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语言特征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14 03:41:14
导语:新媒体下语言特征及发展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科普网站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科普产品内容来源于科普网站。横向比较我国的科普网站,按类别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门户性科普网站、百科类科普网站、学科类科普网站、专题类科普网站。纵向比较我国的科普网站,按科普网站名称头衔可大体归为两类:“国”字号与非“国”字号中文科普网站。下表为2012年部分“国”字号与非“国”字号中文科普网站名称的对比。倘若在两类网站所提供的科普内容都能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的情况下,仅从网站名称的相较之下,两类网站语言风格的迥然差异就让网络受众的内心接受度和亲切度上区分出了亲疏远近。作为官方首席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网络传播渠道,‘国’字号网站名头大,所承载的科普工作责任重、权威高。但不少“国”字号科普网站其科普内容、传播角度和科普语言都难以吸引网络受众。许多“国”字号科普网站科普内容多用生僻、艰涩的科学名词和语言风格,须知,越是晦涩难懂的前沿科技越需要贴近民众生活的科学传播路径。此外,科普内容更新慢、科技信息提供有限、无专职人员时时更新,网站内容多工作新闻记录而非科普知识传播,科普还附带着盈利性、广告化语言。这些都让‘国’字号科普网站的科学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官方科普网站语言风格的改整有助于科普走下高高在上的科普权威,走进平民百姓家,只有这样公众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科普资源。目前,我国的科普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质量和水平上差异大,吸引力薄弱,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国’字号科普网站更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主动吸纳公众的反馈,从科普语言上进行有利转变,并同时解决和完善自身网站存在的其他问题。‘国’字号科普网站的整改可借鉴民间科普网站的科普产品模式和语言风格。‘国’字号科普网站在保留权威性科普的同时,更应主动尝试朋友式的分享性科普语言,以简洁的色块、干练的版面、丰富的信息、生动的表达,吸引大众了解科学获取信息。
2.科普微博由个人用户生产的小规模、低成本或无成本制作的网络媒体内容,即微内容,成为新的网络流行。“微”形式的互联网产品:微电影、微小说、微博等颇受热拥和追捧。“微”形式创生了“微”内容,而“微”内容则形成了颇具生命力的“微”语言。加07年微博在中国的兴起,以全体社会公众为中心的新兴网络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传受视角和方式,占据了网络信息传播格局的重要一席之位—科普微博由此应运而生。科普微博的兴起提供了新的网络科普模式,草根科普时代顺序拉开。科普微博是呵众科普时代的典范产物,它构建了一个从科普权威到科普草根均可参与的“科普微时代”。调查显示,民间科普微博的博主一般以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为主,还有一定的科学爱好者。而他们则包含在图1“新媒体语境中科普主体与公众的科学传播流程图”中提到的“社会其他群体”在内。此类人群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严谨的思维逻辑,多如处于社会中上层,有一定社会话语权和学术权威。其中,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对于科学的解读具备专业性,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而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这类长期从事业科普工作的群体擅长于在科学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剖析其包含的科学原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这个群体代表了草根科普时代科学传播主体的扩充,其群体特征表现出科普微博等“微"科普内容撰写者所需具备的传播科学知识专业背景。“自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个体科普微博作者,其所创造的科普“微”语言见证了全民草根科普力量的兴起,彰显了用好民间科普力量以实现科普产业“化”的变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民间科普群体的兴起与成长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固有传播模式和语言风格,在公众和科学家之间、在信息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了一座可轻松沟通、可自主参与的桥梁,使得科普微博具备了一种其他网络科普产品不具备的独特而重要的性能。科学微博的正向功能的积极发挥,得益于科普微博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科普“微”语言,有利于加强科研同行间的交流,有助于吸引公众线上和线下的主动参与。科普“微”语言打破传统科普媒介的话语垄断,突破了传统和固有的科普阅读方式和语言表述模式,以短小、精悍、生动、图文并茂的语言风格,扩大了科普的受众面。“一句话博客”的科学信息传播“微”语言,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在手机、Pc、平板电脑等形式多样、既是媒介又是终端的载体中进行科学传播。目前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政府、科学界、文化界看好其发展前景的果壳网,自建立果壳网微博以来,较为成功地建立了微博机制,培养了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微博创作专业人员,以微博内容质量的保证和及时更新,几年来以果壳网微博充实了网络科学传播的内容,填补了其他网络科普模式应用的弊端,激发了公众对于科普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兴趣,成为人气最高、粉丝最多的民间科普微博(详见表2所示)。然而,科学微博的“微”语言其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由于语言过于精简,使得科普内容和信息的传播不够全面;科普微博其使用和传播便捷、门槛低,缺乏把关,使得许多民间科普微博语言不准确,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科普微博“微”语言将其他形式的科普内容进行缩减和重新叙述,使得部分科技文本的网络公开导致侵权纠纷或前后文本不一。新媒体科普产品语言特征及发展趋势音乐性、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动感”娱乐性科普语言科学是神圣殿堂,也是智趣的乐园。新媒体科普产品需要与时俱进的“动感”科普语言,让梆梆硬的专业知识贴近公众生活从语言上“动感”起来,以亲切和生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娱乐性、音乐性、艺术性有机融合的时尚科普语言必定受到年轻受众的欢迎。网络科普产品的语言讲究寓教于乐(edutoinment)。成功的娱乐性科普产品更容易得到传播。权威,不一定非得严肃。美国许多网络科教节目极具娱乐性,轻松愉快如同社区聚会。在使用网络科普语言时,譬如“牛仔裤上的口香糖什么办法去除最好?”这样的科普语言,既带有很强的生活性,又具备能让观众参与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互联网现场问答和试验,让受众去伪存真,用幽默诙谐的娱乐互动来传播科学知识。
