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传播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3 09:03:49
导语:国产纪录片传播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纪实类人文纪录片不断引起传播热潮,《人生第一次》播出以来,在主流平台和网络平台持续传播,无数人产生情感共鸣,并对此话题展开广泛讨论,最终引发观看热潮,该纪录片的持续热议体现了共情传播的重要价值。文章通过对该作品的进一步剖析,探究其传播策略,探索国产纪录片传播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受众;共情;纪录片;传播策略
共情(empathy),也被译为同理心、同感、移情等,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引入心理学领域。共情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不仅包括自我与他者形成共情的能力,也包括唤醒他者潜在共情的能力,这种唤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交流过程中互动的感染力。《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视网出品,央视网视频中心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推出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通过拍摄记录中国人从出生、上学、长大,接着当兵、工作、结婚、进城、买房,再到相守、退休、养老、告别的12个人生重要节点,展现出一幅完整的中国人人生图鉴。纪录片拍摄团队以中国人共通的生命轨迹为主题,激发了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使受众产生积极共情心理,使得作品热度不断发酵,产生“二次传播”,引发了观看热潮。自开播以来,《人生第一次》在各大网络平台引发极大关注,微博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0.3亿,是2020年开年以来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纪录片之一,bilibili视频网站评分更是高达9.8分,12期节目全网播放总量已超过4亿,美兰德蓝鹰指数单日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位列第一。本文基于受众共情的视角,以《人生第一次》为研究范本,尝试探究中国纪录片的共情传播发展路径,进一步彰显共情传播的重要价值,以此推动国产纪录片传播的更多可能性。
1情感连接,精准切入
情感共情指的是对他人情感状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自发与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人生第一次》实现了作品在不同人群之间的良好互动与传播,这离不开共同的情感体验。《人生第一次》用镜头记录真实质朴的瞬间,截取了12个平凡的“第一次”,而这些第一次正是我们曾经经历过、正在经历着、未来也会经历的人生不同阶段,时间上如同一个完美的圆,形成生老病死的人生回环,以点概面,精准描绘出中国人最普通的生存哲学;空间上,坐标落在医院、学校、军队、养老院、城市、乡镇等不同时空,从各方位涵盖了千万普通人的一生;取材上,关注普通人的情感,记录真实又日常的生活,把平淡、温情的人生娓娓道来;拍摄上,对准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个人,突出不同人物鲜活而立体的形象,着重描摹拍摄对象的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贴近大众,使受众对这些人物的情感产生更多的认同感,进而建立受众与拍摄人物的情感连接,使其共同构成共情对象,在纪录片营造的氛围中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纪录片传递的价值观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在纪录片的前期宣传上,更是用简练的标语式文案精准打入受众的情感记忆点中,前期宣传海报上选取了12个拍摄对象的背影,两两相对,分列两排,代表了从出生到年老的人生不同时期,宣传语为“初来乍到,请多关照”,这张海报使受众产生对生命伊始、人生百态的情感联想,并且精准传递出纪录片温情脉脉的基调,简洁又朗朗上口的文案引发受众观看的兴趣。纪录片每一集标题后的副标题也十分引人入胜,“第一声啼哭之前”“19秒定生死”“忘记我,也没事”等带有强烈情感共鸣的短句来自于纪录片之中,精准概括了每一集的主题内容,使受众易于产生代入感,进而联想到相似的人生节点记忆,触发相像的情感反应。《人生第一次》实现了与受众的情感连接,并且在价值传递上具有正向的激励效应和心态指向,唤醒了受众对人生各阶段的重要体悟以及相似的人生记忆,精准把握住了目标受众,触发了受众的共情心理,传播了更有价值的人生启示,加大了受众对该纪录片的情感认可。
2选题深刻,内容为王
