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5 03:48:00
导语: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第五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举行之时,正值《江西社会科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编辑思想的自觉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会议围绕着“编辑思想的凸显与综合类期刊发展空间的拓展”、“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与作用”、“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营模式”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取得了圆满成功。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期刊发展/编辑思想/学术生态环境/期刊高层论坛
【正文】
2005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著名学术期刊的总编辑和主编们济济一堂,围绕“编辑思想的自觉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的主题,就“编辑思想的凸显与综合类期刊发展空间的拓展”、“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与作用”、“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营模式”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情况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第五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举行之时,正值《江西社会科学》杂志迎来创刊25周年庆典。与会代表向《江西社会科学》杂志表示热烈祝贺!
2005年10月26日上午,第五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开幕式暨《江西社会科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高层论坛的全体代表和江西省期刊出版界、学术界、社科界、高校的领导与来宾130多人参加盛会。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发来贺信,副省长孙刚参加了高层论坛开幕式和刊物庆典,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秦毅研究员,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有教授,省社科院、社联党组书记、省社联主席尹世洪研究员,省社科院、社联党组副书记、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教授,省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池红编审参加开幕式与庆典。省社科院、社联党组成员、省社联副主席郭杰忠教授主持会议。
孙刚同志代表江西省政府向论坛的召开,向《江西社会科学》杂志创刊25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自2001年起举办以来,在全国学术期刊界和学术界影响广泛,在引导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的作用,促进了学术期刊自身的建设。《江西社会科学》作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展示我省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25年来,《江西社会科学》杂志坚持以“传承学术,创新理论”为己任,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和众多的荣誉。在创刊25周年之际,希望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强烈的使命感,谱写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辉煌的新篇章!
会上,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教授首先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秦毅研究员、国家教育部社政司何健同志也随后致辞,对高层论坛的举办和《江西社会科学》杂志创刊25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还收到全国各地大量贺信、贺词。
二、编辑思想的凸显与综合类期刊发展空间的拓展,是本届论坛最热门的话题。编辑思想是一个刊物的灵魂,它决定了刊物的总体面貌和风格,也是综合类期刊拓展发展空间的前提和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秦毅研究员在本届论坛上首先做了《努力拓展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空间》的主题发言。她对论坛五年来的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她说: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从第一届的“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第二届的“学术期刊与学术事业”,第三届的“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第四届的“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到本届的“编辑思想的凸现与综合类学术期刊发展空间的拓展”,经历了一个论坛主题逐渐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学术期刊不仅在自身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因对自身角色意识的自觉而对学术活动的参与也更加积极主动。五年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论坛设立的建设性意义。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正以它更加自觉的角色意识、更加积极的参与姿态活跃在哲学社会科学舞台上,它对繁荣学术事业的推动作用已经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
