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图书馆危机应付战略探索

时间:2022-03-14 03:25:50

导语:新媒体下图书馆危机应付战略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媒体下图书馆危机应付战略探索

媒体对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

新媒体分流图书馆的传统用户,改变图书馆与“受众”之间的传播格局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再不是以前那种一手图书一手报刊的角色了,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使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线阅读或下载电子书刊,不受图书馆开放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不仅给用户创造了无缝阅读环境,也给用户提供了自助获取信息的便捷通道。据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统计:到2012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已达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手机网民占65.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微博用户达到1.95亿,2012年上半年竟增长了208.9%;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4.29亿,较2011年底增长2121万人,半年增长率为5.2%,搜索引擎是网民在互联网中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工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网民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且不受场地限制阅读新闻[3]。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将由以前完全依赖报纸、电视、广播、期刊转向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而且,它使得受众的社会角色也在变化。长期以来实体图书馆之所以吸引用户,是因为其丰富的馆藏和良好的服务,但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不断出现,信息资源的社会配置进一步离散化,信息的获取和采集更加开放和便捷。特别是微博问世后,中国大地上很难找到“被信息遗忘的角落”;信息的传播呈现多维、立体、交叉、全景的特点,且一天24小时全覆盖;传统的“一点”(媒体)对“多点”(受众)传播格局被颠覆,而呈现“多点”(媒体+受众)对“多点”(受众)的新格局。总之,从信息的生成、信息的制作到信息的表达、传播,到信息接收、更新,更加多样化、快捷化。图书馆的传统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资源。不再完全依赖图书馆网站去获取信息,如果图书馆不借助新媒体开展移动服务,图书馆将越来越边缘化,失去其核心竞争力。阅读方式的改变,降低了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在一个需求多元、选择多元的时代,随着科技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从网页阅读到无线移动终端阅读,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各种新的阅读方式凭借便捷、有效、即时交互、多媒体结合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对图书馆的依赖越来越小,各国图书馆的信息问询量和主页访问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泛在网络浏览阅读、移动阅读、手机上网阅读渐成风气,且已占居主导地位,数字图书馆已经开始越来越远离知识链的中心,被“边缘化”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增长至38.6%,比2010年的1.21亿电子图书读者上升5.8个百分点。《中国报业》2011年第7期载文称,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整个传媒市场中占得的市场份额达到41%(10%+31%),已经大大超过报纸(13%)、广播(2%)、电视(13%)的总和(28%)。据《图书馆期刊》(Li-braryJournal)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大约有2/3的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电子书,而且大多数图书馆都愿意为读者提供更多、更简单的电子书阅读途径。美国达兹安克图书公司与电子书经销商Constellation一起向图书馆销售电子书,他们能将电子书上传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上,并允许图书馆将这些电子书打包借给读者[4]。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图书馆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段落后。地方图书馆信息服务仍主要是向用户提供单一的文字信息资料,而不是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针对因特网的深层次服务和多需要服务还未进入议事日程,咨询服务还停留在初级水平[5]。定题服务、二次三次深层次信息服务及利用新媒体开展的创新服务仅仅在少数发达地区图书馆开展。“如果我们适应不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新需求,如果我们管理的资源只是整个信息资源中很小的一部分的话,今后谁还会来图书馆呢?”[1]。新媒体带来图书馆信息安全的挑战新媒体是由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产生的新型传播工具。一方面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信息和文化带来安全隐患。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后,不仅信息和网络通道更加多元和庞杂,而且对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三网融合增强了网络的开放性、交融性和复杂性,媒体终端接入方式也将变得多种多样,终端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安全问题,如智能手机病毒的全面爆发,融合网络将面临严峻的安全考验。融合的背景下,一个网络中的安全威胁将延伸到另一个网络中,从而出现全网的安全威胁。蠕虫病毒、充斥网络的各种垃圾流量、针对支撑和业务系统的攻击等都将给网络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6]。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在技术安全方面,未来网络将使用IP协议,但IP协议固有的缺陷将给网络带来安全隐患;在网络方面,三网融合后,原来封闭的电信网、广电网将不断开放,这种开放使图书馆外部的攻击者有了可乘之机,流行于互联网的黑客、病毒、木马等将会转移到电信网、广电网,产生巨大的危害[7]。在终端安全方面,实现三屏合一后,移动终端自身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终端的快速发展使终端接入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导致图书馆面临的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图书馆传统工作流程已不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采访、编目、流通和库存,后来又增加了参考咨询、文献提供、讲座、展览等新的服务。数字图书馆发展起来以后,由于原有流程一直延续着以书为中心的传统,它的基本功能依然是采、编、流、存,只是说法更现代化了,叫收集、描述、传播和保存。它们之间并没有有机地组合起来。不仅没能按照数字信息流动的特点再造流程,而且仍然在按照传统的图书馆改造自己。如今,大量人类文明记录一开始就是以数字化形态生成和传播的。比如老师课堂上使用的电子讲稿、各种讲座论坛的音频视频,很多极具知识传播与分享价值的博客、微博等,都还不属于传统图书馆收藏的范围[8]。Web2.0应用于图书馆后,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很大一部分还是内容的一成不变,用的是Web2.0的工具却无2.0的内容。因此图书馆在追求新技术应用创新的同时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流程,来解决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互不相干、各自运行的问题。图书馆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在图书馆建设中是首要的因素,它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优秀的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美国的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把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作为图书馆拥有的三大资源之首。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发展更需要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而图书馆行业整体待遇不高,难以留住高端技术人才,严重冲击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流失率高,并且人才流失群体成年轻化趋势。全国高校图工委对北京、武汉、广州等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安心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只占47.8%,想调走的却占了39%。另有资料显示,各大专院校近几年来将3000余名非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图书馆,目前已有2000多人外流[9]。在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数字图书馆转型的关键时期,图书馆员仅仅作为文献的保管者和传递者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员在新环境中必须充当网络导航员、信息专家和信息素质教师,馆员的角色更趋向多样化。而图书馆高端人才的流失与短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图书馆危机的应对策略

