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5 08:23: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融媒体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流程
1流程再造与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精简以实现流程化管理,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优为目标,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流程再造的模式主要有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等。以上模式从不同侧面比较完善和详尽地设计和描述了流程再造的步骤,既各具优势又相互补充。流程再造的原则有迈克尔•哈默的八原则、阿什利•布拉干扎的十原则、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十五原则等。按照上述模式和原则并结合实际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果流程再造科学合理,适用于企业,将给企业带来高回报、高收益。学术期刊要实现融媒体转型,就必须进行编辑流程再造,才能达到融媒体传播的目的。融媒体时代学术产品传播首先要解决学术论文生产的多介质化和多媒体化问题,收到的论文必须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介质元素的论文。第二,责任编辑要对收到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传播渠道判断。第三,要构建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传播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使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达到“一次采集,多渠道传播”的目的。第四,要解决学术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将变为用户,学术期刊还要建立学术产品的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预告学术产品的发生并号召用户及时使用并积极参与到改进该学术产品的过程中[1]。
2高校学术期刊传统媒体编辑流程
高校学术期刊传统编辑流程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2]。选题策划是编辑流程的起始环节,选题策划是编辑结合期刊办刊宗旨、行业现状、读者需求等进行的一种全面系统的编辑活动。传统媒体时代,选题策划通常采用检索查新、关注科研基金项目、关注学术会议、问卷调研及专家咨询、从自然来稿中选题、从优秀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中选题、从行业单位活动中选题等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系统分析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形成具有预见性、引导性、实用性的选题。传统媒体时代,组稿一般采取向高被引作者和知名专家约稿、联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联系高等院校、联系科研院所、联系重点实验室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针对热点问题利用学术会议进行组稿、针对填补学术空白的问题进行组稿,还可以结合办刊特色在期刊及网站上征稿通知,接受自然投稿的方式组稿。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审稿程序一般先由责任编辑对纸质稿件进行初审,在纸质审稿单上填写初审意见后,连同纸质原稿送交复审、终审人员审稿。采用投稿平台后,在投稿系统中审稿,实现了审稿实时化。传统媒体时代,最初,学术期刊来稿多为纸质手写稿件,原稿经编辑修改加工后,送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样稿,编辑再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编、校环节是分开的。采用投稿系统后,编辑在电子版稿件上直接编辑加工,边改边校,实现编校合一。编校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的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修正,一般是“三校一读”后送印刷部门。出版是编辑流程的终端,只有通过出版,期刊的功能才得以实现。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程序较为繁琐,出版周期较长,只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纸质版学术期刊印数少,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网上检索或在线阅读虽然打破了阅读的时空局限,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还存在传播途径单一、只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翻版、创新不足等问题[2-3]。
3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再造
融媒体传播是将网络、传播终端、媒介形态等融合在一起,使媒介产品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生产观念等也实现了融合。这迫使高校学术期刊必须整合工作流程,按照融媒体的特质,打通各种传播介质的边界,进行编辑流程再造,以适应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术服务。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再造首先要从理念上创新,在选题策划上除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外,更要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化主要以编辑为主体,由编辑部选题内容,然后由学科编辑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选题进行稿件撰写,或者通过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深入课题组、与专家学者约稿等形式获得,编辑部和学科编辑占有主动权和优先权,学术论文生产都集中在编辑部和学科编辑选定的专业人员手里,论文也集中在编辑部独具品牌优势的机构中进行。融媒体时代,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学术论文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用户生成的新观点、新设想可以为编辑部提供新的选题策化内容。这种自然萌发的力量,借助新技术手段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这为选题策化流程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融媒体时代,受众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还能多路径地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学术论文生产,因此,融媒体时代选题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必然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优化。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也需要再造。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审稿流程是由责任编辑初审、学科专家二审、主编终审。审稿主要审查学术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或重要应用意义、是否有充足的实验或分析支持文章的结论、文字叙述是否清楚简洁、有无学术道德问题、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与完整。融媒体时代的审稿除了需要上述内容外,还要对学术论文内容做出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论文涉及的实验数据、背景资料、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都将成为审稿的内容,同时也要对其做出不同介质传播的判断,这就要求责任编辑、学科审稿专家、主编具有融媒体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并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4]。融媒体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专业性互补的思维,融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精准化,内容生产的大众化和定制化,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内容形式的多维性和跟踪性的特点必然会引导编辑思维模式的转变。融媒体时代,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更加系统的知识储备。新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内容读取的随机性和碎片化,内容生产的开放性、共享性、多样性和繁杂性,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融媒体时代的编辑既要有全面化的知识体系,又要具备掌握专业化技术的能力。以上变革必然会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再造。融媒体时代的编辑加工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但要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进行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编辑加工,还要对论文的实验数据、图表、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多种类型的相关数据进行加工,使其成为融媒体传播的素材,同时可供审稿专家、读者共享,成为参考和再利用的数据资源。融媒体时代的学术论文出版也不仅仅是纸质期刊的印刷,学术论文传播除了跨介质传播外,还将跨平台传播,如网站的传播、两微一端的传播以及音视频的传播。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会扩大,并实现编辑、审稿专家、读者、作者的交流互动。除了学术论文的纸质传播,还可以在学术期刊的网页、PAD移动版及微信平台上设置学术论文流媒体格式的数据专区,使用户在以上媒体阅读中,能方便地浏览并下载相关的信息,甚至可以获得作者提供的算法代码和各种应用测试工具,在微信上,可以为学术论文设计微信推广版,将论文中最有价值的数据、图、表通过微信平台推广,还可以加入论文作者对该论文进行解读的音频、视频等。