如何拓展综合类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秦毅认为:综合类学术期刊在我国的学术期刊中占有很大比例,已经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主要形式。就科学研究的一般需要而言,对综合类期刊的需要并不会太大,所以在其他国家综合类学术期刊比较少。但是,在我们国家,综合类期刊不仅存在,而且还日益繁荣,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种现象很值得思考。
综合类学术期刊不容易办,这是业界人人都知道的,困难来自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说,是来自它的定位。首先是它的学科定位;其次是它的读者定位;还有它的市场定位。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综合类学术期刊出路何在?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术期刊应该以专业化为主要方向。现有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将逐步分化,一部分将逐渐走向专业化,成为真正的专业期刊;或者依然保持综合类学术期刊的架构,内容上突出本刊的传统优势学科或专业领域,甚至某一专门问题,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刊物开始向这一方向发展。另一部分或许会走向另一种专业化:专门刊登跨学科界限的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类学术期刊。这是一条更具探索性的创新之路,也会是一条需要更大投入、更加艰辛的办刊之路。
当然,对于多数在目前的格局下已经取得一定学术地位,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类学术期刊,比如地方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大部分学术期刊而言,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反而是不确定的。大局上维持现状,局部适当吸收变动的积极因素,小步调整,稳中求进应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但是,正如本届论坛的主题所提出的,需要有明确的、差别化的编辑思想,以使我们的刊物特色更为突出,风格更为独特,以此不断拓展生存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柯锦华认为:学术期刊功能的正常发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有高学术水准文章,二是要有选出好文章的机制。前一个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学术界的整体研究水平,第二个问题取决于相对完善的审稿制度和编辑的学术眼光。具体地说,首先,学术期刊应当严格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反对把学术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离开了学术的有效积累和批判继承,学术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学术期刊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迷失在那些用所谓新观点、新方法造成的假象中,不能给浮躁之风推波助澜。其次,不要把“问题意识”当作一个口号,不要以为多喊几遍口号就真的会发现问题。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重要的是将自觉的问题意识贯穿在多年如一日认真严肃冷静的思考钻研中,这样才能有一种理论敏感性,才有可能对各种学术研究成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在对学术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问题。再次,自律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来说尤为重要,应强化学术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关于编辑思想的凸显与综合类期刊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常务副主编马自力的思路是:以编辑思想的坚守和凸显定位刊物的风格和品位,以编辑思想的延伸和期刊界的合作壮大刊物。他阐述了五点意见:(1)编辑思想或模式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术生产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深度介入、与作者交流互动、平等对话;或者以问题为导向,在学术层面回应重大现实问题;或者依托组织会议,通过会议主旨体现编辑思想,形成研究热点。(2)综合类学术刊物的编辑思想应以综合性为追求目标,力求在选题的思想性、当代意识、问题意识和跨学科的长时段研究上体现编辑含量,从而有别于专业刊物。这应该是综合类学术期刊立足于学术界的根本所在。(3)以编辑思想和学术品位的坚守、凸显,影响或引导学术发展,拓展学术空间,并由此形成独特的刊物风格。(4)刊物形成品牌后的效应——学术发展的风向标。以编辑思想的延伸,如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讨会,发挥在学界的影响,起到学术发展风向标的作用。(5)学术刊物之间存在竞争,但在目前的大背景之下,更应强调刊物之间的相互合作,要认真研究、广泛认同并积极倡导一种真正符合人文社科研究规律的学术规范,而不是去迎合、屈就那些违背人文社科研究规律的、西化的、不符合审美原则和影响论文阅读效应的某些“规范”。