竞争的形势使图书馆必须借助各种新媒体通过体验抓住“受众”受众对图书馆品牌的忠诚度,不仅取决于图书馆本身的服务质量与长久打造的公信力,更取决于受众通过传媒平台所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因此,应通过尊重目标对象的需求,增加大众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等的全方位体验,利用新媒体对他们进行信息推送、学科导航、阅读指导、即时参考咨询服务或指导性的服务等。各种信息的媒介形态和数量的极大丰富,可以使受众选择余地空前加大,要努力使这种体验迎合用户的立场,从而达到绑定的目的。同时通过一定的产品设计行为,优化用户的消费体验,图书馆才能从品牌忠诚的角度客观绑定目标群体,使更多的人“顽固”地选择自己的图书馆品牌。这样图书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移动平台和互动平台的建设数字图书馆如果不通过移动来提供服务,将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国家移动产业的构成,主要包括内容、平台、终端,三者缺一不可。有了布局和架构,光有移动终端是不行的,它必须要有平台,在平台上提供服务。比如开展移动通知、移动查询、移动阅读、移动视频、网络博客等服务。新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交互性,新媒介的发展为图书馆构建实时交流平台提供了可能性。高校可以开设学术微博,通过学校导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导师的交互、导师与文献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文献资源的交互等,来整合图书馆特有的文献资源与人的关系网络,让每个个体创造和掌握自己的信息,为用户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源数据,或者为资源数据寻找潜在读者。移动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或者数字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最普遍的、必然的形式。加快技术更新,实现图书馆转型有人预测到2020年,数字出版销售额将占图书出版市场总额的50%。由于数字化的发展往往呈现出指数型增长态势,一旦跨过50%这个临界点,数字出版的发展将越来越快。一个以纸质型资源和纸面阅读为主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数字型资源和数字阅读为主的全媒体时代。但从图书馆发展现状可以看到,国内大部分图书馆对此缺乏准备,即使欧美等一些较发达的图书馆也在转型的探索和实验中。从纸质型为主体的图书馆向全媒体图书馆过渡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获取和利用好知识。图书馆正在经历从“书”的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的转变。通过读者的需求去设计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可以将“资源决定服务,服务决定需求”的固有模式调整到“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的新模式。在高新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们依然需要感情交流,尤其是需要有现场感的互动。“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的阅览室,而是人与人、人与信息交流的地方,一切围绕人的需求展开。今后以知识流为中心组织管理的主题图书馆会越来越多,比如法律阅览室,就是法律知识共享空间。全媒体的信息资源、人的资源、包括每个人头脑里的资源,都可以在这里摄取、交流、研讨,这是真正以读者为中心的飞跃,这样的图书馆不用担心人不来”[10]。利用新媒体拓展信息服务模式三网融合实现了数据、声音、图像这三种业务用一个网络、一种平台进行服务,为业务创新提供了空间。针对受众需求及各种终端的特点,图书馆可以开展新的多种服务模式,使受众群体可以进行多载体、多媒体、多空间的选择及多时间和多形式的选择。目前受众利用移动或手持设备上网获取信息资源成为明显趋势,图书馆可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主动地为受众提供所需信息。①通过手机媒体开展包括书目检索、文献请求、参考咨询、讲座预订等大量移动图书馆网站的建设,OPAC手机版本的采用,系列技术和应用的创新为手机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保证。②开展网络视频的数字电视图书馆服务。数字视频新媒体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用户。据统计,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平均每年增幅达70%左右,2010年网络视频用户已突破4亿,其中互联网视频用户1.7,30岁以下占到75%,2012年上半年互联网络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而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据业内有关人士预测,2012年我国手机电视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互联网电视的增速将超过50%,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11]。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趋势,创建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开展数字电视服务。电视图书馆建成后,人们通过数字电视浏览电子图书、期刊、光盘、视频、课件等数字信息资源,甚至可以在电视上完成图书的查询、续借、预约等操作。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数字电视平台开展远程教育、数字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发展个性化的IPTV媒体信息服务,借助数字电视交互功能实现在线服务和在线阅读等功能。