这些传播方式既以多媒体形式传播了论文的科学内容,又满足了用户的多种浏览需求。融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用户理念取代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这是融媒体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吸引用户、培养用户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新流程。融媒体时代,用户是学术论文生产及媒体运营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学术论文的作者、读者不再被动接受内容传播,从受众成为了参众,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把服务用户、吸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内容创新的评价标准,作为办好学术期刊的追求。高校学术期刊要根据用户少而精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刊特色,深入挖掘学术资源和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借助融媒体的优势,搭建编辑、读者、作者、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可以以学术机构为平台组织学术会议、通过微信平台学术会议信息帮助用户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参与学术交流。也可以通过对用户细分,精准推送最新目次、最新论文,与作者一起开展论文的宣传推广。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获利、获益问题也是编辑流程再造的内容之一。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基本靠主办单位的拨款,仅有少量的发行收入和数据库效益分成。融媒体时代由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传播介质的多元化,学术期刊的收益也会多元化。融媒体复制便捷的特点推动了学术产品的传播,降低了传播成本。新技术不断降低门槛,使得新媒体传播成为可能[5],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及手机移动传播平台等设置付费阅读模式或赞赏模式,实现收益。可以借鉴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流程再造模式,实现学术产品营销的新变化。融媒体时代,营销的对象不再是从前的“铁板一块”、“面目模糊”的群体,而是“个性鲜明”、“面容清晰”的个体,他们需要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学术产品,学术期刊面向个体推送产品的服务是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也会获得个性化服务的收益。另外,融媒体时代也会带来营销成本、营销渠道的变化,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微链接”,病毒式传播、口碑式传播都降低了传播成本、拓宽了传播渠道,使营收在复合式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复合式营销,以上都将是未来高校学术期刊经营的发展方式,也会为期刊带来可观的收益。
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
一、前言
学术论文是人类探索自然和思考社会的思想成果和理论结晶。学术论文组合成为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LeJournaldesScavans(可译为《学者杂志》)于1665年在法国创刊以来,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各自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就随之产生了。学术期刊作者和编者的角色的连接纽带,是刊发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一般认为,作者是学术论文的创作者,编者是学术论文的加工者。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学术期刊本身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从高度重合,到逐步分离,再到相互融合,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在学术期刊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诞生和成长的起始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高度重合。在学术期刊产生后的一段时期,作者与编者的角色是高度重合的。无论是欧洲历史悠久的学术期刊,还是中国早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作者即编者,编者即作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学术期刊随着社会工业化而不断壮大的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逐渐分离。从工业革命时期到二十世纪末,科学技术实现了若干次跨越式创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岗位设置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逐步分离,重合之处日益减少,即“作者是作者,编者是编者”。在学术期刊伴随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转化为融媒体的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相互融合。在融媒体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术论文研究、写作、编校和出版传播的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在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日益增多,角色开始相互融合。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表现为在学术论文的构思、写作、编校到出版、传播的流程中,在各个环节上,作者与编者自身学术活动的范围拓展和相关各项工作的相互介入。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融合,反映了学术期刊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广泛深入使用的结果。作者受到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激励和约束,需要尽可能多地发表学术论文;学术期刊拥有建设学术品牌的动力和面临评价体系的压力,力求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在发文数量上有所控制。这样,形成了作者投稿数量多而期刊发文数量少的结构性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作者与编者必须实现角色融合,才能实现作者投稿与期刊发文的精准匹配。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度的应用,为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提供了支撑。作者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编者编辑校对、出版传播,作者与编者的沟通交流,都随着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生了深刻的模式变革。特别是作者与编者的联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式更加多元化,使得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开始不断融合。
二、课题研究环节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
作者的思想和知识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思想和知识来自科学研究。在融媒体时代,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学研究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通常以课题立项的形式拨付)作为保证。这使得学术论文的“生产”大多依赖于课题研究,即论文的完成需要大量的课题经费支持。可以说,在融媒体时代,作者没有课题,论文难以产生。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论文受到课题经费支持的情况,也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设定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时,明确列入了“基金论文比”(学术期刊发表的受到课题经费支持的论文所占比重)。为了实现作者投稿与期刊发文的精准匹配,作者与编者需要相互“发现”,即编者寻找目标作者,组织稿件,作者确定目标期刊,投出稿件。作者和编者需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课题研究环节,凭借融媒体的各项技术,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融合。(一)作者在课题研究环节的角色。在课题研究环节,以课题的申报、研究等工作为基础,作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编者的角色靠近。作者应当明确,自己不仅是课题的研究者,更应当成为课题的宣传者、论文的推荐者。进一步树立打造个人学术品牌的意识。作者应当积极申请各种类型的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争取成为课题的主持人或者参与者。课题立项开始运行后,收集整理数据,依据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构思可能的创新方向,凝练创新之处,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期刊评价成果,例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遴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推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确定投稿的目标期刊。除了传统的信件往来和电话联系,作者应当使用融媒体时代的先进技术,例如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及时向目标期刊的编者介绍课题立项情况和论文主题侧重,特别需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二)编者在课题研究环节的角色。在课题研究环节,编者不能坐等投稿,而是需要“主动出击”。与传统的工作流程相比,编者可以提前介入论文的发现、组织的过程,向作者的角色靠近。编者应当明确,自己不仅是论文的加工者,更是论文的“探寻”者。编者应当把握各级课题,特别是国家级课题,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类省部级课题,重大横向课题等的立项和在研情况。而融媒体时代的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中的搜索软件、统计软件,为作者把握课题情况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同时课题(项目)主管机构的信息公开化程度不断提升。作者应当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随时查阅各种类型的课题数据库,收集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课题立项规律,建立项目库和作者库。选择与本刊办刊方向一致或者相近的课题,剖析课题带头人和研究队伍的构成,关注其中的“产出能力高端”的学者并主动联系潜在的作者。