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就是记录真实的力量,越是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真实记录,越是能唤起受众类似的过往记忆,从而引发观众共情,进一步促进作品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应当强化对内容的重视程度,坚持“选题深刻,内容为王”的原则,用内容来吸引和稳固受众。从选题来看,《人生第一次》选取12个绝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涵盖人生最重要最值得纪念和珍藏的重要时刻以及社会各人群的生活百态,每一集都侧重一个群体来讲述,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比如纪录片的开篇——《出生》,导演选取了三组不同的家庭,记录了迎接孩子们第一声啼哭时父母的真实状态,生产的痛衬托出母亲的伟大,激发了人们对孕妇这一群体的关注,对母亲这一身份有了更多认同感,产生共情心理;《上班》这一集中,镜头对准了残疾人群体,展现了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和工作过程,他们和无数普通人一样,努力培训,提升工作技能,希翼能获得一份工作,有更好的生活,选取了“双十一”奋战的淘宝客服这一关联无数普通人的时间节点,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残疾人的生存现状,真实而又深刻,让观众反思自己的生活;《相守》这一集目光聚焦到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的一家小小的共享厨房,用必不可少的三餐记录着癌症病人与家属之间相守相望的故事,让观众动容的不仅是癌症病人对生活的坚守,家属对亲人的坚守,还有共享厨房老板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的默默坚守,在表现病人生活日常的同时更能打动观众的情感,用温情的生活细节丰富纪录片的内容,也带领观众进入更好的共情状态。在最后一集《告别》中由拍摄对象缓缓道来最后的台词“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完整地串联了整个纪录片的核心内容,同时对“人生”这一主题点题,首尾呼应,内容设置十分巧妙,使受众情绪达到高潮。《人生第一次》用深刻的选题,引导大众留意不同群体的生活现状和人生态度,能够满足受众的情感需要,内容上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可以让观众反复咀嚼,同时在纪录片对象身上感受到高于人物本身的内容,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联想,提高受众对纪录片的接受度和代入感,纪录片所体现的价值内涵展现了共通性的中国文化和情感,是受众情感和精神的共同映射。因此,依托内容形成的纪录片品牌持续强化其情感内涵,更具有可信度和共鸣效应,为纪录片认知、正向情感生成塑造良好口碑传播条件,促使纪录片在受众之间有效传播。
3制作精良,形式创新
在众媒时代,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不断拓宽,想要增加受众对纪录片的情感依恋程度,纪录片的制作精良程度要不断提高,增强纪录片的视听性,不断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核,使其能够更加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纪录片形式,更好地吸引受众,使受众的个体情感发展成社会性共同情感。从《人生第一次》的拍摄手法上看,拍摄团队突破了传统纪录片采访单一对象的限制,采用多元的视角来呈现一个完整的主题,比如《买房》这一集中,采访对象从中介开始,再到买主、卖家的视角,对准不同拍摄对象,更加精准地解读了买房的涵义,交叉叙事不同人群对买房的看法,既形成内容的强烈对比,又带给观众不同角度的思考,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被拍摄对象的情感历程,更易于观众产生共情,加深观看的印象。《人生第一次》在纪录片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在片头片尾、字幕、片尾曲等环节都进行创新,以其精良的细节设计吸引受众,获取成功。片头动画运用皮影戏的效果制作出普通人的一生,表达出每一集不同的主题,动画生动流畅,制作用心,在开头就捕捉到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字幕上的创新体现在《成长》这一集故事中,这一集记录了在山区求学的初中生,他们中有一半人很有可能中断学业,但是他们用质朴的语言和纯净的心灵写下了一首首隽永的诗歌,在孩子念自己写的诗歌的同时,画面配上了孩子的手写体字幕,使画面和字幕达到形式上的统一,在呈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中构筑出关联性,触发受众心底细腻的情感。片尾曲别出心裁的选取流行歌曲《推开世界的门》,歌词“推开世界的门,我们都是站在门外的人。”颇具哲学意味,为观众推开一扇思考人生的大门。传统纪录片中配音一般作为画外音出现,通常不会展示配音演员的镜头,但《人生第一次》创新性地加入了“故事讲述人”环节,运用名人传播效应来快速塑造纪录片的知名度和好感度。采用11位实力派演员用身临其境配音的形式来丰富不同的主题,每一集片头播放讲述人对本集主题纪录片的观感和感受,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运用情感迁移心理效应,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提升纪录片的曝光的关注价值和喜爱度。
4增强交互,多元传播
