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报道论文
时间:2022-09-15 10:35:00
导语:民生新闻报道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新闻学;新闻媒体;新闻报道;民生;和谐社会
[论文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无论是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许多代表参加的“讨论发言”,都十分重视并且热议着“民生”的话题。可见,民生的改善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为指针,确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出要“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2008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无论是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许多代表参加的“讨论发言”,都十分重视并且热议着“民生”的话题。
无疑,民生的改善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的舆论宣传导向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运作中,要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为指针,确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一、民生新闻报道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
关于民生新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和业内人士有不同的看法。在当前有关民生新闻的讨论中,主要存在着“合一说”“平民说”和“群众说”三种说法。这些说法,均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对其本质特征的某一方面进行了阐释,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并没有全面准确地概括好民生新闻的本质内涵。朱寿桐等人从民生新闻关注的对象、反映的内容、采取的视角和表现的价值理念出发,将其定义为:“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生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
民生新闻是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闻样态。作为新闻,它必须遵循党和政府对于一般新闻的原则要求,体现新闻的党性原则;同时,它又要突出民生,反映民声,表达民心,体现出它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显著特色。民生新闻的这种“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的基本定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一直强调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民生价值,无论是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同志提出的“三为”方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无论是新闻业界里贯彻执行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还是今天社会里强调落实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明显地透现出了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我们的新闻业,尤其是公家的新闻媒体,更应该注重民生新闻报道,体现出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深蕴时代内涵的民生新闻报道,符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今日各家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民生新闻来看,从新闻传播这一特定的行业角度,正是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政府的这一根本宗旨。
二、民生新闻报道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尤其是晚报、都市报这类适宜民生新闻报道的媒体,要自觉担负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要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理顺群众的不满情绪,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比较常见的如干群之间的矛盾、消费者与商家的矛盾、个体企业主与打工者的矛盾等等。尽管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不及时化解,把这些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出现严重的后果,影响安定团结、影响社会和谐。所以,新闻媒体要利用民生新闻报道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矛盾,理顺群众的不满情绪,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发挥民生新闻报道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宣传鼓动和舆论导向的重大作用。
1.利用民生新闻报道,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由于一些人法律意识薄弱,受利益驱动,见利忘义,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的群众心中不平,强烈不满。如果不及时使矛盾解决,极少数人就有可能一时想不通而走向极端,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新闻媒体得知此类新闻线索或得到他们的“投诉”后,及时利用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有关部门配合,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那就可避免矛盾激化,不至于出现不和谐因素。如《燕赵都市报》接到群众“一打工妹被个体老板剃了阴阳头遭到人身侮辱”的投诉后,将个体老板的不法恶行予以曝光,执法部门对恶老板予以惩处,为打工妹伸张了正义,并对打工妹进行了妥善安置,避免了不良后果。又如他们接到群众投诉,利用舆论监督的力量,成功解救了被困在外地的受传销所骗的群众,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也就理顺了情绪。这样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像一些群众受骗受欺,把一些心中的不平反映到新闻媒体,该媒体组织派人调查核实,将事实真相予以公布,批评了不良行为,也让这些群众出了口怨气,得到了宣泄,心理上得到了安慰,便可以化解许多矛盾。
2.利用民生新闻报道,消除群众的各种疑惑。喻国明教授把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的时期。改革开放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也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在一些很是特殊的时候,相当一部分群众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政策的调整或新规定的制定),由于一时不理解,或从局部利益出发,产生了不满甚至对立情绪。如果不及时理顺这些群众的情绪,就会影响社会和谐。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发挥民生新闻报道联系群众的优势,针对群众的不满情绪,多做宣传解释工作,让群众了解新的政策调整、采用新规定的意义,解除群众的疑虑,消除群众的困惑,使群众心平气和。
如国家“房改政策”“医保政策”的颁行,新闻媒体就宜用大量篇幅进行宣传,解答群众的各种疑问,群众心里清楚了,疑虑消除了,就会转向支持和配合。又如城市整容,必然使马路边上的摊贩产生怨言,新闻媒体要多做宣传解释工作,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另外,新闻媒体也要为群众开辟“来电来信”“百姓心里话”等栏目,让群众有反映意见、抒发心声的地方,这也是理顺群众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新闻媒体所做出的民生新闻报道,应从民生角度悉心解读我们党和政府的政策,尽可能地满足民众思考、行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状态,更好地服务大众。
