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11 02:28:00

导语:新闻资源开发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闻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一、什么是新闻资源的再度开发?

在新闻史上,有过对已发新闻的事实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和开掘,一般以另一种体裁形式再一次报道的先例。如曾经影响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此前已有了相关报道,记者是通过已发新闻获得线索和信息,再进行广泛深入地采访然后写作完成的,也就是说是对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成果。

在当今新闻实践中,随着媒体形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新闻资源的再度开发更为普遍。例如,凤凰卫视周六晚八时的“一虎一席谈”和周日晚七时四十五分的“文涛拍案”等节目,就是对已发新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和开掘,做成受众喜闻乐见的谈话节目。

关于什么是新闻资源的再度开发,彭菊华在《新闻发现学引论》一书中指出:“新闻再度开发就是再度开发新闻,既相对于所要开发的新闻事实而言,又相对于已然发出的新闻报道或评论而言。”①《人民日报》记者段存章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深有感触地说:“从别人写过的新闻里发现新闻线索,进一步深入采访也会写出好新闻。”②他本人就有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实践体验。1986年的一天晚上,段存章在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看到报道崇文区委、区政府领导改进作风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新闻。第二天,他赶到区委机关办公楼采访,发现办公楼是50年代盖的,墙皮脱落,地板打了补丁。区领导坐的小车是老上海牌。他们手里有了钱,不是先打扮机关,而是把钱花到教育、卫生、体育事业上,花到绿化、美化环境上,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体化了。段存章采访了近七年三任区委书记,他们以这样三句话共勉:“生活在群众之中,酸甜苦辣一齐尝”;“老百姓受冷,我们也感觉凉,他们热了,我们也暖和,群众生活有什么问题,我们也知道那种滋味”;“我们不高明,但我们离群众近,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马上能知道”。经过深入采访,撰写了通讯《时刻想着为群众办实事》,发1986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编辑部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③这是段存章新闻采写实践成功的经历,也是新闻资源再度开发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可见,所谓新闻资源的再度开发,是对已发新闻的事实进行广泛深入采访,在内容上以超前的广度和深度且一般以新的形式再一次表现。

二、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人的认识规律的揭示,是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科学依据。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一样,也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是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在事物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不断发现新闻事实新的价值,并据此对新闻资源进行再度开发。

一是新闻工作者在认识发展的基础上发现新闻事实在广度上有拓展的必要。例如,1983年12月9日《黑龙江日报》发王华兵采写的通讯《〈辽宁日报〉一条消息引起的采访》,就属于这种形式。这篇通讯是根据《辽宁日报》发的一条短讯蕴涵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度开发而采写的。对此,作者在通讯的第一段就做了明确交代:“11月24日,《辽宁日报》一版发表了一则短新闻:‘来自北大荒的汇款’。说的是我省林口县五户社员(文中没说名字和详细住址)偿还16年前在辽宁宽甸县欠下的债务的事。作者在末尾作了这样的推断:‘他们主动偿还欠了16年的贷款,毫无疑问,他们在那里也富起来了。’我履着这条新闻提供的线索,在林口县柳树公社双河大队找到了新闻中的主人。他们是申永发、林凤生、周永贤、申永林和周伟。”王华兵通过对已发新闻资源的再度开发采写的这篇通讯,与原发报道比较,在广度上拓展了新闻事实,从而提升了新闻价值,深化了新闻主题,获得1983年度全国好新闻奖。正如罗玉琳为这一通讯撰写的赏析文章《贵在追踪》中所说:“这篇通讯通过几位为穷困所迫背井离乡的农民,终于在时隔16年后主动偿还陈欠这件事,体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使人看到农民对党的深厚感情和时代赋予他们的精神风貌……新闻工作者要具有新闻敏感性,要有发观、鉴别新闻的能力,才能善于捕捉、挖掘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向读者提供最好的新闻。这篇通讯的产生就是一个例证。”④

