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下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研究
时间:2022-08-19 11:33:44
导语:传播学下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翻译活动具有传播学的特征和规律。文章从传播要素入手对湖南省某处红色景点旅游文本的英译进行考察和整理,归纳总结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的传播现状和问题,提出红色旅游文本英译中应遵循的传播原则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传播学;红色旅游文本;传播策略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旅游文本的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日益凸显出不可忽视的作用,红色旅游景点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故事性,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对于中国红色旅游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对红色景点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红色资源的利用率,宣传红色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深化红色旅游的意义。主席在党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红色旅游文本翻译传播现状
由于红色景点的外籍游览人群比较小众化,缺乏中西对自然或人文风光景点的审美共性,且大部分红色景点的位置相对中心城市偏远,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览的不便。旅游部门对其翻译介绍的工作往往不如其他景点的细致和全面,相关文本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湖南省益阳市的红色旅游景点为例,就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英译本传播数量匮乏,译介传播媒介优势发挥不足。益阳市委市政府虽然很重视红色旅游工作,但现有的益阳红色旅游资源的英译本十分有限,在官方旅游网站上也未有完整的英语介绍。依据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的介绍,周立波故居•山乡巨变第一村,691(四方山)马共基地,何凤山先生纪念馆及纪念墓地、益阳兰溪金家堤村,南县德昌公园、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都属于益阳红色旅游路线。但根据实地考察发现,目前拥有景点介绍英译本的仅是少部分景点且只有在景点现场才具备。如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中仅是每个主题的主要介绍页配有英文简介,其他详细介绍处则只有中文介绍。整体而言,红色旅游景区所提供的红色旅游文本往往数量较少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的需求。(二)传播噪音明显。传播噪音是指由于技术故障或技术不完善造成的干扰,并使得发出信息与接收信号之间出现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景点介绍词的误译或刻印错误。如南县厂窖纪念碑中有明显的刻文错误Is's(it’s),praer(prayer),洗血轩纪念碑处inscoptions(inscriptions),雕塑——活埋处invaelers(invaders),evant(event).雕塑——奸淫处clepicts(depicts),buridealive(buriedalive),雕塑——抢夺处countlesss(countless),雕塑——杀戮处cruellykelled(cruellykilled),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刻印工匠因为不懂英文所致,但因为这是公示语呈现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由于雕刻物件的特殊性,错误一旦造成,将难以修正并导致错误一直保留,即便译者前期花了大量心思来审稿、翻译、校对、勘误,若不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前期的工作都是徒劳。刻印错误在景点介绍词的翻译中往往是最常见和影响最长久的。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1](三)传播反馈不及时。传播反馈是指受众对讯息内容的反馈,因为没有做出反馈的要求也缺乏官方反馈的渠道,因此讯息中的传播噪音往往被旅游者忽略或无视了,部分反馈的建议则由非目标受众中的其他译者或研究者提出,由于未能建立与直接管理机构的联系也导致错误虽然提出了但也长期存在无人纠正。旅游翻译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景区对外宣传的效果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规范译文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对外传播,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国际化推广。
二、传播学视角下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原则
红色旅游文本是指与红色旅游景区内景点相关的所有翻译文本,包括相关的图书、论文、音像制品、旅游宣传材料、景点宣传材料、网上的电子文本以及拍摄下来的景点介绍等。文本内容大多以叙事为主,辅有小部分议论性或鼓舞性话语,往往具有政治鲜明性、历史准确性、语言号召性等特点,为实现传播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有效传播原则。传播学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这些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根据霍夫兰等人提出的“可信性效果”概念,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因此传播者即译者的专业性是有效传播的基础。在传播过程中译者也应以传播目的为指导,以准确为基本宗旨,不能漏译重要信息,更不能误译。在厂窖纪念馆中有一系列配以解释的主题照片,其中“白骨为证”和“警钟长鸣”的标题译文都采用了“Skeletonsareproof”,笔者认为两个主题虽有类似的呼唤人们警醒的内容,但“警钟长鸣”部分并未有“skeletons”(骷髅)的图片,会造成受众思维的混乱,建议更改为更贴切的“Alarmbellskeepringing”。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2]文化传播能够得以实现依赖的要素有“传播者和接受者具有文化共享性”[3]由于译者和读者处于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受众的解码立场可能不完全认同甚至反对解码者的立场,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二)受众为主导的原则。任何传播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都需要关注受众,了解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在旅游文本的国际传播中,按照传播所预设的对象,目标受众应是旅游者中的英文读者。影响受众选择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就是选择性心理,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它们关系到受众对信息接收的整个过程。[4]具体到翻译策略可以采用摘译法、合译法、省译法。景点介绍词往往由于排版、刻印等特殊要求,可以对重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摘译,且简洁凝练的信息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如在这句描述性介绍词中“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共御外敌。”汉语句尾四个四字格的使用使得整个句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译文将其逐字译为“Chinesepeople,withbitterhatredagainstthecommonenemy,braveddeathuninflinchingly,advancedwaveuponwaveandjointlyresistedtheinvaders.”虽然信息内容无损失,但传递的效果大打折扣,可通过摘译的方式简化繁琐的信息,使译文结构上平行,引起受众注意并加深印象,试译为“InfaceofextremebarbarousandbrutalJapaneseinvaders,Chinesepeoplewithcommonhatredbraveddeathuninflinchingly;resistedtheinvaderscontinuouslyandjointly。”美国学者霍尔在“编码/解码”理论中指出:信息是否能够被受众接受并满足受众的预期,必须让受众理解其中的意义,即“解码”。[5]可见,在跨文化的翻译传播中,应以受众为主导通过合适的翻译策略将信息解码。
三、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传播策略
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从发出信息到受众接受信息,中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因素,传播策略的具体实施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采取多维度的策略是实现传播效果的有力保障。(一)拓展传播途径。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内容形式日趋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为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媒介载体。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传播。而当代新传播技术体现在四大领域:一是数字技术,二是网络技术,三是多媒体技术,四是实时传输技术。因此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成熟与发展,除了对景点文本配以英文译文之外,还应加快对英文网站建设的脚步和力度,多渠道、多媒介地加大传播力度,结合新媒体技术不定期地开展数字媒体宣传。(二)重视译文质量,明确译者传播“把关人”职责。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手段和工具,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着发挥着主动的作用。红色旅游文本的原作者和译者都属于传播者,其中译者即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译文信息的生产及发出者,还可以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对于旅游文本词的刻印或印刷环节,在操作前译者需将文本与实施者核对,确保实施者能正确理解译者观点。在刻印后,译者还需重新进行文本校正把关,及时修正刻印错误。(三)增加译文数量。传播学提出信息的易得性、对比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都能加大受众的注意力。政府可加大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如采取有奖译文的方式在在校学生或社会力量中寻求合适准确的译文,请专家进行评审和把关,一方面能引起更多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能相应增加景点译文的数量。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中指出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而红色文化正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借助传播的力量得以传承。在进行红色旅游文本翻译时,可通过研究文本特征,采用相应翻译策略选择最适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将各个旅游景点的介绍内容最合理地转达给外国游客,从而达到促进跨国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的目的,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将中国红色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3.
[2]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3]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4.
[4]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8.
[5]刘利群,张毓强.国际传播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5.
作者:何俊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 上一篇:短视频自媒体传播学探析
- 下一篇:谈肖邦钢琴音乐创作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