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经济报道走转改策略
时间:2022-05-30 03:16:00
导语:电视新闻经济报道走转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近来中央在新闻宣传战线的一项重大举措,广大新闻工作者闻风而动,上高原、下矿井、走边疆、进深山,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新闻,洋溢着泥土的芬芳,裹挟着海岛的风雨,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电视的荧屏里、广播的电波中。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一活动高度重视,一大批在基层长期得不到重视而又关系到群众实际生活的问题,因为记者的报道而得到了妥善解决。广大读者和观众对“走转改”活动真心拥护、击节称赞。我们有理由相信,“走转改”决不是一项短期的活动,而是我们党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指导性方针,对新闻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闻领域的各条战线,都在以“走转改”为指针来指导工作,传播理论的研究人员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从理论上深入研究“走转改”如何在各类媒体的各种栏目、体裁中的应用问题。本文将着重探讨在电视经济中报道如何加强“走转改”。
“走转改”要求新闻媒体以更扎实的作风,更加注重深入基层,用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和精神食粮,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我国正处于人均GDP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上的普遍规律来看,一些国家在这一阶段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在社会转型中经济利益的调整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国家陷入了长期的社会的动荡和发展停滞。当前,我国仍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内,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凸现,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矛盾,这涉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主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为群众所关注,又为政府所重视。这要求新闻媒体能够见微知著,洞若观火,释疑解惑。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又与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从电视媒体职责还是从受众需要角度,都需要按照“走转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新闻报道。其重点是加强经济报道的比重,改进经济报道总体来说枯燥乏味的现状。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62%,虽然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迅速,但是电视从家庭普及率、人均收看时间来看,仍是无可辩驳的第一媒体,是党和政府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主阵地。而当前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时政、财经类栏目比例明显比较偏低,电视剧、综艺娱乐、婚恋交友等节目比例过高,“泛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可以说,加强和改进财经报道,也是关注现实生活,抑制过度娱乐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当前地方电视台的经济类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一些栏目的文风存在偏差,亟待用“走转改”的措施加以改进
从全国各级电视台的频道栏目设置情况来看,除中央电视台设置了专门的财经频道以外,各卫视经济类栏目比较少,一些不上星的系列频道虽有冠以财经之名的,但实际上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仍以播出电视剧和其他娱乐节目为主,仅辅以少量的股市信息、电视购物等节目。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经济新闻和经济专题栏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势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经济类新闻流于一般性工作报道,内容枯燥。在一些省级卫视地方新闻联播中,经济类新闻还是占一定比重的。一些记者也做到了尽量深入基层,采播了不少来自一线的新闻。但由于经济新闻所报道的事物本身,往往就不像社会新闻、文体新闻那样鲜活灵动,记者如果“改文风”的主动意识不强或新闻业务水准不高,则镜头画面和口播稿件就往往容易流于单调枯燥。当前在经济新闻中还仍然普遍地有把“经济报道”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工作报道”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许多经济新闻,或罗列数字,或只满足于对“一厂一店”一般性“经验”报道,观察视角也往往是企业视角而非受众视角。而这些一般性工作报道与群众生活关联性差,受众对此的关注度当然也就很低。这都是亟待需要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加以改进的。
(二)、一些地方台的财经类栏目软广告化,模糊了新闻栏目和广告的界限,需要在“转作风”中予以改正。近年来,一些地方电视台新办了房地产、汽车、理财等专业财经栏目。这种栏目中,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十分模糊。往往存在“谁花钱就播谁、谁花钱说谁好”的倾向,甚至存在“谁不花钱就对谁进行舆论监督”的情况。倾向性观点一经出镜记者和主持人播出,使受众难以分清哪些是电视台的观点,哪些是企业的观点,这与我国广告不得以新闻形式出现的管理规范是相悖的。这类情况也是需要在“转作风”中加以认真整改的。
(三)、一些经济栏目缺乏群众视角,文风亟待改进。在有的访谈和对话栏目中,过于强调被采访对象的权威性和内容的专业性,内容和形式都不易为群众所接受,这一情况在有全国影响的权威财经频道中表现比较突出。在一些栏目中,适当采访一些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请他们以国际前沿视角来诠释当前国内国际的经济热点现象是完全必要的,但应避免以追求采访对象中所谓国际经济权威人士的层次和数量为目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经济类节目中,外国专家用各自母语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但其中一些在国际组织担任要职的权威人士,在谈到中国经济时,并不比身在其中的中国人感受来的真切,观点有时也远离客观实际。这类节目如果占一个频道的比例过大,则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不符合广大受众的收视习惯的,也是明显不符合“走转改”精神的。在一些地方台播出的一些经济讲堂类栏目还有将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学术化的倾向,动辄“囚徒困境”、“边际效应”,言必称彼得•得鲁克、蒙代尔、纳什,这也是需要认真加以改进的。