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思想和编辑责任,《学术界》主编袁玉立认为:编辑思想中,核心是价值观,即我们揭示和解决什么样的人文社会问题才是有意义的,从而决定我们在编辑的操作层面如何去组织、选择、加工和淘汰稿件,把我们理解的最具有人文社会主义的产品呈现给读者,呈现给社会。一个具有编辑思想的称职的编辑,尤其是主编,他应当通过自己的编辑、编纂、策划和最终产品,至少要对下列四个问题做出符合事实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回答:(1)学术期刊的角色、责任和使命;(2)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真理(善或美)的关系;(3)对于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态度;(4)对于学术积累、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的理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诠释,推进人们对于中国人文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决。编纂思想是对编辑的学术思想的应用。编辑责任,既是健康的编辑思想的组成,也是编辑思想演化的结果,需要引导思潮,选择原创,评价优劣,扶持新人。
《人文杂志》总编辑杨明丽研究员也就怎样开拓学术刊物的发展空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她说:学术期刊的发展空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1)学术期刊发展的思想和知识空间。首先,要求期刊的编辑者在办刊方针上有足够的开放性。其次,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勇气。有了真问题,才有真学问,在现有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实践自由,探寻人类知识和思想的新领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的指引。(2)学术期刊生存的市场空间。虽然说学术期刊是一种非营利的事业而非企业,但是,学术期刊要生存和发展,却不能离开市场。期刊面临着两个市场:学术市场和经营市场。怎样开拓刊物的经营市场,必须结合各刊自己的情况,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模式,如果结合了刊物转型的可能性,其实有可能寻找到传媒市场的战略投资者,走一种市场化运作的道路。
“学术期刊不应忽视来自网络的竞争”,《湖北社会科学》常务副主编唐伟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网上论文与期刊论文相比至少具有三个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作者的写作心态不同。鉴于目前的学术考评机制,社科工作者在每年或一个时间段对都有一定的数量要求。这就使作者在给学术期刊投稿时,经常是为考评而写,很多文章无论是结论还是研究角度、论证材料,都谈不上新意,不具创新性。而网上论文的作者,从写作动机上没有或很少世俗的功利性,往往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因而创新性经常较杂志文章强。其次是文风不同。写作动机不同,导致网上论文与期刊论文文风大不相同。前者往往语言简单明了,直达其意,中心突出,观点明确,可读性强。后者的许多文章却囿于程式化,“八股”气息浓,可读性差。最后,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强弱不同。网上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具有实时性,这是期刊不可比拟的。除了这三点之外,网络论文与期刊论文在时效性、选题自由度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借鉴、学习网上论文的优点,增强学术活跃程度,学术期刊才能牢固占据学术前沿地位。
大学综合类社科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类学报与社科院、社科联系统的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刘曙光结合自身的办刊情况,就编辑思想的自觉与综合类学报风格的形成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期刊风格有不可选择性方面,也有可选择性方面。期刊风格的决定性方面或不可选择性方面,包括期刊的办刊宗旨、办刊方针、学科定位、读者对象定位、市场定位,等等。这些东西是期刊风格连续性与稳定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形成一个刊物的风格的基础性东西,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而期刊风格的选择性方面或非决定性方面,即期刊的主体特征,是期刊编辑努力可以改变的方面,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面。通过编辑的自觉追求,可以使刊物的个性(或者说特色、风格)更加鲜明。没有编辑思想的“自觉”,就谈不上刊物的风格。综合性社科学报应当贯穿主编的总体构思;立足于本校,突出地域特色、学科优势和历史传统;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资源,把学报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
虽然对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空间,大多认为处于不利地位,但也有不同意见。《甘肃社会科学》编审胡政平则就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主流地位谈了看法。他说:根据我国目前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综合类学术期刊应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理由有三:(1)由现行体制决定了中国学术期刊是以单位办刊为主,而不是以学术团体等机构办刊为主,单位的综合性又决定了每个单位要有一种或几种综合类学术刊物。(2)提倡学术期刊专业化不现实。试想全国高等院校的每个院系和社科院研究院所都创办专业类学术期刊,会出现诸多问题,如:期刊总体质量不能够保证;每个专业学科期刊难免有“众刊一面”现象;高质量的专业性稿源也成问题。(3)创办综合类学术期刊是社会和学界的需要。我国的学科发展和学人发展非常迅速,按现行体制下各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专业类学术期刊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相对而言,综合类学术期刊则承载了大量学术成果推出的功能。当然,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劣势还是存在的,应当树立忧患意识,正视问题,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突出办刊特色等办法逐步解决。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综合类学术期刊发展是大有前途的,主流地位会越来越稳固。
