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增强语言表达几个意识

时间:2022-06-14 11:01:00

导语:新闻编辑增强语言表达几个意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闻编辑增强语言表达几个意识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把社会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恰如社会表演,剧中人只有巧妙利用互动,成功扮演角色,才能顺利塑造印象进而履行自身职责,对语言作为符号的独特研究成为戈氏“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作为“灵魂”和“旗帜”,新闻编辑对一家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我们探讨编辑如何更好地适应“角色”需要,发挥“场景”功用时,对其语言表达得体性的研究和提倡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编辑在语言表达时,在相关事宜的特定状态下,运用灵活的口语、书面语实现传达信息、输出语义的目的。编辑语言在表达过程中要求得体,语言表达的得体是编辑要求的最高原则,学者王希杰教授把其定义为“一种社会群体在其文化心理的价值评价”,①“是语言表述内容对外界的适应度”,②适应程度越高,其越得体;反之,适应度越低,表达就越不得体。因此,语言表达得体性是编辑语言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因素。

一、新闻编辑要有使用模糊语言的意识

模糊语言,意在指其外延无明确范围,内涵无正确指向,在表述上范围较广的一种语言。但它也不是难以理解、表述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同样也非那种曲高喝寡、深奥费解、多义多解的艺术语言,而是通过模糊的表述,达到深刻的语义表达,使语义表述更具深度、更具抽象、更令人回味无穷。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常见的一种语言表述现象。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客体上说,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模糊性。一方面是由于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或者相对模糊的事物,还没有确切的语言能够表达之。例如:在时间观念上,清晨、傍晚,其时段不尽分明;在范围上,远与近、整体与部分都是相对的,宽窄度也不易区分;其它如表程度、频率、度量,等等,其内涵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其外延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了这些被表述的事物无法清晰可见。而另一方面,事物是在连续的变化和运动中,这就导致了事物无法确定性。使用模糊语言,不仅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也是编辑在一些情况下必须使用的重要技巧。编辑和作者沟通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对于文稿质量改进和作者个人心理具有显著的影响。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避免由于编辑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而引起的误改、误导以及因此而引起的诸多尴尬,进而顺利达到编辑同作者交流的预期目的。编辑稿件处理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首先表现在编辑工作“无限性”和自身能力“局限性”的矛盾。一个编辑每天面对不同的稿件,稿件内容也许会远远超出编辑的知识领域,编辑在处理这样的文章时难免力不从心。但是,编辑借助凭借专家审稿意见和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往往会意识到文章存在的一些问题,既然怀疑有问题,又不是那么肯定,就可以采用模糊的语言提出疑问,以引起作者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另外,新闻编辑是一个层层把关的动态过程,刊出的内容常常需要统筹协调,编辑有时很难对作者的询问做出明确的答复。主观原因则表现在,稿件处理中故意地使用一些模糊语言,以期达到某些特定的表达效果。有时不明确告诉作者稿件已经录用,以保证作者积极配合编辑工作,进一步提高文章质量。有时故意不指明某些问题存在的确切位置,以提高作者对文章返修的关注度。有时模糊时间界限,加强审稿人和作者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文章报道的时效性。有时则通过模糊语言含蓄表达、委婉退稿,以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媒体的良性循环。

二、新闻编辑要有“把关人意识”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一词。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麦克内利、巴斯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编辑首先是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有其自身的角色特点和特征。比如其在语言表达上,当编辑处理编辑的相关事务时,就不同于其以往的社会角色,而要及时投入编辑角色中,定位在编辑角色上。编辑角色指“在社会结构中,在网络传媒中处于‘把关人’角色的位置,行使‘把关人’的职责和任务,并承担一定的权利义务”④。其编辑角色定位后,就要用编辑的眼光看待编辑所涉及的事务,语言表达、文笔书写、思路判断、逻辑构划都要身处编辑角色之中,与编辑角色相适应。编辑在审稿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把关”位置突显了其角色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慎之又慎,不可随意与作者说话,在意见分歧时说话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把原则的坚持性与技巧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字、词、句上都要准确传达作为一个编辑所应传达的信息。比如,一位编辑在处理一篇被淘汰的文章时,这样告诉作者:“经编辑部认真审核,您的文章在语言表达、层次分布、结构划分都非常好,只是您的思路和本刊宗旨不太一致,本编辑部经研究暂不采用您的文章,感谢您对本刊的支持与信任。”这样的语言即表达了编辑部对作者的传达意思,又方法得当,不伤害作者,让作者感觉到是编辑部的意思,而非编辑者本人的意图。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您的文章写的不错,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的,但某编辑觉得不宜采用,您的文章中有某些不合适的语言表述,所以不能采用您的文章”。虽然这是一件事实,但却伤害了作者,作者会认为是某个编辑的个人行为,而不会反思自己的文章,这样就造成了作者与编辑的矛盾,因而会影响到作者下次投稿的积极性,伤害作者的感情。这种处理方式就有欠妥当,不是一个好的编辑所应具备的素质。