三、如何更好地在经济报道中体现“走转改”原则
(一)、在“走基层”的过程中,不但做时代的见证者,更要勇于做生活的干预者和创造者,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西方传播学有的流派认为,记者只应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而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要胸怀大局、不忘宗旨,勇于融入生活、干预生活。要注意避免以自然主义的态度猎取生活阴暗面的倾向。一些媒体响应了“走转改”的号召,派出了大量的记者,采取“体验式采访”的手法,反映了边远地区群众的一些生活状态,这与原来大量记者整天泡会议扒材料相比,确实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走转改”活动向纵深发展,这种体验式采访如果仅仅停留于记录,满足于“白描”,而没有更充分的新闻价值做支撑,没有对群众生活的改善形成积极的促进和影响,那还不能算是很好地落实了“走转改”的精髓。在干预经济生活方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做出了很好的表率。2011年,全国通胀压力很大,蔬菜价格一度飙升,一些地方媒体满足于跑跑市场、报报现象。央视财经频道则派出多路记者,从田间地头到物流中转,从批发市场到超市柜台,多视角全程系列报道,不但反映了菜农的艰辛,消费者的意见,更发现了蔬菜流通环节存在高速公路收费过高,批发市场的“进场费”、超市“进店费”占价格比重过大等大量实际问题。该专题新闻一经播出,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各部门高度重视,交通部增设了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加大了对公路乱罚款的整治力度;商务部提出了降低“进场费”、“进店费”,实行“农超对接”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降低了流通成本,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要注重新闻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深入浅出,切实在“改文风”上下功夫。越是要解读枯燥的道理,记者就越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宣传效果。换句话说,能不能把一件深奥枯燥的事说得大家都能听明白、愿意听,恰恰考验记者的功力所在。在此方面名记者们不乏成功之作,《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的一篇《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范例,虽然是平面媒体的例子,但对电视财经新闻也颇有可资借鉴之处:“朋友,如果我向你提一个要求:请帮我煮一个饺子,地道的‘三鲜饺子’,但不要多,只煮一个。您一定会说,别开玩笑了,要吃,咱就好好下一锅,只煮一个,谁那么傻?是的,即使只煮一个饺子,也得买菜、剁馅、擀皮儿、包馅、烧水、下饺子,一道程序不能少,饺子虽然还是那个饺子,‘成本’恐怕就高得令人咋舌了。但是朋友,您可知道,在咱们的一些地区、一些企业,还正干着‘只煮一个饺子’的傻事儿呢!”其实,“规模经济”还是个比较专业的经济学概念,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往往会从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去解读,其效果就容易是自己以为是说明白了,可是读者看不懂或不愿意往下看。而本文选择“煮饺子”这个人人都懂的,很生活化的事例,一下子就道出了“规模经济”的本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运匠心。看来,转文风不但要求记者有“转”的决心,更要求记者对生活的积累和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并在表现形式中多用类比、故事、细节等手法,这样才能在财经报道中做到化艰深为浅近。
(三)、记者在“转作风”中还要淬炼严谨审慎,对新闻事实负责,对观众负责,对报道对象负责的新闻作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事务是十分复杂和难以准确预测的,这要求财经记者要多报道事实,用镜头说话,把事实原滋原味的反映给观众。审慎阐述观点,防止滥用媒体所赋予的影响力,让观众自己做出判断。必须展现媒体观点时,应集思广益,并适当留有余地。当下一些记者为追求收视率,喜欢在镜头前树立自己的个性,颇有“铁口直断”、“一槌定音”之风,但在经济领域,一些当时看起来一定是对的事情,放在更长的历史阶段里,很有可能就是错误的。这要求记者必须养成辩证、公允、全面认识问题的从业作风。在这方面,有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若干年前,一个汽车大省的电视台搞了一个系列经济报道,叫“三口乐的风波”,报道了省内的一个“发明家”,发明了一种叫“三口乐”的轿车,几次到位于该省的一家特大型汽车企业推介自己的发明。可是那个企业决定不予上马,最后,墙里开花墙外香,“发明家”被外省企业家重金礼聘,许以住房,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当时很多省内观众痛恨这个大企业的对市场的麻木不仁,致使“好项目”“肥水流了外人田”,企业也感受到了很大的舆论压力。这一报道获得了当年全国广播电视类好新闻的一等奖。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证明,这篇当时看来与事实并无出入的报道实际上它传递的倾向性和观点是错误的——现在,没看到哪个街道跑着什么“三口乐”,可当年拒绝那个“发明家”的大厂,随之生产的一个家轿品种连续多年蝉联全国轿车单品销量冠军。如果当时哪个厂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上了“三口乐”这个品种,恐怕损失起码要数以亿计了。该案例表明,经济记者要“转作风”,就要既能当杂家,又能当行家,对新闻素材的取舍和驾驭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既要有风风火火的实干精神,又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相信,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新闻队伍中将涌现出一大批具备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作风扎实、职业道德高尚,文风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优秀记者。荧屏中的经济新闻也将出现更多抓住改革开放关键点,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点的优秀新闻作品,以不断推动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
- 上一篇:市动物防疫方案
- 下一篇:局长在经信工作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