三、论文写作环节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
作者完成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把思想、知识使用文字、符号、图像等媒介,按照特定的规范与格式(已经定格为学术八股文的程式)表现出来的过程。融媒体时代,学术论文的写作呈现开放性特征,即论文写作不再是作者的闭门造车,而更多体现为作者需要编者的辅助。在论文写作环节,编者更多地融入作者的工作之中。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加深融合。(一)作者在论文写作环节的角色。时下,学术论文八股文化是一种现实,作者必须接受。作者在确定投稿的目标期刊后,应当了解目标期刊的阶段性选题重点、发文风格(例如期刊对论文的研究范式偏好)与格式规范要求,将期刊的希望和要求贯穿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之中。作者在投稿前,应当按照目标期刊的论文表现形式要求,对论文进行格式化整理加工。作者可以通过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等媒介,主动了解相关信息,把握目标期刊出版规律,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编者在论文写作环节的角色。在融媒体时代,编者恐怕不能在写作完成之后,而是应当在写作开始之前、之中辅助作者撰写论文。编者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将近期选题策划的重点、发文风格、具体的写作规范(特别是学术论文的引用规范)向作者详细介绍。如此,编者帮助作者在论文写作阶段“有章可循”,避免投稿后的格式调整,大幅度提高写作效率。
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实现
[摘要]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出版工作中的核心力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建设一流科技期刊计划的实施,如何重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再度引起了广大学术期刊编辑的关注与思考。在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通过提升稿件学术质量、优化传播品质,培育学术新人、扶持编辑新秀,加强业界交流、致力学术研究,助推现代出版业不断发展壮大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融媒体;学术期刊;编辑;价值;优化;培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工作、交流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成为广大媒体人所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举措说明了国家对融媒体的高度重视,以及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势在必行。融媒体时代给传统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国家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决心,卓越行动计划的推行,对学术期刊的内容创新、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理念以及实现价值的方式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融媒体时代,最明显的一个不同是,无需等到纸质期刊送到手上才能进行阅读,才能实现传播和交流。同时,面对新形势,如何重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了广大学术期刊编辑共同关注的问题,关于编辑的价值重塑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思考。张筱园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应从理念到形态多层次转型,构建融媒体时代的价值取向、角色定位和工作模式[1];刘志杰提出重新认识编辑在智能媒体时代的核心功能,使技术的运用服务于人的价值发展[2];张宁俊、李秋怡提出通过给编辑足够的组织支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等方式帮助编辑迅速成长、实现价值[3]。这些研究成果对本论题的研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分工的特点,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引领、学术传播和学术出版中所发挥的价值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牢固树立价值意识,是推动自我愉悦工作的不竭动力,而如何通过优化传播品质、培育和扶持学术新人、发展壮大现代出版业来实现自身价值,则是学术期刊编辑可以为之努力的目标方向。
一、提升稿件学术质量,优化传播品质
内容为王的时代,文稿内容的优劣直接关乎学术期刊的走向和存亡。而在学术成果的传播链条中,无论是对于学术成果的顺利传播还是学术期刊的发展壮大来说,学术期刊编辑都处于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编辑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出版业的未来[4]。因此,对于以服务为理念的编辑来说[5],如何千方百计地提升稿件质量,优化传播品质是广大编辑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一)优化文稿内容。1.加强学术引领,优化作者的研究选题和方向。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较强的学术功底、专业素养以及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纽约客》著名编辑威廉姆•肖曾说:“一个好编辑正如同一个好教师,他的工作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为了展示别人的成就。”[6]学术期刊编辑应加强对作者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优化作者的研究选题和方向,参与到有明显创新能力作者的研究过程中去,不是说为作者执笔,代作者立言,而是为作者提供完善思路和参考,使作者的研究更顺畅,成果更丰满、更严密,更具说服力。参与到作者的写作活动当中,就是尽一切努力帮助作者攻克科研道路上的障碍,助力作者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科研成果。2.对症下药,提升稿件的学术质量。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在提升来稿学术质量方面往往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一是“去粗取精”。有些来稿标题大而泛,内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对此,宜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帮助作者框定议题,突出重点。如孔子编订“六经”时严把内容质量关,尽量淡化《易经》中的宗教巫术色彩,而使其成为一部修己达人的义理之书[7]。二是“纵深拓展”。对于立论简单,论据单薄,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的来稿,编辑可以鼓励作者继续深入挖掘和拓展。例如,我们曾收到题为《尼古丁的危害》的一篇来稿,内容简单直白,缺乏学术含量,后来建议标题修改为《烟草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致病机理研究》,并鼓励作者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充实,使原本“豆腐块”式的短文上升为一篇富有学理性的学术论文,作者也很受鼓舞。三是“从点到面”。有些作者似乎纯粹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结论;有些则是分析现状或摆出问题后,就没了下文,这些都需要引导作者“从点到面”地提升稿件的学术含量。如我们曾收到题为《武学文化的特点》的一篇来稿,阐释武学文化的特点目的何在?意义何在?文中没有相关深入研究。经过引导,作者把标题改为《武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写,大大提升了稿件的学术含量和价值。(二)优化稿件形式。1.加强学术规范,创造性编辑加工。论文的规范化以及对国家标准的严格执行日益受到重视,好的内容辅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才能臻于完美。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对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量和单位、数字、外文字母、数学公式等的正确使用,图表的合理设计,标点符号的规范运用以及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正和查漏补缺,通过对语言表述进行匡正、修饰、润色等创造性加工,为作品锦上添花,使来稿以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如何将一篇文字表达粗糙、格式杂乱的来稿,摇身一变为表述准确、格式规范且富有学理性的学术论文,这是学术期刊编辑很重要的一项价值体现。2.提升编辑专业素养,解决编校难题。即便入行多年的编辑在面对具体稿件的编校时,也时常会遇到一些没有接触过或没有把握的难题,如让很多编辑头疼的量和单位的用法,数字和符号的用法,数字与其他字符结合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古籍文献等复杂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等[8]。