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会回避攻略
时间:2022-06-14 11:06:00
导语:新闻会回避攻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闻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是一个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有关组织信息,解释组织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特殊公众人物,常利用这种形式主动与新闻界进行沟通。新闻发言人(者)面对有备而来的各路媒体咄咄发问时,难免遭遇两难,既要保证内容的真实可信,又不想损伤自身的利益。那么,在新闻的时候,如何做到说真话与坚持立场两不误,本文以经典的问答案例,就新闻会的回避技巧略作探讨,愿与大家共享。
一、会口径的分类
新闻会对媒体的影响直接且重大,为把握好这种影响力,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发言人首先要对即将的信息进行分类,确定内容的分寸和口径大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类:全告知性信息。这类信息符合国家政策、法律,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相违背,与发言人代表的集团(个人)利益不相冲突,其无害于社会的稳定团结。回答这类问题,新闻发言人无须回避。第二类:半告知性信息。现实情况的复杂,使这类信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全部公开透明,将会给某些主体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信息本身还处于不断地变动当中,新闻者对信息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对一些细节和内幕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果贸然将手头不全面的信息出去,可能使者陷于被动,甚或误导舆论,影响事件正常进程,干扰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转。对于这类信息,新闻者要掂量好分寸,什么能,什么不能,怎么,应小心把握好尺度。第三类:略告知性信息。这类情况往往属于赶鸭子上架,勉强应付媒体。比如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一些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事件本身影响巨大,为把握舆论主导地位,抢占先机显得非常重要。但由于或尚未了解事件全局,或未掌握确凿的材料和证据,或公开事件与者代表的集团利益相冲突,或事件与法律及社会道德存在抵触,与公共利益和现行方针相左,而民众又迫切想要了解真相时,可以选择简略告知的方式,对媒体的提问只做简单回答。第四类:隐匿性信息。这类信息,往往因违背宪法法律或者涉及到党政军的机密或关系社会稳定或易引发不必要冲突等原因,不宜公开报道。新闻发言人只能采取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加以隐藏,不过,回避及隐藏必须顺理成章,不宜使用诸如“无可奉告”等僵化、不通情理的回绝方式。发言人面临后三类情况时,如何顺应情理回避记者提问呢?下面,让我们来剖析一些经典个案,分享五种实用的技巧。
二、回避记者提问技巧初探
(一)幽默式回避
在新闻时,面对一些无法正面回应的提问,幽默诙谐有时可以帮上大忙。如,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一2型高空侦察机,一外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副总理:“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一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同志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向上捅的动作,俏皮地笑笑:“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记者听后哄堂大笑,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个问题涉及国家军事机密,显然不能老实作答。回避巧妙,不但不会引起反感,还能赢得记者的理解和欣赏。副总理幽他一默,用一个全场人员会心的玩笑躲开了这一敏感问题,既不失国家领导人的风度,又活跃了会现场的气氛。这种应答方式青睐那些富有急智,擅长幽默的人士,平日拘谨严肃的人不要勉力为之,以免使用不当,贻笑大方。另外,新闻会毕竟属于严肃的正式场合,此方式可偶尔用在重要关头,不可频频使用,否则既显得缺乏信息的诚意,又有流于油滑的嫌疑。
(二)转义式回避
邓小平同志91岁寿辰时,适逢外交部例行的新闻会。有记者问新闻发言人陈建:“今天是邓小平9l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陈建不慌不忙回答道:“变化当然是有的,他又长了一岁。”记者提问中说到的“变化”,本意是针对外交部就小平健康的已有说辞,如何回答关系到国内外维稳大局,发言人故意偷换概念,利用寿辰时机,将记者的提问目的转义为一般意义上的“长一岁”这种变化。这种答问技巧需要新闻发言人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才能在急难时另辟蹊径,找到答问的突破口。再如,一次对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挑衅地问:“中国人口那么多,不知道总理先生能否告知我们,中国修了多少座厕所?”不慌不忙地回答:“两座,一座男厕所,一座女厕所。”中国厕所有“多少”座,这个问题有着明显的刁难意图,身为一国总理若当众被问倒也难免有失身份,进而有损国家形象。同志巧妙地避开了令人犯难的“量”的统计而转向简单的“类”的罗列,化险为夷,令人在松一口气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总理的灵活与智慧。
