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实践

时间:2022-06-14 08:35:00

导语: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实践

经济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先天具有更容易抓住观众眼球、更容易获得收视率的特点,应该成为媒体参与竞争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主流媒体中的党报党刊、各地电视台的经济新闻报道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笔者拟从新闻规律与经济新闻报道的规律相结合的角度,对经济新闻相关问题进行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方家,并希望引起媒体管理者的关注。

一、拓宽视野,用新闻的眼光采写和编发新闻,加大主流媒体经济报道的分量和比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无疑问,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也必须把新闻宣传的中心和重点转移到经济报道上来,利用各自的优势,及时、广泛、全方位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说主要媒体的经济宣传报道不够,除了编排不够突出外,主要是分量不足,比例太小,报道面不宽。报道的重点仍然是停留在党政领导视察企业,使之变相地成为“企业形象展示”。这种浮光掠影式的报道应该改变。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紧密相连。生产、流通、金融、科教以及消费等每个领域无不包含着经济二字,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都要集中到这个大舞台上来。因此,经济新闻报道首先要依照经济规律去拓宽视野,用发展的眼光和市场经济的理念去拓宽经济新闻报道的领域和渠道,把经济报道的对象和范畴扩大到生产、流通、金融、科技、教育、卫生和社区服务行业等各个领域,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力度,提高经济新闻的含金量与信息量,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捕捉新闻事实,采写受众喜听爱看的好新闻。其次是要增加经济报道的比重。报纸、广播、电视分别要有固定的版面、栏目或时段,用于刊发经济类新闻,利用多种报道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对经济报道的需求。以江苏为例,江苏卫视的高收视率主要是依靠《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打的是情感牌。作为GDP全国第二、工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的省份,在当地的主流电视媒体中经济报道比重还远远不够。笔者以为,省级卫视完全可以从经济报道的角度开辟新的竞争阵地,同时也丰富了荧屏。

二、经济新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报道

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也存在弱项,对经济的研究不够,深入市场不够,即使下去采访也没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根据领导的意图或某一方面的工作需要了解一些情况,这样组织、采写出来的经济报道往往就形成了一种时间、数字加效果的报道,纯属一种公式化模式,一种例行公事的应付性行为,既没有以大量的生动事实去分析、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也没有潜心地去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当然也就达不到舆论的引导效果。我们分析当前经济新闻报道的不足及弊端的成因,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进一步明确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经济新闻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新闻规律,两者之间的综合,主要在于报道组织者的思维综合。金融危机肆虐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与江苏卫视的《江苏新时空》联合推出过一个系列报道《东部机遇》,分别从“品牌立足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抓住刚性需求传统产业夹缝生存”、“研发专利产品避开大路货竞争”等角度报道了东部江苏、浙江的一些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成长的故事,在全球经济一片肃杀中给人启迪和希望。这组报道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报道,即从市场经济初期卖方条件下向如今买方条件转变时,竞争取胜的手段也上升到品牌、国际化、科技创新等更高层次,并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点评,所以就具有说服力、可信度。不熟悉经济的记者在进行动态事件报道时很容易就事论事,而熟悉宏观经济,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记者就会从一个动态事件上看到整体,预见趋势。当成熟的记者不止一次参加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报道活动时,第一反应就会找到全国或全省或某地区的这些数据,找出里面的规律,也许从一篇《从“引资”到“引智”,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加速落户》的经济新闻就会立即出手,而不是单独报道一厂一事;如果是没有长期浸泡在经济一线的记者,突然要写一篇宏观经济分析的文章,往往显得生硬,只有躯干而无血肉,不像熟悉情况的记者那样驾轻就熟,由具体到整体,由点及面一气呵成。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必须沉下心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成长。

三、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意识,熟悉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一手材料

市场经济时代,必须从过去那种一厂一店的老框框、老套套中跳出来,要力图改变过去那种一味在生产、销售、技改、管理等方面打转转的老模式,以更宽广的视角去观察、发现和挖掘经济新闻,去分析研究市场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着力报道一些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经验和做法。这就不仅需要懂经济,还要懂新闻,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和一些地方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对经济新闻的报道也从表面上的数字和成就描述向“纵深”的研究问题、挖掘新鲜事例方向发展。上文提到的《东部机遇》系列之所以能成为金融危机时经济报道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还在于它同时按照新闻规律来报道。首先在时间上抢在危机爆发不久,比较新,当时全国外贸特别是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订单骤减,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失业人数陡然上升,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一些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一下跌入了深潭。如何既客观真实地报道这一事实,又能挖掘出危机中的潜在机遇,找出早日走出危机的路径,央视《新闻联播》栏目的一些策划人员同时又兼任各省的新闻联络工作,从日常与地方电视台的联系中,敏锐地发现了同是沿海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江苏,却受外部冲击最小,仅3个月时间就显示出外贸复苏,跃出泥潭危机的趋势。由于双方记者都是长期从事经济报道,都不仅有着良好的新闻敏感,还有着较丰富的经济知识背景、较丰厚的一线经济素材的积累,所以能迅速从新鲜的事例中挖掘到应对金融危机的很好的经济新闻。比如第一集《“无名小卒”翻身记》,一个过去做加工、赚取廉价加工费的江苏东台的一家企业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直接收购“百事通”这一“五金界”知名的国际品牌,虽然金融危机使订单少了1/3,但利润却增加了十几倍;一个唱响国内的品牌开始到国外开专卖店,在国际市场上打品牌。从这些具体鲜活的例子出发描写了以贴牌加工为主的中国出口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无名小卒”的角色,金融危机在给“中国制造”带来深度影响的同时,也给这些“隐姓埋名”的企业创造了“自立江湖”的难得机遇,从而得出了“品牌开路,小卒也能顶大车”的结论。

由于这一经济报道系列结合了大量新近发生的甚至以前从未在媒体上进行过报道的新鲜面孔和鲜活事例,可看性强,可信度强,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每集的题目都十分新颖:《“无名小卒”翻身记》、《龙头引路,东部企业“组团”出征》、《瞄准“刚需”不放松,种好土豆赢市场》,将深奥的经济规律用简单通俗、不乏趣味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四、树立超前意识,增强思辩色彩,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性思考和信息预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建立和发展,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其间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观念的转变、新旧体制的变革、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与竞争的残酷性等。对这一时期中遇到的问题,人们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并要在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解决,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结论。例如,股票上市、土地拍卖、国有企业垄断、下岗失业及典当业的出现等,这些过去新闻媒体没有报道或不敢报道的问题,现在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予以报道后,人们的认识也就随之上升了,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也发挥了。同时,记者编辑在采写编发稿件时,还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有超前意识,要注重研究市场的变化,了解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准确地阐释市场经济理性的内涵,通过新闻报道向受众提供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预见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