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字信息鸿沟排除措施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14 02:56:00

导语:网络数字信息鸿沟排除措施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数字信息鸿沟排除措施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鄂西民族地区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和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指出跨越数字鸿沟的必要性,并对鄂西民族地区应对数字鸿沟现象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数字鸿沟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美国商务部1999年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说,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因特网、无线通信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出现,使各国信息拥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更加明显,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差距,也就是“数字鸿沟”。据统计,全球70%因特网用户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因特网用户的5%。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开发、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着落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发展的能力。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诸多研究大都涉及关于一种产业或行业的差距问题,或涉及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差距、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差距等。然而,笔者认为,由于“数字鸿沟”所显示的社会阶层性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从社会阶层角度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外,先前的研究大都在理论上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意识形态层面的探讨,实证研究似不多见。因此,笔者试图以实证分析,来厘清“数字鸿沟”的问题性和此视角下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正凭借着自己技术方面的优势和传播模式方面的优势,逐渐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介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竞争激烈的传播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头,这无疑引起了传播学界,新闻学界的极大关注,各种关于对互联网媒介发展现状和问题作阐述的着作和文章不断的出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对互联网在整个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但是对互联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并不够,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课题组在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分别对鄂西民族地区,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展开调查,恩施是湖北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下设8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最终选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鄂西民族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有无能力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网民与非网民是衡量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网民的上网频率也应该是测定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因年龄、学历、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的不同,网民之间也存在着上网频率的巨大差异。

从我们统计过程中上网和不上网两个群体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经济收入状况是区分网民与非网民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一般来说,网民通常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而非网民则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去供给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在网络媒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突出性作用。网络媒介的使用与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不开的。我们这里主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制约网络媒介发展的种种状况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互联网使用的整体水平比其他地区低。通过综合调查显示,鄂西民族地区被调查对象中每天都上网的为18%,一周上几次的占16%,一个月才上一次网甚至从不上网的高达70.2%。在巴东野三关的调查中,数据显示,上网的人数比例为45%,而在另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沙洋的李市镇的调查显示,我们得出的比例是68·3%,在巴东地区进行了网吧数量的调查发现在巴东县城的网吧数量不超过10家,而在野三关镇有网吧5家,而在沙洋县城的调查发现网吧数量不少于15家。

2、互联网使用受众单一。网络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的受众状况与人们的职业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人员,新闻从业者等这些职业的人们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具有使用网络媒介的客观条件,在主观上,学习、工作的需要也促使他们去接触和使用网络,成为网民。而非网民的职业分布则集中于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等,文化程度较前者相对较低,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经济收入受外界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他们或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经济能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网络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成为网民的客观条件上略有欠缺。在主观上,他们的生活、工作单一,在现有的社会机制下,他们还没有必要去使用网络,而在时间上,他们则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没有时间去使用网络。这一部分人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

3、互联网使用目的单一。调查结果表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少数民族受众在信息接受渠道、信息选择与认知、受传效应的多元化以及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等接受传播的具体方面,都能在较高的层面上运行,体现着较强的主动性。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受众则往往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某些被动与盲目,接受传播的目的往往集中在满足娱乐需求这种单一的浅层次上。从调查中看出,民族地区的农村当地无论是网民还是非网民,网络媒介在当地的发展处于起步并有初步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媒介的认识尚处于初步阶段,人们利用或者期待利用网络媒介更多是利用网络玩游戏、聊天、娱乐、收看影视,来满足自己不同的初步需求。

三、应对策略

数字鸿沟的存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与城镇的数字鸿沟,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由此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还在此次鄂西网络受众调查的一个题项中问到:“您没有上网的原因是什么?”,在巴东地区有46.03%的受众选择了“感觉没必要”,这种受众对于网络的态度,也是互联网普及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尝试提出几点应对之策:

1、大力开展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提高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使当地人们拥有上网的基本经济支撑。其次,重视信息化的宣传,开展媒介的基础素养教育。为人们使用和接触网络媒介奠定物质基础之外,民族地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不容忽视,还要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降低网络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对人们的文化程度的门槛要求,并为网络媒介受众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公务员之家

2、借助民族文化策略推动网络的个性发展,从而带动民族经济的发展。2006年9月,大型土家风情歌舞比兹卡在北京首演及获得巨大的成功,接着比兹卡全球巡演冠名权成功拍卖,新浪网,凤凰卫视等多家具有重大影响的华人媒体都对比兹卡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土家族文化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已经成功地迈出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第一步。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这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少数民族共通的文化精神。民族文化理所当然要成为信息时代“地球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信息时代的强势媒体——网络媒介理应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一个主流媒介。而且,各民族文化借助于网络媒介向外传播,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地球村文化”的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步伐,进而发展人类自我。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传媒的专业人员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以我们调查的巴东地区为例,在长江巴东网记者中,95%以上的人都是来自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这些不同民族的传媒从业人员与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与深厚的感情,无疑是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生力量,而这种民族文化势必为网络的发展注入个性化的元素,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由于地理因素,中部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较为靠近中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最能对其信息观念产生影响的,并且由于高校拥有众多的信息人才和完备的信息设施,因此有条件成为中部少数民族地区消除数字鸿沟的中坚力量。中部地方高校可组织科技信息传播服务队伍,通过向本地的贫困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赠送计算机、赠送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教育光盘、录像带等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的信息利用能力;动员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在距离较近的民族地区,以乡镇中学或村中心小学为基地,对在校学生与老师进行大规模培训,并以这些学校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基层领导、党员干部、镇村信息员、各类农业协会等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实现乡乡能上网,从而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对民族地区信息服务实行优惠政策,降低信息资源的使用成本,扭转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