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美学原则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11 02:13:00
导语:新闻的美学原则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新闻对象的“真”。
这关系到何谓新闻的最根本前提。何谓新闻?这是一个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新闻的定义究竟有多少,有人说有170多种,也有人说有数百种,不一而足。即使在国内,也有诸多不同的说法,而最为典型、最有影响的有四种定义:侧重对象的定义,如,“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徐宝璜);侧重报道的定义,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侧重传播的定义,如,“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侧重信息的定义,如,“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宁树藩)。尽管这四种定义各有侧重,但无论如何定义,在一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亦即新闻是基于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它以准确的对象内容为前提。尽管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具体含义,在新闻界仍有不少争议,但不容否认的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这种真实,在笔者看来,应是新闻报道与新闻对象的“真”——客观事实相符合,亦即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新闻报道与新闻对象的“真”——客观事实相符合,就是真实;不符合,就是不真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闻失真。
新闻对象的“真”是新闻的最根本前提。这一最根本前提决定了新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的真实往往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虚构,而新闻的真实却不允许有丝毫的虚构,包括基本事实与具体细节,都必须真实。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梁衡曾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两者不能混淆,这一点不从理论上辩清,就不能杜绝假新闻。”①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在本质上的“真”,并与文学的艺术虚构本质划清了界限。而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许多人对此往往重视不够,为了追求人物、事件的“完美”,作所谓文学式的“合理想像”。殊不知,想像与虚构是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却是新闻的大忌。2006年那条有名的假新闻《大四的女孩当上了副总裁》,报道一位北京师范大学四年级女生,已经拥有100项发明,其中有3项国家专利,拥有计算机界著名的编程比赛ACM的亚洲区总决赛银牌,是世界顶尖的机构ACM主席团第一个中国人,同时还是10多年舞龄的“舞”林高手,尚未毕业就已经被一家跨国公司聘任为亚洲副总裁,年薪不低于50万。这条新闻可谓想象“丰富”,虚构得“可以”,但它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吗?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再现客观事实,亦即生活的真实,即使是某个细小环节,也疏忽不得。即便是像报告文学这样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边缘性体裁,它作为以文学的手段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尽管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性,但其文学性也仅限于它的形式因素或表现手段,而把文学式的想象与虚构排斥在外。苏联报告文学作家波列伏依曾写过一篇关于先进工作者的报告文学,文章刊出以后,却不料先进工作者的同事们常常开他的玩笑:“梳梳头吧!”弄得他哭笑不得。原来,作品中描述他脱下帽子,对着镜子梳梳头发。而事实上,他却是个秃头,发从何梳起?波列伏依想当然地给人物添上这样一个生活细节,尽管比生活的真实要“美”,结果却成为新闻史上的一个笑柄。由此可以看出,新闻的真实来不得半点想像与虚构,丝毫的想象与虚构都会背离新闻的真实性,即使想像与虚构得再美,也与新闻无关,如果有关,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
可以说,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美”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真”,新闻就不成其为新闻,更谈不上新闻的“美”。从这一点来说,任何弄虚作假的新闻都因其真实性的丧失,进而丧失了新闻“美”的基石。对新闻而言,新闻对象的“真”,是新闻“美”得以存在的最根本前提。新闻“美”,首先是一种真实美。
第二,新闻效果的“善”。
李泽厚曾说:“我曾经把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叫做‘真’,把人类实践主体的根本性质叫做‘善’。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规律的真的规律性就交汇融合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②新闻的“美”,在本质上,也是如此,它不仅包括对象的“真”,而且包括效果的“善”。“善”作为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它体现了“美”的社会性。
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效果的“善”,要求新闻报道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予以肯定与正面的引导。2005年6月24日,一条《一位深圳歌手与178个孩子的生死绝唱》的新闻在《周末报》刊载,并产生广泛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这条新闻对深圳歌手丛飞的感人事迹作了这样的报道:“他是深圳著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如今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丛飞的事迹迅速传开,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丛飞并因此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康德就曾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善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这就是说,他在它里面肯定一种客观价值。”③“善”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新闻而言,尤是如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丑”与“恶”。在现实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丑”与“恶”,实质上,就是回避客观的真实,这是与新闻的真实性诉求相违背的。