3.利用民生新闻报道,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广大群众对腐败现象,社会不良风气、坏人坏事极为不满。新闻媒体要与纪检、监察、执法部门密切配合,不断揭露消极腐败现象,揭露坏人坏事,使腐败分子、坏人恶人受到惩处,让群众拍手称快。群众消了气,去掉了堵心的事,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化解社会矛盾时,新闻媒体既应重视主要矛盾,又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看似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细小纠纷,但总有人有“不平”、有痛楚,因而应让群众有苦有处诉,问题有人揭,困难有人帮,要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一家小店与周围住户因“采光”产生了矛盾,投诉到报社,如果不管,最后可能闹到打架斗殴或到法院打官司。报纸干预了,批评小店不应影响住户采光,结果小店进行改建,把矛盾解决了,小店主和周围住户双方也就相安无事了。现在许多为难事、不平事、不顺心的事,就是因为没人问、没人管,所以群众才产生一些误解,甚至还会产生比之以前还要激烈的矛盾心理,从而引发一些难以预料的重大事件。如今,许多新闻媒体都设立了“新闻热线”“全天候”地接受群众的来信来电来访,群众把新闻媒体当成他们倾吐心声、抱怨不平、寻求公平、讨回公道的地方。这就说明了新闻媒体采写的民生新闻报道确实有一定化解矛盾的威力,也说明了新闻媒体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为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方面所做的工作受到了群众的肯定,获得了群众的信赖。
当然,任何新闻媒体在利用民生新闻报道为大众服务时,都要注意策略、把握时机。一是要加强社会性合作。记者不是法官,也不是裁判员,在采访报道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须由执法部门配合,最终才能解决。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些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现象,新闻媒体要慎重行事,不能盲目干预,轻易表态,以防事态扩大,干扰大局。因为有的矛盾需要内部解决,有的矛盾解决需要时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不可操之过急、匆忙行事。三是正确对待群众性行为。如群众上访、请愿等,记者不要盲目参与,否则会火上浇油,帮倒忙,给各级领导部门的工作造成被动。四是解决矛盾要有始有终。对一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耐心向群众做解释报道,或请有关部门对群众有所答复,不要有头无尾,不要让切盼很快解决问题的群众大失所望。
三、对于民生新闻报道之重点的确定
民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态性表征,其内涵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现在人们热议的民生话题,已不是单纯的百姓衣食住行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关系更加密切的现象,涉及到接受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相当突出的社会生活层面。这些关乎社会民生的话题给新闻媒体开展民生新闻报道提供了新闻线索和丰富资源。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根据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来确定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1.重视教育报道。“教育是民生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大计。教育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提高人民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加大教育新闻的报道力度。如报道教育结构优化的问题、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及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的问题、公平教育、教育收费、助困体系建设等问题。
2.重视就业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耕者有其田”,才能饥者有其食、寒者有其衣。就业是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加大就业问题的新闻报道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实施的积极就业及自主创业政策等。如大力报道高校毕业生、退役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择业、就业、自主创业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对农民工的善待政策、国家对困难群众的援助措施等实际情况。
3.视收入分配报道。“收入分配是民生的源泉”。收入分配是人民群众休养生息最为直接的物质来源。只有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体现社会正义、公平合理,人民才算真正当家作主,改革发展成果才算让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才会以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奔小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那些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弱势群体难免会有消极情绪和挫败感,他们会怀疑我们的政策、制度和措施,质疑我们行进的路向、目标和前景。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离不开各地新闻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大力报道我国的社会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宣传各地所做出的缩小收入差距的种种努力,以消除人民群众内心的积怨。
4.重视社会保障报道。“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所做的关于民生新闻报道,应注意宣传已在逐步形成并且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实际情况,使大家对生产生活有安全感,体会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他们办的好事、实事,让他们由此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大力报道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感到一种“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安全感。如大力报道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残疾人事业、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等内容。
5.重视医疗卫生报道。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前提,事关千家万户。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大力报道城市和农村现行的医疗卫生制度。如大力报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突发性或流行性病害预防等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检测、咨询服务等情况。
6.重视社会管理报道。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必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大力报道我国的社会管理状况。如报道信访制度、特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以及整治城乡社会治安秩序、限制特殊时段的粮油食品价格等活动。
总之,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依据,确定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做好、做快民生新闻报道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中国改革报》2007年10月25日。
2.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换喜:“报纸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载《新闻采编》2005年第4期。
4.赵杰:“‘民生年’与民生新闻”,载《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8期(下半月)。
- 上一篇:媒介融合动力分析论文
- 下一篇:出版改革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