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不足
时间:2022-03-28 10:52:55
导语: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不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手机摄影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对既有新闻摄影格局造成严重的冲击。本文借由手机摄影的实际特性,联系其在新闻摄影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既有新闻摄影方式带来的冲击展开论述。
关键词:手机;新闻摄影;特征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是由专业的新闻采编工作者从事,很少有大众参与其中。随着我国4G网络的覆盖率及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即时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通过社交网络分享成为很多人每天都会做的事情。这些被分享的事情有的是情感和观点的表达,有的是个人生活的记录,还有的是对突发事件的抓拍。手机摄影开始逐渐在新闻现场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扮演重要的角色,手机也与以往专业的摄影器材一样,在新闻采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相比专业相机,一部具有较高像素的智能手机具有轻便小巧、便于携带等特性,更加利于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抓拍。此外,国内外手机品牌对于手机像素的不断提升,使得手机摄影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事实上,在许多重大事件中,手机摄影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现象。在国庆小长假期间,国内高速公路堵车严重,网友用手机拍摄了许多现场照片。高速公路上的长龙,下车透气等待的人们,甚至有人在路边打牌下棋,上演另类国庆度假剧情。而这一张张直接反映事件本身的生动照片,都是来自于手机拍摄,并通过社交网络让更多的人看到。如今,手机摄影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新闻摄影大门,在新媒体时代,不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见证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新闻摄影记者。
1.1为突发新闻时效性提供保障。在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照片不再需要冲洗印刷等繁琐的工序,而是转变成了不同颜色的马赛克的组合呈现;照片的载体也不再是相纸,而是由“1”和“0”组成的比特。新闻事件发生时,尤其是突发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手机摄影数字化的快速传输技术能为新闻的时效性保驾护航。通过手机拍摄的新闻现场照片完全能实现即拍、即传、即编,让新闻现场的情况能及时得到传播,这对于要求时效性的新闻来说无疑是再好不过了。越接近新闻发生的时间点的报道越有说服力和新闻价值,因此,手机摄影可为突发新闻的时效性提供保障。此外,手机摄影的时效性还体现在人的转变上。有传统媒体出身的新闻摄影记者到街头的普通市民的转变,也有代表官方媒体的专业从业人员向事件现场的随机当事人的转变。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并非每一次新闻事件发生之时都正好在新闻现场,并且突发事件的画面转瞬即逝,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从接到消息、准备设备,直至赶到新闻现场,往往早已无法拍摄获取到最具代表性的第一情景,新闻价值也会因为错过绝佳的时间点而大打折扣。因此,往往是身处新闻现场的市民用手机迅速记录下的现场照片最具有新闻价值和时效性。近年来,在新闻报道尤其是突发新闻的报道中,手机摄影的优势地位不断得到业内肯定,利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照片出现在媒体平台的情况也不断变多。此前,天津工厂爆炸事件、四川雅安地震等突发事件,身处其中的市民通过手机迅速记录下的画面出现在多家媒体平台上。1.2手机摄影打通传播主体的界限。很多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新闻事件,最具新闻价值的照片很多都出自当时身在新闻现场的手机用户。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拿出自己的手机快速拍摄记录转瞬即逝的现场情况,并通过手机网络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摄影记者无法及时赶到现场造成信息相对滞后的不足。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参与了突发事件新闻的传播。他们是离突发事件最近的见证者,是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的记录者,更是将照片分享转发的传播者。他们用手机拍摄的现场图片,让很多不在现场的人们、让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记者能直接迅速地看到现场及进展情况。因此,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无论是闻讯赶来的专业新闻记者,还是占据现场先机的普通手机用户,手机都日渐成为传播利器。