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东视广角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7 09:22:00
导语:都市东视广角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节目呼唤着创新和发展,改版后的《东视广角》,在内容主权、叙事方式和个性化评论等方面突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市民风格,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东视广角》以“老百姓的期望值为标准”的内容主权、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方式和以个性化评论激活舆论的创造性尝试,为媒介实践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人文关怀;内容主权;讲故事;个性舆论;受众本位。
1999年8月末,东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改版,新闻评论板块《东视广角》从原来的“东视新闻60分”中分离出来,以独立栏目形式出现在东视一套的黄金八点档。新版《东视广角》以一种全新的平民视角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和定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注意,其收视率直线上扬,目前在上海已成为该时段最有影响的自办栏目。东方电视台在新千年到来之际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可以称之为有创造性的突破。本文抽取1999年8月31日—1999年12月31日期间播出的《东视广角》为样本,进行编码和统计,结合了相关收视分析,着重进行本文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的原因透视和结论,试图对有地方特色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栏目进行深入探讨,并期望对媒介相关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
一、《东视广角》改版的背景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节目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1994年《焦点访谈》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栏目的里程碑。一段时期以来,各地电视台纷纷开设同类栏目,煞是红火;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仿效和“访多谈少”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一种定势。群起效尤的结果可能会推动创新,促进评论节目向纵深发展;也可能会导致雷同,造成评论的单调和萎缩。随着媒介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新闻类节目日益成为各电视台的主打产品,深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如何才能打好“地方牌”,与“大焦点"一起营造一个互通互补、层次分明的电视评论空间,形成健康有效的舆论合力,各地方电视台都在探索这个迫切紧要的问题。
《东视广角》的改版,就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响应。诚如东方电视台副台长、新闻中心主任陈梁所言,要办自己有本土特色的栏目,推出自己的名牌主持,培养真正意义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二)大都市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和呼唤
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变迁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巨大的观念转变和紧张的生活压力。作为利益的调节者,党和政府只能集中精力解决最为紧迫和关键的问题,而不可能使所有的事情齐头并进。在每个领域、各个层次,都有可能发生对立和冲突,某些看似小的冲突和对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调理,积攒起来就会导致和引发大的社会矛盾。同时,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也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上海是一个有着强烈地方色彩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开放历史,有着人文关怀的传统,现代市民社会也较为发达。早在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展开了一场“人文精神”的学术讨论就是由上海的知名学者率先发起的。近些年来市民文化建设日上台阶,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的树立可谓日新月异。上海市民的素质相对较高,市民的经济理性也较强。在向国际化的金融、经济都市迈进的过程中,开发和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兼容和吸纳的功能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凸显了社会各个层次的裂缝和紧张关系。如何及时把握和反馈大都市的情绪和心态,形成健康有序的和社会全方位的舆论监督,就成为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新闻媒介自身改革的需要,还是社会结构变迁产生的呼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改革的核心是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实践活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人们期待着一种平等的新型的传受关系的出现,让我们从改版后的《东视广角》来透视这种变化。
二、《东视广角》的文本分析
从《广角》的播出安排来看,改版前的《广角》在《东视新闻》中,类似上视的《新闻透视》,一般仅有5分钟左右,而且时间较不固定,所以,收视率也极不稳定。改版后的《广角》从《东视新闻》中独立出来,固定在每周一到周五晚的黄金八点档,时间为15分钟,是过去的3倍时长。每周五晚的《东视广角之质量时空》也相对固定,由东视与上海质检局合办。《质量时空》的创办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对质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上海做为历史上质量可靠城市的特色。
我们选取了1999年8月30日——12月31日的《东视广角》作为样本,其中有效样本数为83个,对此,我们结合收视率从栏目的内容主权和叙事方式以及个性化评论等3个方面逐一考察。
(一)“以老百性的期望值为标准”的内容主权