三、新闻编辑要有“受众意识”

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编辑的受众意识,指的在我们的编辑工作中要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得更好的问题。语言交流的目的是使交流双方达到思想表达的畅通性,其本质是为交际服务的。因此,所谓说话得体也就是使交际对象听起来舒服,理解得透彻,满意度高。⑤因此,作为编辑,除了给自己准确定位外,还要给表达对象以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使表达的语言适合表达对象,从而让表达对象感到舒适、满意度高,沟通效果好,最终实现语言表达的目的。编辑在与作者交流时,要注意尊重作者。要考虑到行文的适用性,要考虑作者的接受度。针对作者的身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对待女性作者可称其为老师、同志等,不宜称其“大姐、大嫂”之类的。编辑与作者交流时,不是代表编辑者个人,而代表编辑部的意见,因此保持一定距离,保持合适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即避免了因不适合受众群体而引发的误会,又不会导致因拉近关系而造成对作者的不尊重;当然有时过于拉近关系还会造成作者为了发表文章进行贿赂编辑的可能。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在遇到作者抄袭别人的文章时,作为编辑更应注意说话的分寸与技巧,作者对于此事应是十分敏感的。如果直接说:“你的文章是剽窃别人的吧,这是学术界不道德的行为”。这样必然伤害作者的感情,甚至会发生当场的争执与口角。如果用另外一种方式:“你的文章是否参考了别人的内容,如果有把参考文献列上,这样即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您自己文章的负责”。显然这种表述方式更能让作者接受,作者也明白了编辑的意图。作者能够感觉到编辑知道自己抄袭别人的文章但并没说透,抄袭是很不好的行为,作者以后在写文章时一定会注意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在遇到学术水平高的作者,如论著的作者,编辑的语言表达更应注意。因为学术论著者多数是在相关领域研究较深的人,他们非常精通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对语言表达、结构划分、文笔措辞等都要求甚高。因此,编辑在与著作者交流时,要尽量采用专业用语,采用与著作者研究相关的语言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即提高了编辑者自身的编辑品味,也是对著作者的尊重,会让著作者感到编辑对这一领域虽说不上精通但也是懂的。如果对这一领域根本不懂的编辑他又如何去给自己处理文章呢,对自己论著和处理又如何放心。这些都可能是著作者对编辑可能造成的印象。

四、新闻编辑要有“议程设置”意识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我们在此借用“议程设置”概念,意在强调新闻编辑对话题控制的重要。话题是语言交流的中心,语言交际由一定的话题产生,并由一定的话题展开,话题可以由编辑来定,也可以根据作者来定,比如就作者文章的选题是否准确、新颖可以展开话题。如标题的准确性可以正确的表达文章的内容,标题的新颖性可以吸引读者,话题展开之后,双方可以以此为中心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达到观点的一致性,作者如果标题表述不准确会根据双方交谈进行修改。又如文章结构展开讨论,文章结构是文章的大纲,纲举目张,结构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结构就很难表达出作者的行文内容。双方可根据结构话题展开讨论,直到把文章结构展示清晰,作者可根据谈话内容进行修改。因此,双方话题非常重要,只有编辑和作者都明白了双方要表达的话题,且都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才能使讨论更加精彩、深入、具体。故而,“语言的得体性就是选择一个恰当的话题,同时要根据这个话题来选择语言材料和组织话语。话题选择不当,或者话语偏离了话题,就是不得体的。”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⑦这就是说,编辑的语言表达只有与题旨、话题协调一致,才是成功的修辞,才是得体的修辞。否则,就是不成功的修辞,就是不得体的修辞。综上我们仅仅从模糊语言的使用、把关人角色、受众意识、议题设置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编辑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问题。从本质上来说,编辑语言的表达得体性远不止这些,其他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