学术期刊编辑的职责和价值之一就在于化解这些难题,解作者之所困,答作者之所疑,使每一句表述都经得起推敲,每一条文献的著录都符合标准规范。3.美化版面设计,增强期刊特色。学术期刊以传播创新性学术成果为旨归,虽然没有纷繁的图片,但同样也需注意版面的简洁、统一和美观。一是需特别留意版面是否有如下情况,如出版物的字体是否统一,是否有单字成行、数字跨行跨页以及行首出现一些不该有的标点符号或文内参考文献顺序编码与具体引用页码断开等情况。二是关于图表的设置编排设计。图表也是论文的组成部分,既要与文字内容相呼应,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尤其对于一些项目多、内容杂、数据多的表格,如何兼顾规范、准确和美观,为此学术期刊编辑往往需要反复实践、修改,使其最优化。(三)优化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融媒体时代,如何优化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实现文稿价值的最大化,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应积极为之努力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和推进,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出版纸质期刊外,还往往有期刊门户网站、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而且线上出版往往比线下出版更快捷。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须与时俱进,把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运用于学术传播和期刊出版中,做好期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信息更新和维护工作。同时,除了推送每期所要发表的学术论文外,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和作者,线上平台也要经常不定期地推送一些相关的学术动态、组稿选题、栏目信息等。而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纵深发展,大众对其传播介质的依赖与重视与日俱增,那么,学术期刊编辑运营好线上平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学术传播的效益,也是彰显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培育学术新人,扶持编辑新秀
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
期刊学术影响力是指所刊载的论文在某段时间内促进学术研究与应用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同程度和期刊本身传播与扩散能力等。学术影响力既包括内在的学术内容引领力和创新力,也包括外在的学术组织力和号召力,还包括学术的传播力和关注力。当下,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强势推动着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尤其是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为社科期刊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提供了良好机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反映社科期刊的学术地位、编辑水平和传播能力,以期刊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以社会信誉度和用户认可度为标志体现出来,这种学术影响力受文章质量、创刊年限、期刊特色、编辑水平、学科领域、载文量、期刊传播与扩散、出版周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科期刊的内容生产质量、传播能力和知识服务水平是融媒体时代的关键性影响因素,需从这三个方面着力提升社科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一、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是提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根本
无论期刊传播的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何种变化,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来源仍然是依托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内容质量始终是社科期刊的立身之本。《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社科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内容质量,没有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作为基础,学术影响力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融媒体时代提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仍需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充分融合新技术做好内容策划、凸显刊物特色、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期刊内容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选题策划,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
期刊的内容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相辅相成,如果期刊内容质量不高,新媒体传播只会造成负面效应。这就要求刊载的文章要有原创性和创新性,倡导理论的原创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论文的学术规范性和资料的丰富性。编辑独到的选题策划是保障文章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手段。选题策划要有融媒体的思维,可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期刊信息和作者信息进行遴选、比对、分析,挖掘前沿学术方向、期刊发展规律和匹配目标作者。通过分析期刊数据可以发现,通过精心选题策划形成的文章,其内容质量、被引次数和下载频次往往比自由来稿文章高,高被引文章许多都是选题策划的结果。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5月《贵州社会科学》杂志策划的3篇精准扶贫文章具有显著的学术影响力。其中,《论中国的精准扶贫》一文被引用达1900余次、下载接近5万次;《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被引用1100余次、下载3万多次;《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一文被引用接近700次、下载1.8万余次,这组文章对于提升该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做好选题策划需要重点关注国家层面的重要会议以及重要政策文本,保持对新提法、新要求、新战略的敏感性,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选题上要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尤其是要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二)凸显刊物特色,推进品牌建设
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进入2010年代,随着互联网、通信、数字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媒体不断涌现,媒体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体间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2014—2015年,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2个文件均强调了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后者更明确指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媒体融合,简单而言,就是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相互有效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衍生出一些新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科技平台传播给用户。国内外学者对媒体融合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相关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1]最早提出“媒体融合”,涉及当时计算机、出版印刷、广播电影等3个领域交叉,随后成为西方新闻媒体融合实践的研究热点。蔡雯[2]在2006年把“媒体融合”的概念介绍到中国,最初将MediaConvergence译为“媒介融合”,认为媒体融合就是“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张爱华[3]以《新读写》为例,对于媒体融合时代的期刊运营进行了研究,认为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是期刊的必然选择。媒体融合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和作者的需求;因此,科技期刊应顺应时代要求,加快转型发展。然而,科技期刊的发展并不完全同于时政报纸、娱乐杂志、广播电台等,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网络化、数字化、集群化转变,更重要的是结合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更加丰富、便捷、友好的知识服务。本文在分析当前科技期刊发展困境及其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媒体融合与科技期刊转型发展,阐述科技期刊在融媒时展的应对措施,从而为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传统期刊的优势及其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
