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策略

时间:2022-06-28 03:54:34

导语: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策略

电视新闻评论,大众的理解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并进一步进行分析与点评的电视节目类型。应该说,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是这几年才逐渐发展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重视。相比其他媒体,电视新闻评论有其独特的制作要求和制作手法,但是比起一般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评论要做得好看,说得入木三分,发人深思,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管如何,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评论性,将是未来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电视新闻评论时代的到来

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开始,直播已经成为电视报道重大事件的最基本手段,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电视新闻直播化的趋势下,目前的中国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充满了冲突,这其中也包括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电视的直播让受众接受到了最快速的信息。此外,网络新闻、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使受众有了更多选择接受信息的途径。在这样的媒介竞争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媒体如果还是仅仅满足做跟随式的纪实性报道,在时效上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优势,也容易导致新闻“脸谱化”。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力求能揭示事件中隐藏着的普遍性、规律性的本质,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警觉和重视,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才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更重要的目的,也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可以发掘的优势。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好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其共性的地方。但凡获得好评论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从选题的选择上,都是大众所关心的焦点话题。其次,论据充分、详细,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第三,论证是有科学依据,是严密的。以上三个,仅仅是电视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个性,应该更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焦点访谈”的出现,可以说推动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兴起,在“焦点访谈”出现之后,全国各个地方台都出现了类似的节目形式,也使新闻评论可以从一般的新闻采访中,独立出来。但是纵观“焦点访谈”这几年的节目发展,即使在“焦点访谈”发展的辉煌时期,节目的重心也大多放在舆论监督的节目形态中,更注重的是“用事实说话”,评论的色彩只体现在节目结尾处的主持人少许点评,评论的部分相对薄弱,形式也相对单调,我个人觉得,“焦点访谈”更像是新闻专题。近年来,《新闻联播》增加了“本台评论”。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和比较流行的电视读报节目,纷纷通过相关新闻的串联编排,加强新闻的背景链接等方式来强化媒体的观点,并逐渐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后,选择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闻事件、大众关心的话题进行简单的述评,在传递动态信息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观点。这似乎也是一个信号,新时代的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加强时效性,突出个性,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三、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

报纸的新闻评论,以文字的逻辑思维严密,论证的科学性见长。电视新闻评论,它的优势就在于声像具备,这种视觉上的感官,就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有自己应该突出的优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素材可以运用:记者的现场、新闻事件的画面、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越来越多的形式可以加强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并直接参与到新闻现场的直播中,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这一两年,“新闻1+1”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更符合时代特征和百姓需要的新闻评论,也让电视新闻评论探索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新闻1+1”在发挥深度评论这一优势的同时,用观察员独特的视域,对新闻进行关联度、纵深度开发,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决策、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督促相关部门提高公共治理的科学性。从“新闻1+1”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在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中,好的新闻评论是可以拉开节目档次的。好的电视新闻评论,应有平民化的视角,深度的观点。我们以“新闻1+1”7月25日播出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为例。《“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的新闻由头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王勇平面对新闻媒体的发言。这是一个被无数媒体全程报道的新闻发言,王勇平的言论也被媒体、网友反复讨论。电视评论,又该如何再做自己的个性评论?《“中国高铁:重建信任!”》新闻的开头,就是王勇平的同期声,王勇平说,“我必须是坦诚地回答你们每一个问题,请你们相信我,你们相信吗?给予我信心。”这样一段为大家所熟悉的新闻同期声,就是整个新闻节目的评论由头,应该说,节目提取了整个言论中,最核心的字眼。一下就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白岩松注意到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多次反问“你们相信吗?”,对此,白岩松评论说,“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但是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简单地信了,对铁路纠错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主持人评论观点的提出带着情绪却又充满思考,一下就抓住诉求的重点,顺理成章引发后面的评论。随后节目通过新闻连线,报道了事件的最新进展。这种实时连线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弥补新闻评论时效性较差的弱点。另一方面,使得事件的最新进展与新闻评论同处一个时间状态,可以加深受众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深层次理解正在评论的新闻事件。整个节目之后,是主持人结合新闻事件,对王勇平的新闻发言进行逐句逐句的技术性分析,提出质疑,提出思考。这样的节目评论是非常具体的。你说一句,我质疑一句,提出疑问一句,这样的评论,没有跟风评论如何有力,而是提出质疑,提出思考,既符合当时受众的一个情绪,容易产生“确实如此,应该如此”的共鸣,也能更好地体现电视媒体人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媒体人应该引领受众进行更多正确的思考,从而确立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威信力。好的新闻评论,终究还在于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如何表现,才能让大众认可。毕竟,现在,受众在网络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观点,如何才能立住脚,达到传播的效果,仍需不断探索努力。

四、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

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除了节目内容的有效串编,更重要的,必须在“人”上多做文章。《新闻1+1》中,白岩松,作为主持人,也作为评论员,“白氏风格”独到、深入、异质的阐释赢得了各界的赞许,他的观点也成为《新闻1+1》的一个标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台,都能有白岩松,只能在节目的评论中,加强分析的“技术含量”,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一般说来,电视新闻评论是由具体的人,一般是评论员、专家、记者,还有少量市民群众共同来完成。当然,在这几者中,评论员、专家所占比例应该更多些,因为记者只是事件的报道者,评论员、专家才能帮助受众解读新闻事件背后更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思想的个性也才是真正体现出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这么多年来,受众接触比较多的,无论是香港凤凰台还是中央台的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节目,评论员以及嘉宾的号召力都不可小觑。如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阮次山,一个人可以担当起整个节目。因此,评论员、专家,需要长期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语速、表现方式等,让他们更加适应电视媒体声画具备的这种传播模式。除此之外,更多的应该是电视新闻评论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并不参与前期的采访,由于前期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对节目核心表达的整体把握能力就差,无法针对嘉宾的言论,做出进一步的引导挖掘,大多流于表面,评论也就看起来平淡无奇,不痛不痒,没什么吸引力。要做好电视新闻评论,一方面新闻评论节目要加强前期的节目策划。对于一个被大多数媒体报道过的事件,我们“评”什么,从哪个角度来“评”,这些都需要背后的记者团队是一个对社会有思考,有正确价值观,能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团队。只有团队的集体策划,才能形成更开放的言论思维,看得更远。“评”什么,怎么“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是非判断,更多的是综合审视,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提出具体的深度解析、判断。另一方面,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思考,这需要记者和新闻评论员,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有思考才能占领话语权的制高点。

在信息的时代,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背后的价值分析。在海量的信息中,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形成一档好的新闻评论节目很见功力。在新闻评论的发展道路上,需要我们媒体人,带着我们的新闻理想,带着使命感、责任感进行更多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