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开通了电视频道向全球读者提供无需注册的免费在线阅览服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FAQ、论坛、在线调查等方式进行用户跟踪服务,搜集读者反馈信息,并根据结果充实和修改读者档案信息,完善信息推送功能,实现多媒体融合后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多媒体格局下强化图书馆“内容资源”整合多媒体格局下,“内容为王”的竞争理念进一步加强。电子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和手持终端的主要用户是青少年,他们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读者群,更是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要根据他们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迅速调整文献资源战略,根据媒体出版发行的变化,根据主要用户群的特点和类型,及时调整馆藏资源的结构和比例;调整文献采访侧重点;拓宽采访渠道,增加符合网络、手机及其他阅读终端格式的电子文献量,在内容上精心挑选,及时更新,适应时代和市场变化。同时在文化大众化,平民化的背景下,除了已有的书籍报刊古籍报告之外,—些新媒介的资源比如“博客”“微博”及包括视频中的“播客”要进行接轨储备。截至2009年12月31日,在中国3.84亿网民中,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较2008年年底增长5940万人,使用率提升了3.4个百分点。活跃博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博客用户规模持续攀高,活跃博客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对网络资源等非正式出版物和虚拟出版物进行“内容”整合,可以成为图书馆界今后信息服务业务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新媒体建设图书馆独特的服务品牌图书馆借助建立数据、语音、视频融合平台,开展基于“全媒体”时代的立体移动信息服务,如利用音频和视频来展示更为直观的动态信息;对于使用宽带网络或3G手机的受众则可用在线观看三维展示等,通过品牌服务提高社会关注度和用户占有率。图书馆可根据自己优势及人力、财力,利用三网融合平台运用合适的版面和时段,开设自身特色的品牌节目。如湖南图书馆借助网络和电视推出湖南特色文化资源服务;辽宁图书馆以网络、电视、手机为手段和终端开展的图书馆全媒体建设等。另外寻找途径发展电子借阅,在图书发行商不断通过图书馆来检验电子书的发行模式的同时,图书馆本身也要寻找新的途径来提高信息访问的便利性,并鼓励出版商将电子书的使用权交过来。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它就在与互联网、档案馆和数字仓储项目合作,一起进行内容的数字化和电子书的免费配送。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在与出版商一起寻找已出版的电子书的永久拷贝的方法。据了解,哈佛大学图书馆创新实验室正在研究图书馆的电子书借阅业务的发展前景,而且还在设计高科技工具,以便于出版商与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分享电子书的内容。这个实验室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图书馆如何利用自己的海量用户数据保持长期增长以及如何开发能帮助读者浏览和发现新书的技术[4]。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与安全性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为媒介的数字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利用,是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条件,这些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在未来的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图书馆要逐渐加强各方面标准体系的建设,制定技术要求和建设规范,选择通用的技术标准、协议以及可兼容的应用软、硬件,如采用规范的数据著录格式、标准的通信协议等,并借鉴国外已经成型的技术,统一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另外,目前的三网融合指的是高层业务应用上的融合,如在网络层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可以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等。为保证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安全性,我们应尽量选用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符合国际标准的信息存储与网络设备,利用安全管理系统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全媒体时代,最看重的是知识和技术。肩负文化信息传播重任的图书馆行业,要改变无人修路、有货卖不出去的情况,除了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现有技术人才及全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派人员出去学习,使他们加强业务自修和实践,提高应对新技术条件下文献资源建设和技术操作水平;要尊重新兴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发展规律,加快图书馆转型,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图书馆可以将受众按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角色等层面划分,将同一知识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展现给读者。使受众群体可以进行多载体的选择、多媒体的选择、多空间的选择、多时间的选择、多形式的选择,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图书馆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中的竞争力。

本文作者:曹庆娟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