二是新闻工作者在认识发展的基础上发现新闻事实在深度上有开掘的必要。例如,1964年5月14日,42岁的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患肝癌逝世。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发人物通讯《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不久,河南省委指示将焦裕禄事迹作重点宣传。1965年1月7日,《河南日报》发长篇通讯,详细介绍焦浴禄的事迹,并开辟“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革命精神”专栏。1965年4月,《河南日报》又发《焦裕禄啊,我们怀念你》。可是上述报道影响都不大。穆青等人在上述报道的基础上对新闻资源再度开发,采写的着力点在于开掘新闻题材的深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出后,新闻人物在世人面前呈现出此前所有报道未有的光彩,因而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史的名篇力作。正如潘堂林在《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所说:“焦裕禄不仅是一名好党员、好干部,更典型的是一名灾区县的县委书记,是一位领导干部,是党的—级组织的‘班长’。再次重笔写他,不是要写令人感动的好人,而是要树一位县委书记的榜样。这是穆青一行对这一典型再发现的‘灵魂’,是超越《河南日报》报道的根本所在。不反映这一‘灵魂’的材料,再感人也是苍白无力的。”⑤可见,穆青等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原有报道的基础上在深度上进行了开掘,由于深化了新闻主题而提升了新闻价值。

三、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表现形式

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表现形式虽然也有与原发报道相同的,但是绝大多数还是转换为与原发报道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转换方式。

一是在新闻体裁内转换,即从消息转换为通讯。如上述《〈辽宁日报〉一条消息引起的采访》,就是从消息到通讯的转换。这是最常见的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表现形式。

二是从新闻体裁转换为新闻与文学的边缘体裁——报告文学。如梁衡根据采访材料首先撰写了《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的通讯,然后对同一新闻资源再度开发撰写成报告文学《路,该这样走》。这也是一种比较多见的新闻资源再度开发的表现形式。1980年春,梁衡到山西省忻县采访,听说一个叫岳安林的青年养猪专业户的事迹。他采访发现岳安林由于是“地富子女”,考上大学后又被退回,1979年担任大队养猪场场长,严格管理,科学养猪,年底结算全场六人共育成上市肥猪104头,人均生产猪肉3201斤,高出全国平均出栏率一倍多,用料与产肉的比例为3:1,而当时全国平均数是5:1。梁衡根据采访材料写了篇幅为1800字标题为《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的通讯,《光明日报》在1980年11月14日发稿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评为1980年度全国好新闻,成为梁衡的成名作。岳安林也由一名普通的农民破格转为国家干部,担任地区科委副主任,还选为省政协委员。此后,作者再一次去采访,也就是对同一新闻资源进行再度开发,写了一篇30000多字题为《路,该这样走》的报告文学作品,刊发于1982年第1期《青年文学》,由此在社会上掀起了“岳安林”热,作品先后获得“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⑥

三是从新闻体裁转换为文学体裁。这也是新闻资源再度开发非常多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2007年7月20日,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平山县沕沕水风景区开机拍摄的故事片《嫁给大山的女人》,是对2006年5月21日《燕赵都市报》发、祁胜勇采写的通讯《被拐女子曲阳书写园丁传奇》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度开发之作。《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在对曲阳山区贫困孩子的调查中,偶然认识了当地一名叫郜艳敏的教师。她是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双庙乡化行村人,1993年初中毕业后到河北一家毛线厂打工。1994年准备回河南看望父母,在石家庄火车站排队买票时,被两个花言巧语的妇女以招工为诱饵,骗至河北省曲阳县。当时年仅18岁的郜艳敏就这样由人贩子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一个比她大6岁的羊倌做了媳妇。为了解脱痛苦,她曾三次自杀,幸被人发现救起。后来有了女儿、儿子,伤痛才渐渐有所平淡,但与文盲丈夫仍然没有共同语言。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担任了村里的代课教师。为了村里孩子们期待的眼睛,在这个给她屈辱与绝望的山村里扎根奉献。她的事迹经《燕赵都市报》披露以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等2000多家国内媒体转载报道,并被《燕赵都市报》百万读者评为2006年度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还引起影视界的关注。⑦于是,文学艺术界对这一新闻资源进行再度开发,将原发新闻报道转换为文学艺术作品,即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注释

彭菊华:《新闻发现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段存章:《独家新闻这样采写》,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6—67页。

首都新闻学会等编《好新闻:1983年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集(报纸、通讯社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171页。

潘堂林:《怎样发现新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梁衡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卷4,第124页。

祁胜勇等:《被拐女教师郜艳敏事迹搬上银幕》,《燕赵都市报》2007年7月21日。

摘要新闻资源的再度开发,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依据,对已发新闻的事实再一次进行广泛深入采访,在内容上以超前的广度和深度,在形式上一般以新的体裁表现。

关键词新闻资源新闻发现再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