[page_break]三、关于“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与作用”,论坛讨论大体围绕着三个方面:一是对学术生态环境的认识;二是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学术期刊的使命;三是如何优化学术生态环境。
《云南社会科学》副主编范祖锖认为:当前学术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按照政治家的说法,学术界还有杂音,即与主旋律、主流意识形态不协调的声音。学者们应重视政治家的警示,坚持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从这些全局性的问题来思考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必须减少消除那些干扰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杂音。然而,学术生态存在的问题主要还应由学术界自身做检讨,即学术界有不少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行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出现的弊端有关。问题的关键是学术界对这些弊端的根源、表现、危害要有深刻的认识,并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进行治理,使中国的学术生态不断得到优化。在优化学术生态的过程中,学术期刊负有重大使命。学术期刊应在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包括政治方向、学术方向、学术旨趣。
《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余悦研究员谈了三个方面的意见。他说:第一,什么是学术生态环境?这是首先要认识清楚的。他结合自己的办刊经历,认为:当前,学术泡沫越来越多,学术腐败越演越烈,学风越来越差。现行的学术评价规范,初衷是希望学术界越来越好,但有一些规范、考核,可能和我们的目的南辕北辙,这是指整体的学术生态环境。第二,学术期刊所面对的学术生态环境。一是政治的视域。既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又要有利于理论创新,如何把握好政治和学术这两者之间的界线?作为办刊人,思想上应该非常明确。二是经济的压力。办刊经费不足,影响着刊物的发展后劲。这是不是属于学术生态环境之一?值得大家来考虑。三是人情关系的处理。人情稿、关系稿、权势稿怎么办?这是和学术问题、学术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都属于学术生态环境的问题。第三,学术期刊要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承担起责任,要在,引领学术,学术传播,学术积累,培养学术人才,学术规范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某些学术生态环境当中的问题,并不是期刊自身能够解决的。如何营造适合学术期刊生存的环境,这需要我们的宪法、法律、法规,有关的管理部门和与学术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宽容的、宽松的、和谐的气氛。
《社会科学研究》常务副总编张小路编审认为:当前学术生态环境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又与前一个问题密切相关。许多学术期刊内容缺乏创新,学术含量不高,学术与宣传不分,刊发大量平庸之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术自由缺乏充分的保障。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来说,应该允许学者在宪法、法律的规范内进行学术创新活动,也应该允许学术期刊在宪法、法律的规范内发表学者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对学术期刊发展的最大束缚,从根本上保障学术期刊的学术自由,使学术期刊没有后顾之忧地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精品。除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外,当前对学术自由的束缚大量的还来自审批学术、规划学术和数量学术等的影响,因为这些性质的学术限制了学者选择研究对象的自由和潜心治学的自由,迫使他们穷于接课题、凑数量、多发表。同时,一些学者对学术之外各种功利指标的过于迎合甚至主动追求,则损害了学者自身对学术自由价值的自觉和守护。这些都使得学术创新失去了依托,致使大量假成果、快餐成果、低水平重复的成果得以面世。对这种现状,我们学术期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术期刊只有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的追求,严格要求编辑同仁努力从才学识诸方面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推出一篇篇学术精品,才有条件担负优化学术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为了促进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学术研究》副主编陶原珂博士对国外社科英文学术期刊的综合类型进行了分析。他说:从随机考察的目前国外社会科学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的情况看来,其内容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由于一个期刊涵盖多个学科,涵盖的方式可以是不同学科文章的拼合,可以是不同学科知识交叉的文章构成杂志的学科交叉综合,可以是非学科栏目拼合形成的学科模糊综合,可以是侧重于编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论文而构成“问题综合”,也可以是围绕某些话题编发有关文章而形成的话题综合,等等。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综合型优势、研究的侧重点、切入问题的不同方式等不同特点,以适应学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如何认清“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是本届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与会人员对于论坛的创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其应有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对于进一步办好论坛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对于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浙江学刊》常务副总编任宜敏研究员认为,这实质上与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学术期刊本身所承担的社会历史使命密不可分。