传统纪录片遵循的传播逻辑是节目播出,受众观看这一单向传播路径,缺乏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环节,这可能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技术限制而不能和观众形成良好互动,那新媒体的出现就为纪录片的传播带来更多传播途径和互动可能性。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需要把握互联网平台,通过多媒介渠道联合传播;其次要关注受众需求,了解受众,尊重和满足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的情感需求,这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的重要条件;再次,在纪录片传播前、中、后期都需要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及时根据受众的反馈进行调整,提高用户的参与感,满足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的双向互动。《人生第一次》不仅在央视网等主流平台播出,同时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bilibili弹幕网也同步播出,多渠道进行传播,既满足了广大网络用户的观看习惯,又能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bilibili弹幕网是一个互动视频网站,在传统视频的基础上添加了与受众互动的成分。所以《人生第一次》制作团队在bilibili弹幕网增强了与受众的连接。比如根据受众需求,制作团队在纪录片播完后推出《人生第一次特别篇》,对纪录片拍摄过的人物进行视频回访,回答之前观众在视频弹幕中对人物的一些关心与疑问,真正意义上与观众产生互动。此外,《人生第一次》纪录片团队开设“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微博账号,以期与观众进行多平台深度交流与互动,如开辟“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新浪微博超话,针对每一集不同主题内容对应的微博话题引起观众共鸣(你有超过十年的爱好吗”“当你打开妈妈的手机”“我是你的记忆捕手”“父母最后一次唠叨”);同时在微博上针对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些“彩蛋”,如总导演秦博独家揭秘幕后拍摄故事以及拍摄花絮等短视频等;在微博内容上,也常常使用问句的形式与观众互动,如“你的纸巾还管够吗?”“你心目中废纸程度五颗星的是哪集”“你爷爷奶奶最拿手的歌曲你知道吗”等等,这一系列深度的互动形式拉近了制作团队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受众产生与纪录片中人物交流的错觉,使受众在观看之余,更易理解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而引发观众共情。除此之外,微博端不仅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纪录片进行转发点评,各领域的微博大V也纷纷倾情推荐《人生第一次》,如“思想聚焦”“亭林镇无业青年”等近500名微博大V进行自发式接力传播;微信端超过1 000个顶级微信公众号大力推荐,同时在抖音平台、小红书平台不断传播,都使《人生第一次》打破了传统媒体、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实现了多端传播。《人生第一次》展现了国产纪录片年轻化、潮流化的趋势,想要巩固人文类纪录片的受众,需要更多年轻观众的共鸣,受众的情感历程一般经历从产生、巩固到发展的循环过程,所以纪录片要在各方位与受众产生共鸣与互动体验机会,形成积极的内容感受及情感认同,以此实现受众情感内涵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纪录片自主传播发展。
5结语
从受众共情角度来研究国产纪录片的传播策略,同时也是在研究受众的情感需求。《人生第一次》的好评与广泛的传播度,并不只是意味着一部人文纪录片的成功,更是体现出国产纪录片内容的精品化、创作手法多元化以及牢牢把握受众情感需求的特点,为国产纪录片持续输出精品内容和主流价值观提供了优秀范例。所以结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精神需求,国产纪录片的传播策略应该多多考虑内容提升的深度和广度,以宣传主流文化为己任,着力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容,提升纪录片的形象和内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纪录片领域,只有输出更加优质的影像内容并着重考虑受众情感需求的传播策略,才可能使国产纪录片之路发展路径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树庭,吕艳丹.有效的品牌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78-84.
[2]唐润华.用共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J].新闻与写作,2019(7).
[3]杨娟.《早餐中国》的共情传播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21):110-111.
[4]葛皓珺.互动视频的初步尝试及未来前景探究——以哔哩哔哩弹幕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5):59-60.
[5]闫庆琴.弹幕视频语言研究[J].现代交际,2016(21):113,112.
[6]胡红英.文博综艺类节目的创新策略分析——以《国家宝藏》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2):88-89,96.
[7]王婕,阎旭.新媒体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以《风味人间》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6):116-121.
作者:刘艺
- 上一篇:宠物医学专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探讨
- 下一篇:特色小镇红色文化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