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质量的编辑内容有效地整合了分散的科技信息,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期刊所载信息具有密集、精炼、针对性强、公信力高等特点,长于对科技信息的深度和高度报道,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科技水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科技期刊却面临着生存的困境[4],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其受众严重萎缩,发行量越来越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纸质科技期刊的版面容量有限,时滞长,信息时效性差,且传播方式单一阻碍了其与受众的互动;另一方面,受电子数据库及移动终端普及的冲击,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文献数量庞大、获取方便快捷的电子数据库阅读。因此,为改善运营现状,解决生存困境,与新兴媒体相融合,是融媒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兴媒体,传统纸质科技期刊纷纷寻找自身的新媒体发展道路。大多数科技期刊创建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账号等[5-6],努力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新媒体平台。但由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经验和方法缺乏,加之技术、资金、人才等重要因素相对薄弱,许多传统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许多科技期刊将媒体融合发展思路机械地理解为“开通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缺乏后续的维护和管理,导致新媒体平台不能及时更新,长期处于沉寂的状态。2)一些科技期刊运作新媒体平台,推送内容重复,仅仅是将纸质期刊上的内容原样复制下来,缺乏吸引力和看点,不能满足新兴媒体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并且新媒体平台内容推送有一定的延迟和滞后,并没有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只是做了近似重复性的劳动。3)新媒体平台内容推送形式单一,使用户缺乏互动和体验感。虽然许多科技期刊开设了新媒体平台,但并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以及多样化媒介等优势与用户沟通交流,还保留在传统纸质期刊单向传播模式,用户的意见和体验得不到反馈和重视,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不足。4)新媒体平台目标读者缺乏针对性,甚至没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大部分科技期刊仅简单地将纸质期刊原来所拥有的受众群体转化为新媒体平台用户,而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融合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宣传,吸引新的读者群体,错失了提升期刊知名度的机会。5)新媒体平台盈利模式模糊。由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方法作参考或指导,新媒体平台的前期建设和日常运作需要资金投入以及专门的人力和物力保障,但受期刊社人才、技术、资金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科技期刊进行媒体融合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其盈利模式不明朗也造成了对科技期刊新媒体转型发展的担忧。
2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对策
新兴媒体的出现为科技期刊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7-8]:一方面,媒体融合为科技期刊的出版提供了新的机制,创新重塑了采编流程,优化了对读者和作者的信息服务,促进了科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普及;另一方面,媒体融合之后出版产业迈进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加剧,媒体之间界限壁垒被打破,这也为科技期刊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和产业化背景。媒介融合是新时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在明确发展方向、精准发展定位中应坚持创新发展驱动,依托新兴媒体为载体,实现转型发展。笔者认为,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转型发展应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媒体融合发展思维,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优势,推进期刊出版流程再造,以创新媒体融合发展为驱动,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一流科技期刊品牌,适应融媒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2.1转变观念,树立媒体融合发展思维。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属于不同的发展形态,日常管理、运行差异较大,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创新机制,以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当前,新兴媒体的管理、运行制度不够完善,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障碍较多,为此应有相关管理部门根据新旧媒体之间的差异,不断完善科技期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技期刊出版“人、财、物”的投入,彻底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小、弱、散”的发展状态[9],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依托新兴媒体先进技术优势,创新、拓宽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改善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在融合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期刊在内容、传播、渠道、运营及服务等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科技期刊需要做好如下3个方面的工作。1)充分认识到延伸自身传播空间的必要性,并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思维。在传播理念与传播思维的转变中,科技期刊应当在传播管理中将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用全程管理替代事后管理,通过研究自身所面临的传播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推动自身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发展,实现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对接。2)需要做到高位推动与分层管理。由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涉及内容复杂,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通过分级负责和逐步推进实现顺利转型。在此过程中,科技期刊应建立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并针对不同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工作开展研究与制定决策,通过完善相关工作中涉及的资源调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以及保障制度等,为科技期刊转型提供良好保障。3)科技期刊有必要实行多媒体平台一体化管理。目前,媒体融合不但拥有了先进的传播设备和传播技术,也带动了传播思维的创新,互联网思维属于目前新兴媒体思维当中的重要内容。科技期刊在转型发展期间,需要树立媒体融合发展思维,需要通过媒体融合发展思维完成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处于此种理念当中,在科技信息的报道理念、报道形式、报道方法等方面均需要采用具有现代传媒规律的运作程序。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不是要和新兴媒体进行对抗,而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和新兴媒体进行融合,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确定实际且有效的发展途径。2.2依托技术,推进期刊出版流程再造。媒体融合环境下,如何实现科技期刊传播手段的改革和出版流程的再造,是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科技期刊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核心,对新兴媒体和传统纸质期刊的栏目设置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强化科技论文的投稿、组稿、审稿、编辑加工以及发行的一体化管理。在此过程中,科技期刊有必要强调编辑的核心作用,大力培养新型的专业编辑人才,开展关于新媒体平台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教育,以保证媒体融合人才资源储备优势。当前,互联网、通讯、数字化等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科技期刊的整个出版流程更加简便、快捷、精准,颠覆了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流程[10]。通过文本分析、语义分析、机器学习、智能搜索、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及智能算法等技术,新媒体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内容的精准抓取、推送和细粒度的个性化服务。新媒体平台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传播、开放获取、社会评价、沟通交流等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在作者投稿、专家审稿、读者阅读环节,新媒体平台集三者于一体,作者自动投稿,相关专家自动审稿,读者变为用户,有选择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使科技论文的出版成为科研活动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将学术出版和成果交流变成作者与用户可以接触、互动的过程,挖掘学术研究和成果共享的最大价值。