从这样一种视角来审视,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应该是向学术性转换,超出单纯的、狭隘的编辑业务,承担起自觉引导中国学术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把握学术脉络的基础上,推动学术创新、尤其是学术范式创新的使命。每一期论坛,都应不断向学术研究的纵深延伸。例如,梳理、提出学术研究中迄今为止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真问题的梳理,来分析学术研究的未来走向。在此基础上,再有的放矢地讨论我们期刊应该怎样介入这些问题。
《北方论丛》常务副主编张晓校则说:论坛的功能与作用是全方位的。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平台”功能外,还不应忽视导向功能,或者说应强化导向意识。论坛汇集了国内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的“主力部队”,构成了强势群体,通过论坛交流信息、经验是必要的,但如何提升总体实力,发挥群体优势,加大对某些前沿问题的追踪力度,引导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联合攻关,则应成为论坛活动的核心内容。论坛的导向促进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我们在强调论坛导向意识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强调导向意识的具体化,体现清晰的学术研究指向,使论坛期刊成员有路可循,使期刊界一贯倡导的“问题意识”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东岳论丛》主编路士勋认为:论坛的角色是指论坛在指导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其特殊功能而起到引领方向,探讨学术前沿问题,总结经验,办好刊物的作用。论坛的角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论坛在期刊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二是指各期刊在论坛中所发挥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其引导功能主要是:及时提出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把论坛的议题和学术研究、期刊的发展联系起来,切实为期刊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利用论坛所提供的机会,吸引有关专家和学者,开展学术讨论,加大论坛的信息量;利用论坛这一组织形式,开展与相关组织的谈判和协作,切实保护期刊的合法权益。
对于如何进一步办好论坛,《广东社会科学》社长、总编辑刘泽生研究员认为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有必要进一步策划,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办出“论坛”的特色和品位,办出“论坛”的影响和权威,将会在学术研究和期刊发展上产生良好的互动,充分发挥出它的引导功能,而不仅仅是开个会而已。而且利用自己手中的阵地,对“论坛”进行必要的自我包装和自我宣传。(2)策划好每期论坛的主题,尽快解决或者说趋向于解决一些问题,尽管其中可能会涉及其他的诸如经济利益等等的矛盾。积少成多,逐步形成影响,品牌效应就出来了,也算是“论坛”的一个贡献。(3)加强联络,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形成一种制度性的东西,有利于长期的发展。休会期间还可以策划一些与“论坛”有关的系列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起到联络、沟通、协调的作用。
《求索》杂志总编乌东峰教授认为:作为有使命意识与深刻思考的期刊人,在经营谋划上追求对推动历史与社会前行的贡献性,就会以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价值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蔚蓝天空。他还就办好论坛提出了三点建议:(1)关于格局问题。论坛从发轫到本期已是五届,如同企业生命周期一样,现在是到了需要创新的时候了。路径有两条可供思考:一是引进来,走出去。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改为中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邀请港澳台期刊协会与世界先进国家期刊协会来本论坛交流信息,共谋方略。引进来,就必然会被请出去,去海外或国外开上一、二届,既壮其声色,也开阔了视域。二是开扇门,搭个桥。论坛可以适度邀请作者与学术团体代表参会,做一些编撰交流、编读交流工作。(2)关于地位问题。论坛可以申报一个“中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生存与发展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提高本论坛的分量。(3)关于论务问题。论坛不仅要讨论规范和创新期刊自身,还要讨论规范和改进外部性环境,要思考中国学术期刊人与期刊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经营环境、福利环境等问题。要把论坛的某些建议和构想提供给管理层研究,争取为期刊人与学术期刊谋划更为科学而舒展的空间。
《学习与探索》主编张云鹏提议,从下一届论坛起,我们既要关注期刊发展的理论学术问题,也应关注与期刊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解决理论学术以及相关宏观问题的同时,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微观问题,必定会给我们的期刊注入新的活力,其价值意义丝毫不亚于人们所关注宏观问题。