揭露“丑”与“恶”,包括社会生活的负面事件和天灾人祸等,也是新闻报道的范围,但要注意报道的典型性。譬如一些群众关心而又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恶性事件,要及时报道,以正视听,稳定民心,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例如在非典时期,针对民众对“非典”的恐慌,大量的新闻报道了记者深入疫区进行采访,介绍各地抗“非典”的经验与体会,让治愈者自述心声,由于报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些就在身边,一些让人恐慌的谣言不攻自破,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与安定人心的作用。在这里,新闻因其毋庸置疑的真实性而使受众对报道的内容——真人真事深信不疑,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从而对受众发挥了巨大而直接的说服与教育功用。还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等等一些典型事件,都是老百姓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新闻报道不应回避的,但必须清楚认识到,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其目的并非为揭露而揭露,而是为了启迪与警示人们。这类新闻报道,实质上是通过对“丑”与“恶”的揭露与否定,达到对“美”与“善”的肯定,抨击假丑恶,就是弘扬真善美,从而对人们起到抑恶扬善的引导作用。
第三,新闻形式的“美”。
若论新闻形式的“美”,首先要解决一个棘手而基础性的问题,就是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的分类与说法问题。对于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不同的分类与说法,但大多是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混而言之,诸如消息、通讯、语言、结构、版面、媒介等都属于形式的范畴等等说法,那么,消息、通讯、语言、结构、版面、媒介等,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确实相当复杂。而这种分类的厘定,作为新闻形式及其形式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不容回避,也不可回避的,这就需要首先作一番仔细的梳理。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作一些分类的描述:一是从新闻构成元素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材料、结构、语言等形式;二是从新闻体裁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三是从新闻组合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新闻版面、栏目等形式;四是从新闻媒介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形式。以此观之,新闻的形式“美”,应是以上诸多层面的形式要素的完美组合,通过对多层面的形式要素的综合运用与恰当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有的新闻语言需要尽量简洁,而有的新闻语言需要详尽具体;有的新闻适合做成通讯,而不适合做成消息;有的新闻适合做成电视,而不适合做成报纸。诸如此类,都有一个形式要素的组合问题,如何组合关系到新闻形式“美”,甚至新闻美的成败。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既为新闻形式要素的优化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其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技。如何从多层面做好做足新闻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随着新闻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的“包装”越来越精美。与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新闻制作相比,现代新闻制作已进入“现代化大生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果说传统的新闻更注重内容,那么,现代新闻则越来越凸现形式的重要性。
新闻的美,不仅需要有内容上的美(“真”与“善”),还需要有形式上的“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包括审美的独立性,具有形式的“意味”,是某种“有意味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讲究形式上的“美”,就可以忽视内容上的美(“真”与“善”),甚至取代内容上的美(“真”与“善”)。新闻形式的“美”,是建立在新闻内容美(“真”与“善”)的基础之上的,切不可喧宾夺主,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④这也适合于新闻的形式美要求。著名记者穆青在谈到白描手法在新闻中的运用时,也有类似的论述:“这种表现手法,有时也借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效果,但主要依靠事实、形象、思想来打动读者。它的特点是豪华毕落见真谛,从平丽中见到深刻,在沉静中见到热烈;尽量做到自然流畅,不事雕琢。”⑤这都为如何处理好新闻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讲究新闻形式上的“美”,实质上是为了以最优化的形式组合方式,最大限度地表现新闻本身的价值并获得最优化的表达效果,而不是为了仅仅凭借“美”的外衣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否则,就丧失了新闻最为根本的目的。可以设想,如果一个新闻作品,只有浮华的形式,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也是难以真正吸引广大受众,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的。
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真正的“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新闻“美”既包含内容美(“真”与“善”),也包含形式“美”,但不可将二者作机械割裂,新闻“美”也应是内容美(“真”与“善”)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注释
①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M],人民出版社,1996。
②李泽厚:《美学四讲》[M],华夏出版社,1990。
③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0。
④鲁迅:《作文秘诀》,《南腔北调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⑤穆青:《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外记者经验谈》[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摘要新闻对象的“真”与新闻效果的“善”,作为新闻美的内容,与新闻形式的“美”,构成新闻的美学原则,最终形成新闻美在内容美与形式美上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新闻美学原则
- 上一篇:媒体宣传报道地方立法分析论文
- 下一篇:媒体功能泛娱乐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