新媒体平台也可采用“先出版、后评价”的方式,实现快速出版,抢占先进科研成果的首发权,使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同时实现互动出版,读者阅读并评价,使审稿更加客观、公正、全面,这又反过来促使作者进一步完善提高,使科研活动更加高效、精准。新媒体平台使选题策划环节变得更为高效、便捷,编辑加工环节可实现编校的自动化和图文排版的多元化,生产印刷环节实现按需印刷,营销发行环节实现读者用户的精准定位。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内容自动标注、小专业小同行精准审稿,自动识别并去除学术不端论文,加快审稿流程。因此,新媒体平台通过对科技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储、管理以及对用户信息的深度挖掘,将科技信息和对读者用户的知识服务进行融合,重构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实现学术出版各环节全方位交互对接,从而使学术出版流程更加高效化、数字化和智能化[11]。2.3丰富内容,强化科技信息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在任何环境下,媒体平台的成败归根结底都是由其内容的优劣决定的。区别于新兴媒体的碎片化、粗加工式的内容,科技期刊报道科技信息在现代社会更是具有显著的内容优势。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依托技术的进步,科技期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强化科技信息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对所在学科专业领域的科技信息进行全面、完整的报道,只有内容丰富了,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紧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建立学术追踪机制,跟进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加强后续报道。同时也要注意到,科技期刊不应只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内容生产,而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围绕用户的需求来生产内容,做用户需求的满足者,以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科技期刊优质内容的生产,必须要做好选题策划。在科技期刊选题策划中,策划主体应该是专业的资深学者,有前瞻性,熟悉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及热点。选题策划应实现与用户的良好互动,在实施方法上创新,不拘一格,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好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期刊选题的“卖点”作用,做到以“内容”吸引读者,以“内容”引领特色,以“内容”创建品牌,真正把内容做实、做深、做广。由于突破了纸质期刊版面容量的限制,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内容可以有选择性地推送,重点推送论文的创新之处和闪光点,改变一成不变的原样复制推送模式。对科技信息产生的背景、现状、发展预测及后续追踪进行全面、完整的推送,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资料。例如:在每篇论文的开始,不同于摘要,作者可简单介绍创作该论文的初衷、论文研究的闪光点以及研究结果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等;在征得审稿专家的同意下,可附上专家的审稿意见;在论文的后面,也可附上读者阅读后的讨论及评语,以供争鸣,以及每篇论文在各数据库的下载情况及被引用频次等,以供读者参考。2.4互动推送,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内容推送应由传统纸质期刊的单向、一维形式转变为双向、多维模式。以往,纸质期刊主要是通过邮局订阅的方式向读者发行,时效性差,发行过程也比较繁琐,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科技期刊的邮局订阅发行方式是一种单向传播渠道,同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容量小,速度慢,范围窄。由于是单向传播,读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得不到反馈,因此,有必要改变科技期刊这种单向传播的模式。在融媒时代,用户是科技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信息,对科技信息进行交流、点评,这促进了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参与度,同时也使科技期刊在策划选题上有的放矢,目标更明确,在内容的生产上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论文首页添加OSID(开放科学计划)二维标识码[12],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一个与业界同行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途径,同时提供系列增值服务。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依托于技术的进步,结合科技论文的内容特点,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可通过附加短视频、音频、动态图等方式对科技信息进行展示,比如科技论文的试验部分,以往只能采用文字、表格和图片进行叙述和展示,如果再附加短视频或动态图,更显得直观和生动,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另外,为吸引用户关注,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在推送内容时,应对标题进行提炼,使标题新颖、醒目,或采用非科技书面词汇的网络化语言,提供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以增强用户的心理期待,从而提高内容的点击率。2.5细分用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承、学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其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创新意义上,也体现在期刊对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委等人力资源的聚集、维护、运营能力上,这些人力资源是学术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必须不断分析、跟进、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发现用户、争取用户、维护用户,对用户需求进行超前预判和精准把握,从而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和不竭动力。科技期刊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以用户为中心,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媒体融合发展思维强调“用户体验”和“用户至上”。同时,科技期刊由于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其用户呈小众化发展趋势,属于小众传播。相对于大众传播,小众传播的特点主要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精细化,用户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增强,传播主体与用户之间的身份可相互转换等。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用户不再是一个笼统的科技用户群体,而是根据用户各自的学科专业及主要研究领域,具体到根据研究的方向进行细分的团组或个体。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应根据自身所报道的内容和小众传播的特点,利用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筛选目标用户,明确其需求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科技信息的精准推送,变用户的大众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2.6集群发展,提升期刊运营水平。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5000余种。由于我国的期刊出版管理体制,以及办刊主体多元、办刊资源分散、缺乏退出机制等原因,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整体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出版单位分散和市场意识不强等问题,大部分期刊是以“编辑部”小部门为单位进行运作,即“单刊出版”模式,这很难与国外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期刊出版企业集团,如Elsevier、Springer、Nature等竞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建立,我国科技期刊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国际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期刊集群发展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所谓期刊集群发展,是指多种办刊模式相近、报道领域相关的期刊通过整合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统一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各期刊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依靠规模化发展、集约化运营,提高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13]。近年来,我国一些科技期刊对集群发展进行了尝试,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但整体上看,集群发展依然处于探索阶段,集群化程度较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仍未根本转变。针对于此,应根据实际国情,制订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策略。1)政府牵头出台优惠政策,营造期刊集群发展环境,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日常管理、运行制度,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扶持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期刊出版集团,帮助其做大做强,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2)一些层次相近、专业相关、实力相当的期刊应主动联合,通过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群,抱团发展,从而提高整个期刊集群竞争力,形成期刊集群品牌效应。