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近些年来,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营模式,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长远发展来看,综合类学术期刊如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经营模式,也成为本次论坛探讨的重要方面。
《江海学刊》常务副总编韩璞庚研究员以“市场化挑战与中国人文社科理论期刊”为题,进行了全面阐述。他认为:综合地看,人文社科期刊所遭遇的市场化挑战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同质化与激烈的学术市场竞争态势;市场细分的挑战;国际化的冲击;网络媒体的介入,冲击着国内纸本人文社科期刊。在市场环境下,人文社科期刊如何理性反思,应对市场化与网络化的挑战呢?第一,面对细分的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学术理论期刊应按照学术市场的要求,培育自己刊物独立的特色与个性,寻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第二,专题化办刊,专业化经营。突破分科文集型的编辑理念,通过开辟特色栏目或组织专题研究方式,实现专题化经营,专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做学术市场的延伸产品。第三,应对网络化的挑战,实现纸本媒体与网络平台的结合。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做好自己的纸本期刊,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又要谋求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或其他网络媒体形式。第四,改变传统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人文社科期刊的市场化经营。国家应适当放宽管理权限,创造人文社科期刊相对市场化的氛围。人文社科期刊要创新观念,实现差异化经营,探索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的创新。第五,拓展国际市场,吸收国外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国内人文社科期刊要谋求与国际期刊市场的接轨,将国内最新的社科学术成果介绍到国外同行中去,同时,注意引进外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人文社科期刊的有效扩张和保值、增值。第六,创新办刊理念,创造刊物特色。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要确立主体理念、生态理念、原创理念,以前瞻性的态势、敏锐的目光,推出富于创新的理论学术文章,成就特色刊物。
如何谋求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中州学刊》社长李太淼认为必须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1)要增强学术期刊为社会现实服务的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强化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功能。(2)要以问题研究为主,围绕实践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一些深层次的、理性的学术思考。(3)作为地方性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要开辟并办好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栏目。
《社会科学战线》主编邵汉明则把自己的办刊思路和理念概括为“一、二、三、四、五”:所谓“一”,就是确立一个目标。所谓“二”,就是抓好两手,即刊物的质量和经济命脉。所谓“三”,就是突出三个字,一是求稳,二是求新,三是求变。所谓“四”,就是强化四个意识,一是敬业意识,二是责任意识,三是忧患意识,四是管理意识。所谓“五”,就是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二是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关系;三是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关系;四是名家与新秀的关系;五是编辑与作者的关系。这一思路和理念又可概括为:定位要准确,质量要保证,个性要鲜明,管理要科学。
“综合类学术期刊有鲜明特色就具竞争力。”怎样才能办出特色呢?《学术论坛》主编张成兴认为:第一,在栏目和学科安排上要有重点。就是说在用稿、组稿(包括稿酬支付)上向一两个学科倾斜,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全国期刊界逐步形成优势,从而带动和提升整个期刊的水平和影响力。第二,突出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其拓展的学术空间更广、更深,更富于原创性、原理性、基础性,就更有逻辑力量和长久的生命力。第三,鼓励创新和学术争鸣,为之提供平台。第四,为地方决策和三个文明建设服务,这种服务必须有效。
“培育品牌栏目,提升综合类学术期刊的质量。”这是《甘肃社会科学》主编董汉河发言的重点。他说:中国的学术类综合期刊有上千种,所设栏目绝大多数都相同或相似。特色的缺乏,导致独特品质和优势的缺乏,并因此影响了综合类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而且可以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通过重点打造品牌栏目的途径培育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并以此提升综合类学术期刊的质量。培育品牌栏目,要根据主办单位的优势和条件。首先是编辑的优势和条件。其次是地域优势,包括期刊所在地的学者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再次,要勇于创新,通过科学地考察论证,组织创办独具优势的边缘学科栏目、问题研究栏目或带有填补空白性质的栏目。
学术期刊的选题,是与经营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江汉论坛》副主编陈金清说:制定选题计划是形成学术期刊风格的需要。就学术期刊而言,主要包括:方向性,学术性,超前性,系列性。此外,学术期刊制定选题计划还要注意均衡性、多维性、交错性。制定选题计划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好的选题计划是编辑在工作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制定出来,又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现实的变化,经过反复的修改、充实、完善才形成的。
