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民生新闻发展研究

时间:2022-02-02 10:01:06

导语:传播学民生新闻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播学民生新闻发展研究

一、新闻报道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

新闻最初主要以报纸为载体,经过几十年的变化逐渐演变为以光电虚拟信号进行传播,新闻传播媒介的变化逐渐摆脱了新闻传播的地域限制,使大众传播成为可能,但是由于传播范围较为宽泛,较难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兴技术的不断形成,新闻媒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改变以前模糊不清的新闻理念定位,根据媒介市场的具体情况紧紧抓住目标受众,逐步地从广泛化、大众化转向分众化传播。民生新闻是区域性极强的新闻类别,它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侧重区域内的新闻事件,为区域群众营造公共的话语空间,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到社会话题讨论中来。传统新闻报道在传播过程中,仅仅是将相关新闻事件传播出去,没有目标受众,面对的是社会大众,而民生新闻是在传统新闻传播基础上,明确目标受众,使新闻重点有所突出。民生新闻这种传播模式,在地域上寻求分众化,传播效果比传统新闻传播要好。例如山东电视台的《拉呱》和《生活帮》,将目标锁定齐鲁大地,以展现浓郁齐鲁大地特色和风采为目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提高了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认识,不仅帮助新闻媒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同和高度赞扬,可谓是民生新闻的一大进步。[1]

二、解释性报道与新新闻主义的结合

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了解释性报道和新新闻主义的完美结合,牢牢抓住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特点。首先,民生新闻借助新闻事件的相关背景资料铺垫整个新闻报道,分析、探讨该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原因,对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意义、此类事件后续的发展趋势,着重解释和说明新闻背后的故事和情节,在叙述相关事件的过程中夹杂着相关议论,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紧紧抓住了受众的内心。其次,民生新闻在报道方式上较为新颖,它不是从一个方向和角度叙述新闻事件,而是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描写新闻事件,用作者的见解和观点整合新闻素材、架构新闻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者,民生新闻积极转换报道思路,一边报道新闻事件,一边渲染新闻事件气氛,大量运用悬念设置、倒叙、插叙以及反复等电影、文学手法,将现代新新闻主义的理念成功地转用到媒介新闻传播方式上,实现了新新闻主义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的回归。[2]民生新闻将解释性报道与新新闻主义理念相结合,使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比如齐鲁电视台的《拉呱》民生新闻节目曾经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路见不平一声吼,抓个小贼来刷刷”,充满神秘色彩的新闻标题后面是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娓娓道来,镜头不时由远及近,不断抛出相关问题、设置悬念,再将相关疑问一一解开,让受众彻底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最后对该新闻事件做出相关评论。解释性报道与新新闻主义的结合,使得新闻事件报道不再枯燥,充满了戏剧性和神秘色彩,吸引了受众,提高了收视率,达到了新闻报道的目标。当然民生新闻这种将解释性报道与新新闻主义结合的方式,虽然充实了传统新闻理念,但是也带来一定的危险,如果不能正确、有效地加以运用,可能会严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是民生新闻过度强调冲突性和戏剧性受到争议的原因。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正在将新闻事实与故事进行有效融合,努力寻求更加客观、理性的表达方式。[3]

三、重视过程互动与信息反馈

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线性传播、循环传播和互动传播,在传播理念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过程互动和信息反馈成为新闻传播的共识。民生新闻摆脱了传统的以传者为主导的传播模式,独辟蹊径,将传受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高度重视过程互动与信息反馈,使受众真正参与到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来,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大多数民生新闻节目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积极邀请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新闻传播,有的节目开通有奖征集新闻线索活动,有的节目开通观众互动热线等,这种过程互动极大地发挥了受众的作用,拉近了新闻传者与受者的距离,让受众倍感亲切,仿佛置身新闻事件其中,大大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比如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现场连线受众,让受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新闻节目的最后还开设了抽取幸运观众的环节,增加了与受众的互动性,充分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民生新闻过程互动与信息反馈环节,彻底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威严性。传统新闻报道始终面临着新闻报道与受众脱离的窘境,它们着眼于国家、国际的大事件,以强调国家利益为核心,以报道政治经济等宏大事件为重点,将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小事件排斥在外,忽视受众的心理需求,采取的是至上而下的报道方式,以传播给受众为传播主要模式,拉大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不利于收视率的提高。而民生新闻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将过程互动与信息反馈发挥到极致,使受众进入新闻传播过程中,开创了以民为本的传播模式,以平民的视角发现新闻、展示新闻、解读新闻,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传播新闻,营造了温暖的传播氛围。民生新闻这种贴近民生、贴近大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关注,激发了受众观看新闻的热情,让新闻传播达到了目的,给新闻传播方和受众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4]

民生新闻的横空出世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巨大的震撼,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在此过程中受到较多的质疑,但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了突破和发展。现在的民生新闻报道,将大众传播转换到分众传播,实现了解释性新闻与新新闻主义的结合,高度重视过程性互动与信息反馈,将广大受众放在与传者平等的位置,拉近了受众与新闻传播方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李幸.南京零距离与中国电视的三次革命[J].南方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期.

[2]朱天、程前、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J].传媒观察,2010年第8期.

[3]葛营营、陈弘亮.传播学视域中民生新闻对新闻理念的发展——以山东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3年第9期.

[4]雷蔚真.从地域变化看中国民生新闻的十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4期.

作者:覃文博 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