3结束语
统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加强了大单元意识,写作教学不能仍持旧观念,应该与时俱进,在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树立大单元意识,运用大单元教学真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通过引用大单元的概念,在了解大单元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课程思维的形象化表现的基础上,列举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写作任务,对本册教材大单元写作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进行大单元写作教学实施,做到知学用一体化。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写作教学;高中语文
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可以发现它与旧人教版教材相比有许多变化的地方,而其所呈现的不同也是我们需要探究和重视的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加强了大单元意识,过去通常是单篇课文的教学,显得较为割裂。统编教材设计了许多的大单元教学,促进了教材的整体性、贯通性,也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意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阅读教学强调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写作教学亦是如此,应该要改变旧观念,树立大单元意识。
一、大单元教学的含义
大单元教学是崔允漷教授在2019年基于课程标准,率先提出教学设计应从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设计转变为一个大单元设计[1]。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比以往所熟知的“单元教学”多了一个“大”字,而这个“大”并不仅仅是指“量”的意义之大,而是一种整体性、发展性课程思维的表现[2]。“大单元”中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教材中既定的单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纲集合不同的文章为单元;第二种则是跳出既定的单元,可以跨教材、跨学段甚至跨学科所组合有意义有联系的文本为一个大单元。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对于知识的理解从浅层的、零碎的到深层的、系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整个学习探索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它又是一种教学实践思路,传统教学我们通常是单篇文章或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一定意义上使得教材局部和整体分隔,而大单元教学的思路是在真实的情景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这些学习任务由篇到类,由类到体,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可以找到联系,构建知识系统,有利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大单元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传媒语言的历史追寻与实现探索
话语分析:传媒语言界面的共时表征
TeunAvanDijk是话语分析的翘楚,也是传媒语言话语分析的典范。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TeunAvanDijk大量著述涵盖了多种传媒话语的诸多类型(教科书、新闻报道、医患对话乃至旅游宣传手册、广告),对其中所表现出的认知现象、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现象以及意识形态等政治倾向作了全面研究;FaircloughN.自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几十种著作,对各种话语类型尤其是政治话语进行了批判的研究。此后,传媒语言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当属奥克兰理工大学语言与传播教授的AllanBell:作为一名多产的学者,AllanBell近30年来发表了与传媒语言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64篇、专著5部(截至2008年的统计)。在作者目前可以收集到的文献研究中,AllanBell于1981年以“这不是英国广播公司:新西兰的语言殖民主义”为题开始了传媒语言的语体研究,仅从这一点讲,称AllanBell为世界范围内首次研究传媒语言的“鼻祖”并不过分。[2]1983年,GerhardLeitner编著的LanguageandMassMedia论文集首次将语言与大众传媒糅合在一起加以研究。[3]此后,Language,image,media论文集讨论了新闻广播语言、东西方新闻差异、广告以及图形传达意义的方式。[4]R.E.Rice于1984年在《MediatedGroupCommunication》一文中首开学界对“电子邮件语言”研究的先河。[5]Fairclough(1985)讨论了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传媒语言有别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传媒语言的原因。他认为,对传媒语言进行分析话语有助于详细了解媒体输出的本质,而语言分析侧重于文本(texts),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既涉及文本也涉及话语实践以及社会文化文本,目的在于找出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6]该论述高瞻远瞩,无论对话语分析还是传媒语言研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俄罗斯大众传媒语言研究方面,Dobrosklonskaja(2005)声称要发展传媒语言学MediaLinguistics,但是其重点研究仍集中在新闻语篇(现在被称为传媒语篇)以及迅速发展的功能和文体研究方面。[7]CharleyRowe和EvaL.Wyss2009年编著的LanguageandNewMedia论文集汇集了学者对多种传播媒介的分析:博客、电子邮件、传真、网络实时聊天系统(IRC)、聊天、即时通讯、短信(SMS)、情书、邮政卡和电子贺卡、电话、广播、电视,以及诸如网页文本、维基百科条目和网站超文本网站文化。文集对新媒体萌现、新媒体语境中的语言变化以及相关新、旧媒体之间技术演进背景下语言和文化的变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8]
社会语言:传媒语言文化界面的回归
美国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EdwardSapir及其学生BenjaminLeeWhorf所提出的“语言相对性假说”在战后广为传播,认为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和思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DellHymes曾提出言谈民俗学(ethnographyofspeaking)来研究言语事件。WilliamLabov1966年出版的《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层次》认为语言事实上存在社会性层次的区分,而且社会层次(身份)和语言层次(表现为语言结构的异体)是互相对应的。[9]70-80年代间,英国学者Lesley和JamesMilroy在研究这类交往行为时提出“语言的社会网络理论”,对语言的维护和切换进行动态描写,作出了比拉波夫的分层说更细致的分析(李嵬,1995)。[10]70年代以来前苏联(俄国)学者提出语言国情学,强调语言有一种文化积累的功能。同时,大众传媒对“水门事件”的不断传播引发了语言学家在文化背景中对语言构成及其影响的深入研究。加拿大学者HaroldInnis认为,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11]美国学者PaulLevinson指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认为:人的思维和信息传播受制于传播的基本符号系统——语言,而每个族群、民族、国家成千上万年形成的文化意识和传统,无形地积淀在语言中,通过语言系统的教育而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集体心智。JiirgenHabermas的三卷本《交往行动理论》揭示了当代传媒如何被注入商业模式,成为制造品牌舆论的工具。[13]
传媒与教育:传媒语言界面的人本回归
作为世界性的教育文化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充当着传媒与教育的联姻的急先锋。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UNESCO明确了媒体在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制定了参与和利用各种媒体发展目标的具体政策、方案和战略,设立了“媒介教育项目”(TheMediaEducationProgramme),旨在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通过媒介积极参与社区政治文化活动并发展其批判性赏析能力。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文明联盟(UNAOC)共同创建了姊妹大学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和跨文化对话讲座(UNESCO-UNAOCMILIDUNITWIN),具体内容涉及:批判性分析、大学和大众媒体之间的跨文化和合作研究交流、参与学校内发展教育和媒体研发、促进全球媒介信息素养行动、创建媒介信息素养学习研发网络中心、支持全球不同媒体的文化间对话与合作。在语言学学术界,1968年,SusanSontag注意了到传媒对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课堂教学[14],英国学者HildeT.Himmelweit等人研究了看电视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15],美国学者MarieWinn(1977)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16]。MichaelWillie(1979)论述了传媒通过不同语言(媒介肢体语言与文本语言)的结合增强了感官的刺激,从而加深了对信息的理解[17]。英国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和国际阅读协会全国理事会(NCTE)制定的英语语言艺术教学指导方针之国家标准要求“学生用口头、书面和视觉语言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作为知识、反馈、创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18]。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中学课程改革和2003年以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强调了传媒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纸刊不能回避的关键点