对于综合期刊的经营模式问题,《福建论坛》杂志社副总编刘义圣说:核心期刊搞经营,不能搞综合经营、多种经营,而应该是搞特色经营、优势经营。要打造金饭碗,捧着金饭碗才能讨得饭吃。不能以损害期刊的公信力为代价去追名逐利,经营要以刊为本,不能本末倒置。要通过积累刊物无形资产,用无形资产来经营搞活。化整为零的经营方式:栏目经营——经营的个性化。从经营意义上说,不要把期刊当成“百货商店”对外经营,而要把它当成商店里的“专卖柜”对外经营。
《南方论丛》副研究员刘红娟则以自身刊物为例谈了三点意见:一是学术期刊的定位。学术期刊的定位,应多出高品位、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二是树立学术精品意识。三是学术期刊要纳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要加强对学术期刊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办刊中的重大问题。加大对学术期刊的经费和设备的投入,要作为宣传文化基金的资助重要对象,为学术期刊的良好运行和快速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有力保障。
六、关于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认识和评价,也是本届论坛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本次论坛参加者除了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人员外,还邀请了期刊评价部门和高校学报、文摘期刊的人员共同参与研讨。他们的到来,提供了大量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信息。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办公室主任马晓军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教学和研究机构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部姜晓辉主任说:就我国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整体来看,期刊的主办单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学术团体。研究单位办的刊物一般以专业刊物为多,除了发表本单位的成果外,多数为外部稿件;大专院校的学报类刊物以综合类为多,以本校科研力量为依托,一般重点反映本校的优势学科和优秀成果;学术团体类的刊物,包括社科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办的各类学术期刊,往往是反映本系统或本行业科研成果,综合类和专业类并存。如果以统计数据(1999-2001年的200种综合性学术刊物)为统计样板,表明大专院校的学报类综合性期刊占多数,是论文产出的主力军;研究单位的总体影响力不及大专院校的学报类期刊,但刊均影响力要高于学报类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部主任李明霞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作为中国最大的期刊群出版单位,已走过了47年的历程,与学术期刊密切相关的《复印报刊资料》有110种,覆盖了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复印报刊资料》把狠抓学术质量、提升学术品牌、实现精品战略当作自己不变的宗旨。《复印报刊资料》现已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由过去的只有全文转摘和论文索引二合为一模式过渡到集年度综述、动态报道、全文转摘、论文索引和论点摘编为一体的多种形式并存于一刊的模式,扩大了刊物的信息量,增加了可读性和耐读性,更好地体现了贴近读者的原则。由单纯的复印制版改为全部重新录入排版,实现一个文本、三种载体,达到版式的整齐划一、清楚美观,同时还能校正原刊的错误,提高文字的正确率。
第五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主办单位负责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省社联党组成员、省社联副主席郭杰忠教授在论坛闭幕时作总结讲话。他说:这次论坛始终洋溢着热烈、喜气、务实、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召开的时间非常好,正逢秋高气爽的丰收时节和《江西社会科学》创刊25周年庆典;二是主题非常好,“编辑思想的自觉和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立意高远;三是形式非常好,既有专题发言,也有自由发言,还有交流与考察相结合。论坛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1)通过这次论坛,大家总结了经验,增进了了解。对今后期刊的发展、期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一些影响的因素,做了分析,并达成了共识。(2)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了思想,明确了发展方向。期刊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政治方向、学术方向,也提出了今后的目标,就是把论坛办成一个品牌。(3)探讨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大家都认为,拓展学术期刊的发展空间,优化学术期刊的发展环境,必须遵循和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规律、学术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经过申请和协商,第六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将于2006年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做东道主、《学术与探索》编辑部承办。
会议期间,高层论坛的代表还先后到南昌、吉安、井冈山、兴国、瑞金、赣州等地考察,并与井冈山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赣南师范学院进行了交流,参加了瑞金红色旅游节和红色旅游高层论坛。
- 上一篇:企业投资项目选择论文
- 下一篇:投资基金市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