第一时间拍下的现场,在网络的助推下得以快速传播,让更多的人几乎可以同时看到第一现场,大大缩短了传统记者以往采编新闻再将其传播的时间,满足了大家对事件的好奇心和知情权。1.3拍摄的素材更加真实。手机和专业相机对于同一新闻素材的获取,会给被拍摄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记者采集拍摄新闻时用到的单反相机犹如长枪短炮,给人以压迫感和被曝光的不安感,让人心生戒备和反感,被拍摄者往往会刻意隐藏真实的想法,这将会破坏新闻的真实性。而手机除了轻便、小巧、随身携带等优势,其隐蔽性可以对新闻现场的破坏降至最低,许多素材能通过手机在被拍摄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获取。首先,拍摄人物时手机摄影对拍摄对象的干预和影响更小,更加真实自然。特别是在人物的情绪表达上,拍摄对象能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人们在面对专业相机时,会不自然,而面对手机拍摄,被摄者往往会显得不那么紧张,镜头对其形成的压迫感也会少很多,因此拍摄往往更容易成功。其次,对于一些特殊采访,个头大的拍摄器材自然不是最佳选择,尤其是有的现场不允许带相机,这个时候,通过手机拍摄是常见的选择。只要稍微调整手机角度,就能拍摄到理想的画面,取得第一手资料。1.4手机摄影联结精英、平民两大话语体系。手机摄影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话语权的垄断,让传统媒体对新闻采编的控制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联结了传统精英和平民两大话语体系。面对没有接受过专业新闻训练但却随处都在的手机用户,传统媒体逐渐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采纳市民拍摄到的现场照片,形成了传统媒体和大众一起参与报道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打破了过往由上至下的线性传播模式,普通公民的声音得以更好的传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这无疑为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手机摄影使大家都能成为新闻现场的记录者和传播主体,打破了以往主流媒体对话语权垄断的局面。
2手机摄影的不足
由于技术、个人素质、伦理等因素,手机摄影与传统新闻摄影相比也有其缺点和劣势。2.1图片成像质量不高。虽然目前具有拍摄功能的手机已经相当普及,且各手机品牌对于像素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手机与专业相机相比,在感光元件、成像像素等方面还是无法相提并论。例如,时政新闻、大型体育比赛等对画面要求高的新闻拍摄,手机摄影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拍摄要求,因此手机对于新闻的拍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2把关人缺失,把关难度大。传统媒体记者拍摄的图片需要经过编辑的层层筛选把关,图片的来源和真实性都会在确定的情况下才会出来。而大众摄影记者往往未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加之社交网络平台具有弱把关性、传播门槛低、病毒式传播等特性,从拍摄到传播,大众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传播缺乏筛选和把关,表达方式和倾向性不受控制,因此很多时候容易成为谣言的温床。在各个环节缺乏严格监管的情况下,网民的行为和言论不受道德约束,容易传播不良信息,造成网络暴力。2.3手机摄影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当下,各种手机修图APP功能强大,很多照片通过APP能够快速将图片进行剪切、拼贴,调色合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闻图片的真实性,给假新闻的产生带来了技术可能。因此,手机摄影其真实性也不断受到质疑。戴蒙•温特拍摄的《驻阿富汗美军的日常生活》就因其使用了手机滤镜调色而饱受质疑,业界争论的焦点自然就在于这种手法是否损害了图片本身的真实性。
3结语
手机摄影在不同事件、不同阶段的拍摄要求不尽相同。在新闻发生初期,受众往往迫切想要看到现场情况,因此应在第一时间利用手机的方便快捷,拍摄现场的真实情况以及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决定性瞬间。而在非突发事件中,则应争取用手机拍摄出情绪饱满、视角独特、个性鲜明的新闻图片。智能手机强大的拍照功能,为新闻摄影提供了设备支持。但是,手机摄影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新闻摄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势在必行,未来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现象会更加深入,不同媒介与平台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也将不断加强。手机摄影作为新闻摄影报道的一种新武器,也必将在未来与其他媒介相互结合,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手机摄影与传统新闻摄影应该相辅相成,扬长避短,形成报道合力。此外,新闻记者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对图片内容进行把关和监督。
作者:邓凌锋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上一篇:新闻传播特点及策略研究
- 下一篇:新闻传播特点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