能实现广播电视的最佳综合效益。

三、人人搞创优,人人搞创收,往往是顾此失彼

“一手抓创优,一手抓创收”是指广播电视整体工作部署来说的,作为广播电视事业中某一个部门,每个人怎么创优、创收,要具体安排好。为了增加创收,一些部门搞“人人”肩上有担子“,把创收任务落实到人,在那里新闻采访已不是记者的主要任务,为了开满工资,增加收入,多拿提成,编采人员不得不用主要精力去拉广告,搞创收。这样的结果,除了节目质量下降以外,还影响了广播电视队伍的形象和声誉。试想,一名新闻记者,左肩上担着“出精品,写好稿”的担子,右肩上还要挑着“抓创收,多挣钱”的篓子,结果只能是顾此失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兵分两路,分流创业,集中一部分人搞创优,集中一部分人搞创收,在客观、公正、平等的原则下,发挥优势,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反之,“人人搞创收”容易形成互相争嘴,互相压价,反而不利于创收。“人人搞创优”又容易造成抢题材、抢设备现象,更不利于创优。只有以优促收,以收保优齐头并进,才会给广播电视事业带来繁荣、兴旺和发展。

总之,我们广播电视事业正在走向产业化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注意一种倾向掩盖了一种倾向的问题。要把新闻与经营分开,按经济规律办事,同步动作,互相促进。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我们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给我们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创优与创收的关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进步与繁荣,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宣传属性及产业属性,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办出更多、更好、更精的节目,为推动经济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