在我们所取的样本中,正面报道47篇,占总样本的62%。样本题材大体包括:时事、政策、市民生活和质量时空四大类,四者的比例分别是24.7%、4%、49.4%和18.9%。除去16期《质量时空》以外,67期《东视广角》中时事、政策和市民生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3%、5%和62.7%。可见,市民生活占据了东视广角的绝大部分,是《广角》的重中之重。其中,市民生活类又包括:居住环境、子女教育、市政交通、房产纠纷(16%)、市民关心的热点(33.3%)和市民故事(24%)等。同时,在我们统计的样本中,以弱势人群为主人公的有25期,高达37.3%。在每期后半时段的“热线呼声”更是100%的市民关怀,每天一次、大约2——3分钟的“热线”解决了市民生活的许多实际问题。
《东视广角》主持人姜澜说:“从节目而言,我们是要满足公众的知晓权,这就要考虑虑观众的特点。我们这个时间段面对的是‘电视剧观众’,所以我们的目标观众不是特殊的观众,而是最一般的观众。因此我们在选材方面,立足一个基本的判断:对社会的贴近感,以老百姓的期望值为标准,而不是以编导个人的好恶为取舍。因此我们选择了与老百姓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故事和话题,曝光和揭短不是我们的方向”。由此可见,以“老百姓的期望值为标准”的内容主权,决定了《东视广角》的定位是平民化的和建设性的。我们从收视分析中可以看出,其观众构成亦与节目的定位息息相关。我们选取了12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节目已达到了当初的定位效果——观众的学历以初、高中学历为主,年龄层次偏大。一般而言,中、老年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年龄层的观众。“一家之主”、“决定购买日常用品者”、“主持日常家务者”等特色观众的相对收视率分别是平均值的1.31倍、1.31倍、1.35倍。
“解析重大政策,传递社情民意,追踪新闻热点,强化舆论监督”,是《东视广角》孜孜以求的宗旨和定位。在解释重大政策问题方面,如果稍不注意,就会流于空洞和浮泛,但《广角》每每从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把宏观的政策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人物的命运中把握社会的脉博。比如,为了改善上海的投资环境,展示上海的良好形象,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决定》作出决定,要逐步取消残疾人助动车的商业营运。这项市政措施对于大上海的城市美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既加强机动三轮车的管理,又维护上海52万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化解的话题了。《最后的“残的”》和《为了残疾人的利益》就是通过罗国华的实在经历,表述了这个主题。我们从罗国华的生活中可以体会到,“残的”的告退实际上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因为每一辆“残的”都可能承载着一家的生计,关系到车主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数以万计的弱势人群的生存状态。所以社会要达成公识,要格外为残疾人考虑得周全。正是政府工作做得细致,这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才会显得平静有序。
有关社会纠纷的话题,市民们关注率越高,因而在《广角》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比如“粥店风波”里三方纠葛,搅得“粥天粥地”;《破墙开店》也引发了诸多矛盾;《新居有忧》和《老房风波》把视线投向上海人的住房,因为房子是那样牵扯着“阿拉上海人”的心……值得注意的是,《广角》并不以呈示纠纷为目的,而是把视线延伸到纠份的背后,阐释事情前因后果,追求终极关怀。比如《期盼阳光》讲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被高楼大厦遮住了阳光的故事,他们在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享受属于他们的阳光,法院的几次裁决都使得这对老年夫妇朴素的心愿得不到实现。《广角》的评论说,“我们相信法院的判决是慎重的,但是,应该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合法却不合情的事情还是不少见的,即使我们现行的法律条文和有关规章确实还没有办法把阳光还给这对老人,我们就能心安理得地让他们在没有阳光的冬天里‘正常地生活’下去吗”。这种情与法的追问,是对人的生存最本质的一种尊重,体现了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
追踪新闻热点也体现出《广角》对市民生活的真实关怀,非常贴近生活。“老虎吃人”事件是新近发生在上海滩的一桩大事,人命关天,社会和媒介一直非常关注。《广角》以《虎口之险》为题,进行了详尽的追踪报道。从收视分析可以看出,它的收率达到了《广角》问世以来最高点。
由内容主权延伸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独特的地域色彩和人伦风情,这也正是接近性的一个反映。无论是市民生活,还是城市风情,《广角》渗透了“大上海”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味,因而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和认同。比如,有着浓郁都市风情的《虚设的站牌》用幽默而谐的语调和画面,表现着都市开车人的机智和等车人的无奈,展现了“阿拉”大都市独有的风情和错位……
在强化舆论监督方面,《广角》的做法也颇具风格。首先,在舆论监督的取向上,《广角》并没有一味偏重于揭露、抨击腐败、不正之风和社会丑恶现象;而是从自身条件和地位出发,另辟蹊径,避免陷入一种片面和情绪化的误区。舆论监督并不只是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也包括对社会公德和老百姓自身的监督。尤其是在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较为发达的地区,作为社会舆论的媒介机构,《东视广角》的视线和着眼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对另一类题材诸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面临的困难、困惑,比如城市交通、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下岗再就业、产品质量等问题甚至“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有所侧重。这一方面凸显了社会环境的需求和需要,关注和回应了上海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意味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成熟和丰富,代表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栏目的一个发展趋向。其次,在表现方法上,与一些“老虎棍”的“苍蝇拍”所不同的是,《广角》即勇敢提出社会问题,又不犯“另一种错误”——摆出一副“钦差大臣”的架势;而是以一位“较有思想和个性”的朋友形象与大家交流思想和看法。因为任何一种正常的社会变革都会分娩和孕育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一些落后的习俗和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善意的提醒和批评都是社会进步的必要。《马路上的战争》把视线对准了总是不遵循走路规则的人,这样不拘小节的“阿拉”在上海很有规模。用马赛克的方式如实记录了一个“阿拉上海人”拒付罚款的表现,为“几点钞票”软磨硬泡好几个小时,可谓做也尴尬,看也尴尬,旁观者不经意就会产生自我解嘲的意识。该报道获得较好的社会效应,非常漂亮地配合了全市范围内的“依法治理交通秩序,规范走路骑车行为”的市民活动。再比如《沪上毁绿第一案》等,舆论监督的正确定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功力,实现了《广角》作为生活忠实的观察者的价值。
