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等教育改革论文

时间:2022-07-27 10:08:00

导语:经济高等教育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高等教育改革论文

[内容摘要]21世纪是人类更多地依靠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知识的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探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本文从知识经济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不适应及高等教育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论述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能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知识经济”的说法。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一步对“知识经济”以明确定义:即:“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200年前,工业经济开始代替农业经济。在农业经济时代,少数人依靠对土地的控制和对奴隶的占有获取巨额财富;到了工业经济的时代,除了对土地、劳力的控制外,还依靠自然资源、运输工具等积累财富,从而出现了一批世界首富,例如: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即将迎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迅速,技术变化快,知识和信息为主体的产业占主导地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扩散和应用,而资本、厂房、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则相对降低。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材料和庞大的产品库房,他的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广泛推广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靠知识致富的比尔·盖茨登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这一事实启示我们,可以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生产要素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志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显然,知识理应成为分配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此可见,在以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就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知识产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和我国经济与社会跨世纪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提出了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摇篮”,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我们要创建更多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应向更加综合化方向发展。因为,人类知识系统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未来的社会知识创新和应用更需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艺术的交叉融合。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应更加社会化。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不断发展的要求,由于人们对自身的教育水准、职业素质和竞争力以及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大学教育的社会化和学习的终身化趋势将不断发展,不但大学之间将加强交流与合作,而且大学将加强与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联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应重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一个合格的人才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不竭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素质。所以,大学教育应更加重视对人才的人格、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因为,在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里,人才需要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道德观念,宽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和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观念和能力。如果我们不重视教学改革和人才的培养,没有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若干年后,在世界竞争中,中华民族就可能成为劣等民族。以往大学教育中,文、理分科严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口径过窄,人文素质薄弱,造成的后果是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只能从事某一单一技能的职业,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结构和工作岗位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应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模式。北京大学王义遒先生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相当宽的知识面,对相邻学科与行业的知识、理论、方法与技术能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借助“他山之石”来解决本行业问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体现。人才的创新能力表现为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应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把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内化”,养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多元化的人才,我们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占有主动权的大问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只有进行改革,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适应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是生产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占有主导地位,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而现行的高等教育从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的不适应。

1.教育观念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观念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上。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只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主体(人、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它所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例如:学生报考专业时,不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往往受本人和家长的价值观判断所制约;至于政策的制订,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教育资源的分配,更是受个人或群体的教育价值观所制约。陈旧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不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失去平衡,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建国以来,国家虽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但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全国3000多所大学,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部委办的学校就有1000多所,这样的体制造成条块分割,规模效益不高,学科单一,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差。旧的高校管理体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教学方法陈旧。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讲课就是知识的灌输,单纯依靠考试来测量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从小学到大学各种标准化测验铺天盖地,清一色的单项选择,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讲授”与“考试”这两个传统教学的核心要素,从长远看,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学手段单一。目前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薄弱,教学手段缺乏现代化,黑板加粉笔成了课堂教学手段的代名词。单调简陋的教学手段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单位时间内知识的含量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5.老化的教材体系极不适应知识经济对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对本行业前瞻技术的了解。现在《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得到的信息总和;在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可以存放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用一张光盘可以存储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利用信息高速公路,1秒钟可以把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全部传输光。如此发达的社会,如此先进的技术,靠陈旧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适应?

6.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竞争机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身份管理”,职称一旦评定直至退休,一门课定终生,缺乏竞争意识和能上能下的运行机制。在教师聘任中存在着低能高职现象,这种管理制度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设立现代企业型的管理制度,竞争上岗,使人才合理流动,利用竞争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7.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毕业生的就业率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所大学办得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与人才市场相联系,一个学校的招生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联系,即:所招学生的地区分布、结构层次、招生数量都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的设置也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相反,盲目招生,随意设置专业,不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就会出现“教育产品”积压的后果,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及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产生不良的影响。

[page_break]

四、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即:宽厚的基础知识,不竭的创新能力和高尚的素质。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科研,不能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已把大学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使得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对中国市场,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提出挑战。尽管改革20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在变革教育观念,但把主要的着眼点和收益放在努力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观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观念的转变上。也就是说,仅仅是适应工业化进程的教育观念转变,还远远不是从工业经济下的教育观念向知识经济下的教育观念转变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为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育模式上:从教育规范的共性向学生发展的个性转变。即: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在网络时代,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成为可能和权利,选择的范围包括课程、教师、时间、地点、工具、环境、形式等等。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被彻底改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被空前激发。

在教育功能上: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将在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更加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转化,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等学校将日益与社会紧密结合,并将直接为社会服务。

在教育内容上:重知识、重能力,更重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教育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阶段,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手段普遍取代传统的课堂班级制和黑板加粉笔的教育方法;交互式、自动式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将改变教育、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教育投资上:国家、个人、企业多元化的投资,必将取代靠政府投资的单一渠道。民营高校会迅速发展。

2.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直接制约和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着部门办学、院校布局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学科单一等问题,这种办学体制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这种小而全的格局亟待改革。遵照李岚清同志“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全国高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形成以中央、地方统筹,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规模明显扩大,基本达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2000年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达到4000人”的目标,这样做有利于学科互补,资源共享。

在合并、共建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办学体制与形式的改革和多渠道融资的问题。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显示,大学生占20-40岁的人口比重,高收入国家为39%,而我国还不到2%。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受大学教育的人还很有限。要使更多的人受高等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高水平的教育,就要进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例如:国有大学,民办大学,私立大学和国有民办大学等体制,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还要满足生产第一线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使研究生、本科生等层次具有社会要求的合理比例。这样才有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为21世纪初我国经济长远稳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加奠定了高层人力资源的基础。