自疫情爆发以来的几个月间,大量期刊不管来稿、修改仍是审稿和营销都处于阻滞状况。读者很长时刻不出门,更多的人转向更为安全、快捷的网络阅览。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在疫情期间显现无遗,在快捷性、即时性、个性化等各方面现已完胜纸质期刊。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脚步的不断前进,传达范畴中的新媒体现已势不可挡。其以很强的交互性、海量的信息承载、资源的可共享等特色,满意了当下读者的阅览热点和多元需求,具有十分强的传达力。传统纸质期刊须正视并敏捷拥抱新媒体,然后完结转型晋级。
纸刊处境日益困难
2020年3月19日,因受肺炎疫情影响,有着67年前史的著名期刊《纨绔子弟》对外宣告,该周出书发行的最新一期期刊将是今年的最终一期。其尽管没有宣告停刊,但困境是清楚明了的。
此前的10多年间,不少期刊也纷繁停刊或许宣告破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着86年前史的美国《读者文摘》由于发行量急剧下降而申请破产,成为当年在传媒范畴最具冲击力的坏消息。众所周知,《读者文摘》是美国颇有影响力、也是世界上很成功的期刊之一,全球有着数以亿计的读者群,一度在全球160个国家以19种语言、50个版别同步发行,而破产却在一夜之间。之后各种著名纸刊也纷繁出现问题。
国内纸刊相同举步维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加上社会展开,阅览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的生计空间日益狭小。即使一些理论性强的刊物,或以读书、品书和引荐好书为主旨的纸刊,尽管长时间保持内容的高质量,在读者中一度有着杰出口碑,却也无法躲开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豆瓣、知乎等网络媒体上撰写或阅览评论,纸刊作为评论载体已逐步式微。例如,某个在常识界、文明界长时间有着杰出美誉度的期刊,盛期期发数一度在5万册以上,现在却已掉至1万余册。即使如此,这个以读书、品书、荐书为己任,坚持文明理想的期刊,其生命力在同类刊物中已算强的。纸质期刊日薄西山的现状,不是修改和领导不努力,而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一些期刊则沦落到收版面费发职称论文的地步,一些期刊被职称评定部门列入黑名单,所发论文不能作为职称评定资料上报。此种为难,作为期刊出书中人,只能为之感慨唏嘘。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转型升级思路
“互联网+出版”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理论、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引领科技发展,彰显科技实力,对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驱动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出版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当前的新形势,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改变传统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抓住转型机遇,把握好媒体融合的实质,提升自身专业领域的深度,推进数字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期刊质量及影响力,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
1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下面临的新形势
1.1新媒体为科技期刊传播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传播速度快;新闻内容多样性、即时性、参与性、互动性强等是当前传播方式的明显特征,期刊出版方式产生了变革。传播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变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随手上网即能较快获取需要的信息,这对于传统科技期刊的发行与传播造生了较大冲击,同时,也赋予了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机遇。受信息传播的影响,科技期刊受众的数量在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科技期刊,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受众面,从而可发展更多的忠实受众。从传播角度而言,新媒体有效地拓宽了传播途径,弥补了传统期刊发行局限的不足,有助于科技期刊进一步推进市场,转型及跨平台整合是未来新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的转型机遇。新媒体与科技期刊的有机融合,可实现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期刊受众发生改变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与知识传输速度快且丰富,零碎、分众、差异的自媒体信息暴增,受众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相较于传统纸质期刊,这些以新媒体为传播途径的阅读方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即时的阅读需求,使之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开展阅读。另一方面,相较于碎片化的信息,期刊更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能满足部分需要提升其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群。因此,科技期刊将分流受众,造成一部分受众的流失,同时也会增加一些新的受众。
行业期刊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
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共享的新媒体生态逐渐形成。在信息泛滥并且高度同质化、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资源,茫茫信息海洋中能吸引用户消费和赢得口碑的,只有独立的观点和专业的研究。就行业期刊而言,专业内容是行业期刊的生命线,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但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期刊传播方式单一、覆盖面窄、传播效率低的劣势日益凸显,行业期刊面临深度转型的压力。
一、行业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媒介特点
我国共有1万余家期刊,其中科技期刊占了半壁江山,行业期刊又占了其中的约70%。行业期刊作为我国期刊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沟通行业信息、指导行业工作、推广行业产品和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行业期刊大部分创刊于70、8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行业。行业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往往是该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会)、相关科研院所等,行业期刊大都立足垂直行业,以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市场策划营销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在推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行业期刊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强大的行业背景资源,以及对行业话题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专业的内容是行业期刊不可替代的传播价值,因此,坚持专业属性,加强核心内容的打造,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信息参考,一直是行业期刊追求的目标。传统行业期刊的收入来源靠发行、广告、活动“三驾马车”。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引流更快,受众对传统期刊“文字+图片”的“硬广”宣传推广方式接受度越来越差,导致行业期刊广告和发行收入不可逆转地逐年下滑。曾经做得风生水起的行业活动由于受行业景气度下降和企业减负等相关政策的影响,也早已风光不再。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所有行业期刊的线下活动几乎清零。行业期刊的发展和所在行业息息相关,行业强则期刊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整体放缓,部分行业陷入深度调整,行业期刊也结束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上新传播渠道日益盛行,行业期刊内外交困、腹背受敌。
二、行业期刊新媒体转型路径
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业期刊的专业性,使其在面对数字化浪潮冲击的时候,具有比大众报刊多一道的“护城河”,在大众纸媒频现倒闭潮时,行业期刊则相对稳定,这给行业期刊的新媒体转型留出了观察、借鉴和试错的时间。
(一)全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