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基层意识
时间:2022-04-28 03:53:00
导语:电视新闻报道基层意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民生新闻发展的背景
“民生”二字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可当做百姓生活生产的意思。关于民生新闻的内涵目前业界与学界尚没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源于基层生活观察与体验,二是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闻互动传播活动;另外,民生新闻发展离不开个体话语与媒体结合,民生新闻是民生话语在传播中的体现,即老百姓在新闻传播中拥有了话语权。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新闻具有专业性与一定的门槛性,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负责接受,可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可以通过例如手机等媒体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者,传播者的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重点由“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要接受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了新闻的起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节目打破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迅速得到市民的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在媒体市场化发展大潮中,这种立足民生的新闻,贴近百姓生活,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因而既能保证收视率又能保证媒体口碑的新闻节目迅速得到扩散,全国上下纷纷模仿并主推民生新闻,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推出民生新闻栏目,媒体发展焦点落在民生新闻。
二、从“走转改”看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2011年8月以来,、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要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其实是当前对社会新闻报道存在问题的正面要求。近年来,由于民生新闻受众反馈效果很好,电视民生新闻保证了电视的高收视率,报纸民生新闻也保证了受众的购买频率。笔者从电视民生新闻人手,总结了最近几年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几种问题表现。
(一)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星、腥、性新闻——基层内容缺失新闻传播中过分追求星、腥、性新闻,热衷于追踪明星大腕、炒作花边新闻,娱乐受众眼球,民生新闻节目中大量充斥着交通事故等血腥新闻,媒体传播只关注眼球,对普通群众的生活没有兴趣,缺少基层生活,缺少对基层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关注,至少在比例分配有失衡,关注度不够。
2.报道模式化——基层形式缺失报道模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式,一是内容上的模式化,二是新闻报道方式八股化,没有创新,由于各民生新闻定位基本雷同,所以呈现出来的新闻也大同小异,几乎每天充斥时间段或版面的多数是城市中的负面新闻,报道远离正常生活,民生新闻一大特点就是正面新闻让步于负面新闻;如纵观陕西西安几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第一新闻》、《直播西安》和《西安零距离》,在内容上几乎一样,而在报道方式上也没有太多差异,几档节目看不出栏目特色。
3.表象新闻——基层深度缺失关注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更多是将老百姓身边事进行罗列,缺少对表象性新闻的调查与深入。如在记者走基层新闻实践中,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都市快报》过于基层表象化,只是报道城市中收入不高人群的生活现状,而缺少对基层生活的亲身体验。基层群众生活不是通过旁观就可以得到,不参与其中怎知基层百姓生活辛酸。新闻过于表象描述,缺少报道的深度,进而也就没力度。
(二)民生新闻问题引出的危机
民生新闻的角色应该是“邮递员”,一是将老百姓的问题呈现出来,让全社会来关注基层生活难题进而解决难题,二是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实现良好沟通提供一个平台。可是由于民生新闻在发展中一味注重眼球效应娱乐大众,基层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良好的社会关注与围观,民生新闻的民本思想只停留于形式,加之民生新闻对负面新闻的加重比例报道,民生新闻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潜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1.新闻负面化使受众对社会认知呈现负面化负面新闻过多报道,脱离了社会现实,往往会使受众在社会认知方面产生一定的偏差,会激发受众对社会生活的恐惧与不安,社会和谐因素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缺失,加之民生新闻中过多报道家长里短,真正的基层民生问题得不到媒体传播,下情得不到上传,基层民众与上层管理者的沟通平台缺失,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进而使得部分群众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极端化发展。
2.基层角色沟通缺失使社会矛盾冲突化发展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基层角色得不到媒体传播,各基层角色沟通存在缺失,表现为各社会角色不理解,每个角色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别人,因为他不了解别人,所以谈不上理解别人,这种沟通缺失,将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在非正式沟通渠道下扩散传播。将会使新闻传播无基础、政党宣传无基础,社会矛盾常态化、升级化发展。
