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与提升

时间:2022-02-25 03:56:26

导语: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与提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与提升

摘要:现如今,互联网平台上充斥着较多的泛娱乐化信息、低俗信息,对媒介依赖程度较深的大学生群体是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但是他们面对媒介信息时,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缺乏使用媒介的能力。本文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提出媒介素养提升的渠道,讨论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依赖;负面信息;媒介素养

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说,“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个人也从接受者成为了传播者,媒介信息也逐渐由年轻群体所主导,他们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也时刻对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虽然在媒介接触、媒介认知等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却存在着对媒介信息分析判断能力不够强、媒介使用以及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探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迫切。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其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受众需要拥有认识且识别媒介的能力;其二,始终应具备使用恰当的媒介,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学会使用媒介最快地在互联网信息中攫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而非在面对网络信息泛滥时,无法掌握正确的信息,从而变得无所适从,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和道德的缺失。“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和业界人士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伴随着大众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缺失社会责任意识,出现低俗、绯闻、媚俗等现象,为此专家学者开始以各种方式激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②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时间运用于聊天软件、SNS网站与博客和游戏占据了74%,而查资料、电子图书馆的时间仅占18%,而大多数大学生运用互联网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事情,因此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利用率虽然较高,但是能够积极使用互联网并使其发挥价值的占少数。鉴于以上情况,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主要的媒介素养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媒介使用自律性不够,过度沉迷网络。新媒介的不断衍生,让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社交媒体上,例如微博、微信、QQ、网络游戏等。基于社交目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信息与朋友分享,朋友圈和微博打卡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从电脑端转移至手机客户端,无论是周末课余,还是上课,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此,导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新媒介上。(二)社会信息舆论中,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大学生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制造者,缺乏对媒介的分辨能力。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媒介信息更偏向于煽动性和低俗化,而大学生面对过载的信息,容易失去对信息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在信息的选择上大学生更偏重于关注过度娱乐化以及煽动性较强的信息,从而当舆论出现不恰当的倾斜时,很容易被煽动,缺乏理性的思考。(三)法律安全意识淡薄,校园网络贷款案件频发。互联网金融出现井喷之势,也不断衍生出各类的网络高利贷以及网络诈骗陷阱。对于稚嫩的大学生而言,金钱的诱惑力往往让其丧失了警惕心理,诸如河南某高校学生欠款十万余元因无法还贷而自杀,北京某高校大学女生利用同学信息贷款高达60万余元等。伴随着贷款陷阱的不断被挖掘,网络诈骗形式也不断升级,在浏览网页的同时可能就存在着信息被盗取的可能性。(四)媒介信息依赖度过高,缺乏深度思考。在如今的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媒介来提升自我的社交能力,但却被“浅阅读”不断侵蚀了大脑,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一方面是信息的异化,大学生的过度依赖媒介会使自身处于被信息支配的地位,缺乏对自我需要的清醒认识,逐渐沦为“信息动物”;另一方面是媒介的异化,人的精神交往需要靠媒介完成,媒介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③,例如大学生群体中的“沙发土豆”“鼠标土豆”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并且比例逐年上升。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在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媒介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主要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首先技术层面而言,新媒体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应培养受众的媒介使用能力,尤其是对新媒体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其次从内容层面,海量的信息使得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信息过量而产生的“麻醉效果”,因此应重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④基于两个层面,本文提出以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一)发挥高校育人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学校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施教场所,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同时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讲解,例如讲座及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学习媒介素养的选修课,让大学生学会接触和认知媒介。其次,提高任课老师使用媒介教学的能力,通过培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将媒介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最后,利用“第二课堂”,借由社联和学生会的平台,将媒介教育渗透在各类大型学生活动中,或者开设校园广播站、网站等,熟悉各类传播媒介的技巧,培养理性的媒介批判意识。(二)创新校园媒体,加强正面舆论导向。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应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开设校园新媒体,例如校园广播、校园论坛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建设全媒体矩阵,提高新闻传播力与舆论引导力;另外,媒体内容应该多元化,可制作传播校园正能量的微视频,也可建立参与度较高的微信公众平台,从生活、消费、交往各方面着手,打造全方位的论坛;在校内教学楼或者办公楼内开设新媒体对话平台,并实时积极的社会热点新闻,让在校大学生参与讨论,引导理性看待系列热点问题。(三)加强家校联动,全方位提升媒介教育力度。高校辅导员作为在校大学生群体的第一位“家长”,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在工作方式上强调个性化。大学生媒介素养也伴随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行为习惯出现差异,这就需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双向教育,对不同的家庭给予相应的个性化指导,从而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构建家校互享平台,在社会热点问题面前,提升家长对信息的有效认知,并联动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定期邀请家长与学生参与有关媒介素养的沙龙讲座,邀请资深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来讲学,加强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知。(四)把学生干部作为抓手,加强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在自媒体风行的时代,微博的知名博主、知名媒体官方微博等均有可能成为舆论中的意见领袖,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往往是信息的凝聚点和舆论的中心环节。而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核心力量,他们理应成为校园舆论导向的风向标,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第一,应将媒介素养的教育渗透到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和考核筛选出一批优秀的意见领袖;第二,定期由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发起,组织学生干部对社会热点、校园新闻进行讨论,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以及非理性的言行。

作者:杨帆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