教育资金短缺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困难。我们以占全球2%的教育经费,支撑占全世界22%的教育规模,要想使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必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除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外,还应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重组方式,在降低培养成本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下功夫。也可实行银行为高等教育贷款,银校合作的方式办学。不妨也可以像发行体育彩票一样,发行教育彩票,用民众的钱造福民众的教育事业。在融合各种教育经费的基础上,高校领导对投资的重点,执行程序做出统筹安排,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系统外的改革非常重要,而系统内的改革也决不能忽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精简机构,减员增效。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进行内部人事制度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实行教师挂牌上课,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竞争机制,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3.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创适应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改革对国家发展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时,才能认清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主旋律,如何使我们教学管理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复旦大学把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放在首位,他们认为不这样做,学生很难适应这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为培养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合理设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大概80%。剩下的20%由必选课和任选课分占,课程安排过死,不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所以必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同时还要注意选修课在内容上应有较大的跨度。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为学生设置的必修课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学生可以从规定的40个领域中选择主修课,选修课占60%,这种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很值得我们借鉴。

·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教学手段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智能,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向直观性教学过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索取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利用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为高等教育的教学现代化带来新的机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教学能形象生动地表现教育内容,营造出一个跟随技术发展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交互性、多样性、集成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机动,反馈及时,在人机交互、实践操作、强化训练上的优势超过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数字化图书馆,使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知识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实行学分制,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灵活的学分制管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选课途径灵活,学校要提供足够的课让学生选;修业年限灵活,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而定;知识结构灵活,专业知识的结构由学生本人设计,学校应该规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课的比例,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因特殊原因滞后毕业,规定考核、重修成绩记载的办法和许可确有专长的学生转专业,真正的学分制管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试行实验班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

实验班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水平、专业课程特点而建立的。以1999年扩招为例,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扩大到156万,其人数扩大了48万。扩大招生为国民经济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合计256208人。另一方面由于扩招录取分数的降低,录取的学生分数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达到100分。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便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本着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像英语可采用分层过级的方法;物理,高数应按学生的程度分班,教师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规划教学,给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大教学内容,压担子,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再如某些艺术类专业适合培养明星,可根据学生的天生条件、可塑性的强弱和特长单独开课进行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听不懂的“陪读”现象。这种教育方式承认差距,因材施教,不但让学生在学科上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加之这些班的管理是开放型的,滚动竞争机制,如果不努力,就会掉下去,可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实践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前西德慕尼黑影视学院要求导演系的学生,除上好必修的理论课外,要独立完成两部影片。从剧本的选择、加工、导演、摄制及后期制作都要由学生本人完成,以了解影片制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有大量的实践机会,为毕业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习,都是知识性的,时间短,不利于深入;内容窄,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生产流程,达不到真正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特别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环节上,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创造条件是实施这项工作的保证。学校应该提供宏观指导和技术保证。例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要为某家公司的人事部门研制一个管理软件,指导教师首先应该对管理软件的全面性、实用性、系统性、易学性、准确性、保密性和可扩展性提出技术要求,以保证研制的软件有较高的水平,使此项科研实践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江总书记的讲话突出表明了“创新”的根本核心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作为教育评价,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考试无论从内容到方法都应朝着有利于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考题的设计要与其他学科有互动联系,例如:政治理论课要求学生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对盗版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摆脱死记政治理论概念的学习方法。考试的方法应灵活多样,通过多方位的考核,全面对学生进行评估。通过试卷考察、动手操作(科研能力)、实际案例分析、课堂表现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规定出各部分在评分中的合理比例。哈佛大学对学生的考试评定方法中就特别重视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表现在评价中占25%--50%。课堂表现主要是指学生课堂发言,学生在课上阐述对某一案例的看法、分析、判断及措施,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案例全面了解,查找有关数据,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的决策能力。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解决800个以上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案例。另外,每年还有众多活跃在企业界的著名人物被请进教室,为学生上课。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具体案例,接触到管理企业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这种面向社会、面向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在失业率占7%的美国,手中拿着数份美国最大500家企业的聘书等待选择。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索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在陌生和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考试的方法和考试的内容应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4.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需要。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构成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否具备优良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还应有高深的学科造诣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里,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应具备信息素质,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进行科研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信息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师本人跟踪本领域最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知识更新的快与慢,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本行业前瞻技术的了解,以至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予高度重视。

学校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在职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现在是5年至7年,今后会更快。因此,一个人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终生需要,必须继续学习,特别是教师这一职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继续学习,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学校可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学校应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他们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学校可鼓励轮空教师进行学习,为他们提供经费和时间支持;在教学管理上,学校可将能否使用计算机,具有信息能力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方面来推进这一工作的进行。总之,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师本人的知识更新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氛围的建设、构建适宜的创新环境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一个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B代表人的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这个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人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求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除自身的条件和努力外,营造一个具有创造氛围的环境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是多么重要。因此,高校应营造一个全员育人、学术民主的氛围,这就需要调动全员的力量,不仅是教师,而且管理和服务人员都要有育人意识,建立一个有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熏陶。加强校园的学术氛围,提倡学术民主原则,鼓励有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以平等参与学术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在校园内形成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取长补短,积极进取的学术环境,努力构建和营造一个适宜创造力培养和开展创新教育的办学环境,培养出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创造型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

同志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现代社会体系中,知识的创新、科技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高等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未来从事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国家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整体作用的发挥。传播知识、造就创新人才的途径是教育,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而共同奋斗。

参考书目:

①《哈佛商学院全书(上卷)》隆瑞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2月版

②《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年第5、8、11、12期

③《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2001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