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道特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7 05:18:00
导语:地震报道特色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5.12灾难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重要转折点,它突破了以往灾难报道的模式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特色体现为:准确呈现灾害实情,满足公共知识情;"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必须继承的新闻遗产;体现"以人为本"媒介价值追求;为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2008年5月12日,是全体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四川灾区死伤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灾难发生后,作为社会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对灾区的救援还是对灾后的重建等方面者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它必将被载入我国新闻传播史。透过这次灾难报道,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此次灾难报道的特色。
一、准确呈现灾害实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勇敢正视建国以来最惨重的自然灾害,迅速通过官方媒体将灾害事件实情告诉人们,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灾区的持续采访报道将灾区的实情呈现给公众,它沟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知情权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①。国务院2007年4月24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根据条例,中国公众有权依法获知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政府信息。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②。
汶川大地震是涉及国人自身环境变化、人生安全的重大事件,对于公共来讲,这就是他们的生存权之一,他们有权知道客观环境发生的变化,有权要求我们的政府准确、及时、全面公开地震灾害信息,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在当今信息社会,公共知情权的传达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的。我国2008年5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实现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灾情的及时、准确正是为实现公民知情权的具体表现。反之,对以前的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我们的报道策略通常表现为“堵”、“捂”,原因就是我们对灾害报道认识的不足,担心灾害报道会影响社会稳定等。它产生的影响也是比较严重的,侵犯了公共的知情权,丧失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在以前的一些灾难报道中,很多公众通常把注意力转向了凤凰卫视等媒体,而反观这次灾难报道,公众首选的是大陆媒体,发现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等的信息量不仅大,而且全面、客观、真实,大陆媒体在公共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像。另外2003年“非典”初期,由于对疫情信息“堵”、“捂”,造成的社会恐慌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2005年“禽流感”的爆发,我们采取的是疏导的策略,将疫情如实告诉公共,没有引起社会恐慌,正常的生活秩序得以保持。
二、“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必须继承的新闻遗产
“我们所说的‘正面’,所说的‘为主’,就是要着力去宣传报道鼓舞和启迪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往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热爱伟大祖国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东西。总之,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加以报道。”③实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并不是不要、减少、并不是排斥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这里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的关系,处理好歌颂与揭露的关系。新闻既要讴歌伟大的成就,也要对存在的问题展开批评;既要赞颂时代的壮举,也要对消极丑恶现象进行揭露。这里,正面宣传必须占有主导地位,批评与揭露性的报道只能占次要位置,并且要注意把握分寸④。
5.12灾难报道就是对“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方针的继承。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围绕“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一主题进行的,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心连心、手拉手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歌颂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解救群众,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一些普通人因灾难而表现出的伟大壮举,华夏儿女奉献爱心等等。一处处感人画面的呈现,让全体国人经历着心灵的激荡、洗礼,体现出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的真情实感。无论对于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救援和支持灾区建设,还是倡导华夏儿女奉献爱心,“正面宣传”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如我们对“正面宣传为主”的正确理解那样,我们也要对抗震救灾中的丑陋的现象加以揭露,如党员干部的渎职、发国难财的不法份子等,当然,这些不是主体。
三、体现“以人为本”媒介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人为本”是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一种需要、一种体现、一种目的⑤。“以人为本”的媒介价值追求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它具体表现为尊重人、关心人、了解人、一切为读者、观众、听众着想,努力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透过这次灾难报道,我们看到更多关注的是灾区中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灾难的搏斗和抗争。在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我们的媒体更多呈现的是救人的感人场面。为了一个个还有生存可能的幸运者,救援人员在钢筋和水泥废墟下夜以继日地工作。镜头对准的是救人的感人现场,它体现的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时代精神,显示的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报道那些为了他人,舍己救人的优秀个人;那些与灾难进行抗争从而创造生命奇迹的个人。新闻报道唱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媒介还追踪报道那些受灾群众灾后的真实生活,那些转移到外地治疗伤员的康复状况,到外地求学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当然也包括灾区的救援队伍、志愿者的报道。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受灾人民的关心和关怀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为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公共危机管理是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可回避的,对于很多西方国家而言,他们积累起了很多公共危机管理的知识,在真正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他们能够应付自如。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出现社会公共危机。另外,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因此,在今年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将受到突发公共危机的影响。目前,社会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是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⑥。透过这次灾难报道,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才初步形成。5.12救灾报道,它给我国危机管理的启示是: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教育,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⑦。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当公共危机发生后,应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对把危机真实情况告诉公共,避免紧急事态之下流言、谣言的传播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的危害,有利于社会和安定团结、有利于组织全社会与危机事件作斗争。
五、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浏览西方新闻媒体网站,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报道中国政府和媒介对四川灾难的反应用了很多褒义词,如“全面”、“公开”、“透明”等。加拿大华文报纸发表了题为《震灾救援彰显现代中国能负起相应的责任》,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地震后中国经济无大碍》,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地方官员为人民服务》,路透社发表了《地震引发青年爱国热情》这样的评论,而这一切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由于种种原因,西方媒体以前更多地是用一种批评、教训的口吻对中国进行报道。海外媒体广泛采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信号。另外,在西方世界拥有强大影响力的CNN、BBC等大量引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相关国内媒体的报道。这些说明,中国媒体呈现的信息是真实、全面、可信的。灾情信息的真实、全面、透明和公开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为中国政府和媒介赢得了良好了的国际形象。今日的中国已不是西方媒体眼中改革开放前或者改革开放初的形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发展、民主、进步的中国,是一个能肩负起国际重的一个负责任的东方大国。中国灾难报道已经突破了旧有模式,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了传播全球化,“以人为本”的新局面。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8页.
②中国公布首部政府信息公开法规确保公民知情权,
③《新闻工作文献汇编》,1版,新华出版社,1990.第202页.
④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18页.
⑤徐龙福.《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及现实价值》,湖北日报(理论周刊),2004-02-05.
⑥⑦中国的危机管理机制.
- 上一篇:计生局新农村新家庭活动工作方案
- 下一篇:厅长在外贸稳定增长工作会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