(三)攻击式回避
当提问者居心不明,发言人不便据实答复时,不妨先金蝉脱壳,再反守为攻,反客为主,找出可以借题发挥的背景,义正词严,维护自己的立场形象。例如,记者曾问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据报道,俄于17日发射两枚核导弹,俄海军表示此举针对美国的,你对此有何评论?”孙玉玺回答:“关于俄导弹试验的具体情况,我并不清楚。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企图修改反导条约,发展NMD其直接后果将是破坏战备稳定,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最终结果是损人不利己。”提问涉及到美苏二国最新军事情报,身为第三国的发言人,倒向任何一方立场,发表未经深思熟虑的评论,都可能引发国际关系紧张。孙玉玺虚晃一枪,以不清楚“具体情况”,避开险境,避免对俄罗斯发射核导弹事件直接发表评论,再合理发挥,找到与我方有重大关切的正义立场,去攻击他方不义之处,旗帜鲜明声明我国政府对美国企图修改反导条约的强烈反对态度。这样做,既绕开了不适合回答的问题,又保持住发言人气势优势,可谓步步为营。
(四)回绝式回避
有一些记者喜欢提一种假设性问题,也就是事情本来不存在或者不确定是否存在的情况,当遇到这种提问时,新闻发言人一旦大意,顺着记者的思路作答很可能身陷泥潭。对此,发言人完全可以拒绝回答。不过如何加以拒绝,答话本身仍可显示出发言人言辞的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例如,记者曾问美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你刚才提到美国政府不支持,但如果有一天台湾海峡两岸人民都同意,美国政策会发生什么变化?会继续坚持不支持的政策吗?”阿米蒂奇回答道:“用词是很重要的。在我们说不支持时,这是一回事。这与说我们反对台独是不同的。如果海峡两岸人民达成解决的办法,很明显美国是不会反对的。因此,我们使用‘我们不支持台独’这一词。这是应由两岸人民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假设式提问,阿米蒂奇完全可以回答“记者先生,对于您这种‘如果有一天如何如何’的假设,我不便随同妄加猜测。”当然,阿米蒂奇没有给出这样简单的答复,而是非常敏锐的抓住“不支持”和“坚持不支持”的用词差异,用“反对”一词来替换“坚持不支持”,把记者原本绕口令式的问题转化回到惯常的政策用语范围。然后,再得心应手地套用外交辞令,重申美国政策只是不支持台独而不是反对台独的立场,强调台湾是否独立最终应是两岸人民自己的事情。遭遇假设性的提问,是展现新闻发言人的机敏头脑、纯熟政策素养有利时机。不过,最稳妥也最基本的回答仍然是“对不起,我们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以免发挥不当反而陷入困境。若嫌这种回答过于僵硬,也可化被动为主动,选用以下的回答方式:“我不知道您所说的这种假设是否会出现,我所知道的是……”;“我不会对此妄加猜测,您应关注的是……”;“请允许我来解释一下……”;“您的假设非常富有想象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等等,将话题引导到发言人所想阐述的内容和立场上来。
(五)推脱式回避
推脱式回避是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问题出于种种考虑无法正面作答或者本身并不了解记者询问的事态具体情况,从而采取的一个不得已的策略。运用这种回避技巧时,发言人或者示以谦逊诚恳的态度,承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表明日后将对不足加以改进;或者含糊其辞,笼统的就事情大体给出一个说法;或者以情况仍在调查为由推脱;甚而所答非所问。比如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在就任后的第一次新闻会上,先后有数名记者就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发问,麦克莱伦总是搪塞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有人数了数,他竟然把这句话说了9次。当然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回答:“事情现在还在调查当中,具体情况我们会在调查完成之后公布”;“这类情况各国(地方、企业、团体、人)都有,我们这里也可能存在,但是我还没有得到证实”;“我们的工作难免会有缺陷,谢谢记者的提醒,日后我们将全力改进。”“据我所知,情况与您所描述的不太相符。”这种不具体应对的策略,我们称之为推脱式回避。由于这种方式含糊其辞,没有下文,有侵害公众知情权的重大嫌疑,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发言人尽量不要使用这种有害自身公信力的做法。一旦使用,主持会的人员要及时补场配合,迅速引导下一个提问,尽快转移现场的注意力,不要让发言人过久停留在这种尴尬的气氛中。
三、结语
新闻会虽号称“说真话的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发言人不愿或不便直面作答的情况仍然俯拾皆是。尤其是触及到意识形态和集团利益的敏感问题,发言人更应谨小慎微考虑如何回避作答的技巧,无论如何,我们最根本的原则仍然是“不想说的话可以不说,但如果说出来的就一定是真话”。
- 上一篇:市政办保健待遇人员体检通知
- 下一篇:农业局作风纪律整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