三、民生新闻中基层意识缺失分析
民生新闻从某种意思上讲,是将民生意识带进了新闻传播领域,更多基层百姓的生存与生活进入了媒体传播的视野,可随着各档民生新闻节目的出现,在市场化发展模式下,民生新闻的发展呈现出“有收视(基层表象)无基层(基层本质)”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片面追求市场收视率媒体市场化发展,每档节目都在追求收视率,在“活着才有话语权”的媒体发展体制下,民生新闻类节目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一切为了提升收视率,新闻内容出现现象化罗列,所以每天出现的多数是交通车祸,多数是火灾,多数是家长里短,一味追求眼球效应来保证收视。
2.市场化的成本效应新闻强调时效性,所以民生新闻市场出现了“抢”新闻,抢新闻的时效性,只要让受众第一次听闻,新闻才有吸引人的力量,因为抢新闻,所以大量民生新闻出现“少调查或不调查”的局面。另外,星、腥、性新闻最能吸引眼球,一条明星新闻或凶杀新闻不允许太多的成本包装,新闻本身就是热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最多的眼球,成本效应较好。基层新闻往往比较冷,需要记者去调查,这样的新闻成本大,时效性也不能保证,新闻眼球不是很高,成本效应不高。
3.民生新闻传播者培养体系缺少民生新闻关注街头巷议,媒体经营者只关注新闻量的保证,而忽视对新闻质的提升,记者编辑每天忙于跑新闻赶稿子,而忽视对自身分析能力的培养。另外,媒体管理者只关注每天有新闻播,在跑民生新闻的记者中很少有时间去培训业务与理论认知能力,导致民生新闻的记者流动性较强,而新进记者往往又缺少应有系统性新闻素养训练,在这种认识体系下产生的民生新闻必然缺失对新闻深度的把握。
四、民生新闻的基层化发展
基层应该反映社会内在的本质问题。较好的收视率反映电视新闻有很多受众看,这只能是一种基层表象,有区别于基层本质。笔者认为,真正的民生新闻不仅好看,更应该有用,也就是能让受众行动的新闻,能让人捐款,能让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遵守交通规则,能让欲违法者守法。民生新闻的从业者不仅仅是单纯地传递信息、呈现事件,而应该在报道的过程中让受众关注事件,提高受众的行动能力,促进社会角色间的互动,从而通过新闻传播解决民生问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民众的基础性支持,所以民生新闻的发展应该更多关注基层民生,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基层化发展可以从基层新闻报道层面与民生新闻的基础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一)基层新闻报道层面
1.基层新闻常态化报道常态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日常报道的量比例体现常态化,正面新闻与负面新闻的比例。城市民生问题与农村民生问题的呈现比例。在民生新闻发展之始,基本上所有的民生新闻节目都定位于都市市民生活,对于农村新闻的挖掘基本没有,以致长时间以来,民生新闻中农民形象缺失,农民在新闻中的话语缺失。所以基层常态化,应该让各种基层角色实现真实比例化,各类题材新闻实现真实化,只有这样,新闻才能贴近真实,贴近生活。二是报道形式基层百姓化。民生新闻在报道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以普通基层大众能接受或喜爱接受的方式展开新闻互动,如播新闻、说新闻、聊新闻、论新闻甚至可以让新闻以活动实现。传播方式不拘一格,更多元化,如都市拍客,让受众参与进来,让传播成为一种互动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另外,名主播也可以进基层借助名人让新闻传播具有扩张力,进而让新闻有影响力。
2.基层新闻可看性与有用性并重在市场竞争下,强化民生新闻的基层意识应该正确处理好新闻好看与新闻有用两者的关系。市场化发展,媒体发展就应该遵守市场发展规律,吸引眼球占领市场,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基层新闻可看性是保证有用性的前提,但可看性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有用性的手段。所以说,新闻媒体记者走基层不是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改善基层民众的生活现状,让新闻有用。这一点,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向公共新闻的方向转变。公共新闻,在美国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Journalism),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事实上,在我国,民生新闻在发展之初也是借鉴了美国公共新闻的思想,如2Oo4年江苏卫视的《186嘶闻眼》全程直播了江苏省公推公选22名副厅级以上的干部,但是这种公共新闻的思想也只是停留于尝试,没有形成规模与制度。在具体操作层面,笔者认为应做到:“内容安排上旨在实现有用性,形式上旨在实现可看性,形式一定为内容服务”,民生新闻应该注重新闻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上进行探索。
(二)民生新闻的基层基础建设
民生新闻的基层基础建设,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让百姓走进传播世界,二是让新闻传播者走进基层的世界,并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制度。
1.让百姓走近传播发展基层传播者,让百姓去传播新闻,邀请基层民众去传播自己的新闻,进入自媒体时代,应该鼓励基层民众主动参与基层生活信息的传播,主动传播关于自己生活的事与人,主动邀请社会的其他层面的人去认识自己,媒体在此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传播有代表意义基层新闻,让社会围观。
2.让新闻传播者融入基层笔者认为在新闻传播环节中应建立一个核心概念“基层观察员”,让“在基层成为一种常态,走基层成为一种制度,围观基层民生,解决基层最为根本的问题”成为基层观察员的工作职责。传统新闻传播是上情下达,民生新闻应该是下情上传,让老百姓的声音得到扩散。服务好基层新闻,让记者深入基层调查,让百姓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记者走基层,融人基层,感知基层人的生活,让媒体通达社情民意,基层不一定就存在于农村,而是存在每一个社会角色的工作生活中,如出租车的驾驶位,医生的手术台,农民的田间地头,教师的讲台等,融人角色,才是站在基层,感知角色,才是立于基层。作为传播者,应该先找基层方向,应该先找准新闻方向。
- 上一篇:县级电视广告状况与进步
- 下一篇:市广电局服务品牌创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