(二)讲故事的叙事方式
从报道的叙述框架来看,《东视广角》采取了“讲故事”的叙述方法,一般包括4个部分。首先,用“说书”似的顺口溜开头,比如“公交车靠站台,忽前忽后,乘客无所适从;驾驶员争客源,斗智斗勇,安全尽抛脑后”,这种方法,观众喜闻乐见,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其次,叙述故事情节,把观众引入具体情景之中;接着,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设置悬念;其中插播一条广告,广告之后,主持人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设性的建议。
《广角》在传递社情民意方面格外体现了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选择一个合适的立足点,以社会为背景,以大都市的市民生活为主线,来演绎故事。在普普通通的市民故事中,叙述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把人从一种类的定义中还原,还其本来面目。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是向新闻的本来样式的回归,从人民到市民、到股民、到彩民,镜头的每一次推进都更加真实地触摸到生活的脉搏,更加清晰地发出小人物的声音——他们的欢乐、愤怒、迷惘、争执……
由于叙述形式的平等性,叙述的确可以在人们之间建立认同感,并在一个间接和潜意识的层次上吸引大众。菲希尔的叙述理论认为,对叙述的质量的评判有两条标准;连惯性和真实性。所谓连惯性是指一个故事有多大程度的道理,有多大程度的意义。也就是在故事的发展中把握价值。连贯性包括内部的(结构性的)、外部的(材料性的或完整性的)和人物的3种一致性。只有连贯性的故事也不一定是好的故事,还需要具备真实性,一般而言,故事是提倡某种价值观的,对于价值观的感受是应该而且也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东视广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娓娓的叙事与启人深省的评论相映生辉,独具魅力。比如《神秘的小大夫》来自于记者在一个小区的偶然发现,从一张张贴的告示中捕捉到的真实故事,扑朔迷离,层层深入,不经意的发现揭露了生活中的怪象,引起了社区各方的关注。更可贵的是,生活没有结束,话题也没有就此结束,当社会发生很大反响时,追踪报道《假如他是真的》,又把人们引入了更加深沉的思考……,因为生活是连贯和延续的,所以连贯和延续的话题比比皆是,在《东视广角》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连贯的风格。不仅关注问题,同时也关注问题的发展和延续,这也正是故事的魅力之所在。连贯性强调的是过程和意义,而“连续”和“系列”是连贯的表现形式。《危难时刻》中讲述了外地民工勇救市民的故事,《善良的回报》中上海市民救民工;这不是古代知恩图报的传说,而是发生在大都市的真实故事。在新千年的几集回顾片中,我们还看到好心的民工找到了女友……善良的人们在故事里发现一个与自己休戚相关的精神世界。在故事的娓娓叙说中,我们体验着同时代人的情感、痛苦和欢乐;也咀嚼和体味着主持人推心置腹的话语和智慧。
[page_break]
(三)用个性化的评论激活舆论
《东视广角》无论从选材、表现手法、主持人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具有浓郁的上海特色和地方风情,而这个个性和风格主要通过主持人“个性化的评论》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化的评论》可以说是《东视广角》的画龙点睛之笔。在访谈主持人姜澜时,他说,从我个人而言,尝试用一种有个性的评论去激活舆论,引导舆论。我非常愿意表达我的观点,每当我坐在摄像机前,我好像不是面对镜头,而是面对一大群人,我能感受到有一大批人在倾听。在他们面前,我非常愿意表述自己的意见,与他们平等参与讨论。
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种专业思想。所谓用“个性的评论激活舆论”,首先,评论的意见要有独到性,不能人云亦云。深度报道中的议论,目的就是要深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拓展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理解。要摆脱一般意义的大道理,避免无关痛痒、流于空洞的议论。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是《打破围墙天地宽》,说的是上海高校后勤改革的事。主持人在充分肯定高校后勤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之后,并没有就此为止,而是进一步深入。他说,我们的孩子从一开始上学,就开始了竞争。这种竞争其实就是一张床位、一个餐位的竞争。我们希望早日有更多的孩子不再为需要这些东西而竞争,到那时,我们的学校就真的打破围墙天地宽了。寥寥数语把高校后勤改革延伸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这个大的发展趋势,从而引起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其次,个性的评论也不要说满话,要给观众留有充分的参与空间,是引导舆论而不是替代舆论。评论并不是代替观众的思考,评论本身就是一个启迪舆论的过程,点到为止是一种令人回味的艺术。《走近网络大赛》关注的是中国首次网络小姐大赛,由于赛场临时出现了技术故障,比赛结果让人莫衷一是。本来是比较犯“怵”的一个题材,《广角》做得轻松自如。这主要归功于评论的恰到好处和不温不火。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个性化的评论要在故事的贴切性和百姓的关切度上,把握评论意见的关切度。这里有个相关性的原则,即把一些日常的琐事与社会意义的关联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达到激活舆论的目的。拿《少年韩寒》来说,这个敢于坚持个人兴趣志向的普通中学生与学校教育问题之间的关联,在观众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第四,评论本身也要提供信息。也许真正意义主持人就应该扮演媒介舆论的“意见领袖”,当然这种“意见领袖”是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政策的,坚持正面引导和疏导的。
三、结论和启示
(一)、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是《东视广角》安身立命之本