为了能够达到娱乐、互动的效果,科普知识讲述还应尽可能引进趣味优先的理念.以讲故事方式展开,切忌空洞无物、说教式叙述。网络科普文章语言应具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科普视频语言可配合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剪辑,让受众不自觉地融人科普作品。要尽可能通过“动感”的科普语言使科学知识点“碎片”化,提高网络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提高公众的阅读有效性和知识的可拓展性。公众容易接受什么样的互联网科普语言?音乐化和艺术性的科普语言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艺术化的科普语言则衍生于科学传播的通俗性。2012年年初,一则视频短片在网络上引发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广泛转发与传播,这就是颇具演出想象力和科技创造力音乐科技短片一一欧洲核物理中心的物理学家用RAp表白科学。1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也启动征集用RAp表白科学等科学演出形式,这种新的网络演出形式,无疑开创打造了受各个年龄段科学传播对象欢迎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辅之以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和手段的包装、营销和运用,是互联网科普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变革的新突破。z.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体验性“四归一11的科普语言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生命,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没有存在的价值。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创作者应尽力用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性语言,把专业科学知识介绍给广大公众。与此同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也应从作品中内在的自然表现出来。章道义在《科普创作概论》2中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即“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科学生动易懂。网络科普作品更要深人浅出、通俗易懂,且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科普产品生活化形式的语言创作,忌简单化、残缺不全、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迎合低级趣味,变通俗为庸俗。互联网科普产品语言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以及变化的表达形式,能产生不同的科普效果。前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认为科学文艺作品是“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文学性科普语言多采用比衬、比喻、虚拟、白描,拟人等文学修辞手法,但也可以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把科学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还需采用艺术性的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有思想的科普语言的准确、独特和形象地表达能激发公众阅读科学知识的兴趣。改善传统科普产品原有语言表达弊端,尽力让充满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新媒体科普产品语言使科学知识重点、难点、兴趣点三归一。
网络科普往往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的交互设计和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独特之处来加强科普主题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强化公众在科普过程中的体验性。网络科普作品中媒体产品语言的设计与应用,应用最多最广的是文字,其次是图片、声音、影像和动画等交互式的科普形态和语言。单纯使用文字语言,易出现平面化语言现象严重的科普作品,从而导致科普文章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较差。图片作为科学主题的有效载体,由于其可视化程度、直观性及可理解性大大优于文字。图文交互、音频和视频交互、易于网络阅读的科普语言,将会在新媒体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让读者循序渐进地获得全新的科学知识的感知和体验。这就是为什么科普产品需要的互动性、体验性、可感性语言设计,才能让受众在新媒体的泛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科普感受。3.国际化、地域性的多种类科普语言发展格局科学传播的主体和对象不应该限止于国境或语言。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传播,为科学传播和普及敞开了世界性的大门。总揽我国的新媒体科学传播产品语言,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科普网站都仅用了中文一种传播语言,而缺乏国际化语言。一批针对广泛科普群体和重点科普区域、既面向世界、又考虑特殊地域,多语言模式的互联网科普产品急需被打造。2008年11月19日欧洲虚拟博物馆〔uropeanvirtoalM。se。m‘面向全球公众开放,将来自欧洲二百多件文物作品数字化、并提供24种语言查询。用多种科普语言进行传播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科技馆和博物馆已成为科普传播的全球潮流。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殊国情,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人群更应该成为科学传播和普及的重要对象。“新疆科普”这个网站立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突出面向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服务,专门设置3个语种的版本,汉语版2、哈语版”、维语版4。随着科普产业的推进和全民科学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科普产品将更多地细分受众和拓展受众,由此,面向国际和特殊地域的多种类科普语言将是未来科普产业发展的必然。
本文作者:赵莉汤书昆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 上一篇:小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 下一篇:医院社交媒体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