《广角》已逐步形成了大都市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个独特和恰到好处的宗旨和定位,才使《东视广角》异军突起,自成风格。《广角》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题材的选取和叙述的方式。首先,在题材的选取和策划上,实现人文关怀,就是要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陈氓,1999);关注社会变,就是关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命运;关注家长里短,就是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东视广角》的编辑郑健曾经说过,“必须用最大的兼容性去考虑最大多数的观众”。人道主义和人本精神正是体现为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怀。我们所理解的积极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尊重人的个性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理性、宽容、不因循守旧;主张思想解放、道德完善、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等。它的中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与此同时,理性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敢于向生活质疑,敢于发现矛盾并勇于解剖矛盾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讲故事的方法增强了时代的触摸感和质感(顾晓鸣,2000),只有在故事中,人作为主人公才得以出现;人作为类才得以还原。我们在旁观他人的时候会更加深刻地自觉到自我的存在,这对于游离的现代个体而言,无疑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抚慰和还原。还新闻的本来和真实面目,是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个趋势。当然,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并不是纯故事而故事,《广角》的每一个故事里面都饱含着微言大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个性舆论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栏目的生命力
个性是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生命力,《东视广角》的意义还不只是一种新闻评论节目的延伸和发展,它的探索和尝试意味着有个性和有地域色彩的舆论空间建构的兴起。在新世纪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有个性才有竞争力,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发展必将成为趋势。地方台的新闻评论栏目要敢于打破“焦点类”的框架和定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地方特色,与地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互融互动,才会经受竞争考验,处于不败之地。
(二)走进“受众本位”时代的生活
市场经济社会的领域分离和诸价值原则的本位化,表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受众”的崛起和挺立。萌发了个性意识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做一名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媒介内容的使用和消费者,他们希望平等地参与交流和对话,希望享有内容主权。作为消费、使用和交换的产品,大众传播业生产的精神和信息产品概莫例外地具有商品性,尽管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有质的区别,但从共性而言,大众传播必须具备服务性功能是毋庸讳言的。这就迫使传播者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师爷”的架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受者为中心,把受者既作为出发点,又当成目的地,与观众面对面、心贴心地实行交流和对话,真实地触摸市民社会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冲撞,引导舆论,逐步实行由过去单一的宣传功能向复合型的传播模式的转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大众传播中受众意识的衍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和必须的过程。
受众本位时代的来临,意味着记者的全面扩容,全面深入生活,真正触摸生活。观众第一的直接理论基础来自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单要看作品本身的“潜在功能”,更要看读者的接受功能。一部作品只是一个召唤结构,在被观众接受之前,只是一堆图像和声音。只有观众的观看行动才把作品从死的结构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真正的生命。受众本位,观众第一,这是《东视广角》最珍贵的一种态度,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安身立命的一种态度。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贴近时代,不仅走近生活,而且走进生活。只有身临其境,新闻才能平视生活;只有平视,才会提供一个观察客观问题的视角。只有在客观的视角中,新闻才能观察到真正的生活。“做生活的观察者和体验者”是“受众本位”思想在新闻实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东视广角》可贵的探索和努力告诉我们:大都市的人文关怀是具体而细微的,并不虚幻。这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进步。我们期待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世纪的到来。(本文相关收视分析数据来自AC尼尔森)
注释: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梁建增:《焦点访谈——从理念到运作》学习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刘京林罗观星:《传播、媒介与心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电视新闻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叶子:《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