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报纸构建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6 10:48:00

导语:海外报纸构建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海外报纸构建管理论文

[摘要]媒体在传递两岸信息,建构两岸形象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台湾民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台湾媒体来认知大陆事务,并进而形成对这些事务的态度。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和《中国时报》在香港“特首补选”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两个事件上的报道比较,勾勒了两份报纸所建构出的两个事件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台湾媒体在建构大陆形象时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希望两岸媒体能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

[关键词]台湾媒体人民日报中国时报形象建构

Abstract:Mediahaveplayedimportantroleintransferringinformationbetweenthetwosidesandconstructionimagesofthetwosides.TaiwanpeoplerelyonTaiwanmediatoknowaffairshappenedinmainlandandformtheattitudetowardstheseissues.ThethesiscomparedtworeportsofSpaceshipVIandby-electionofHongKongadministrativeofficerofPeopleDailyandChinaTimesanddrewaclearimagetothetwoissuesconstructedbythetwonewspapers.Basedontheabove,thethesisanalyzedthefeatureofTaiwanMediatoconstructmainlandimageanditsreason.Theauthoralsohopedthatthemediabetweentwosidescouldhavefurther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andpromotetheunderstandingofbothsides.

Keywords:TaiwanMedia,PeopleDaily,ChinaTimes,ImageConstruction

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理论认为,人们和现实物质环境之间存在着“拟态环境”,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而结构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来对现实的社会环境作出调整,拟态环境不只是静态的符号文本,它处于动态的建构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与台湾两岸媒体各自对对方事务的报道,正是在为本地受众建构着关于对方的拟态环境。

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两岸交流日渐频繁,台湾每年有上百万人次前往大陆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投资经商,但是相对于全台湾2300万人口来讲,但能够有机会直接亲临大陆接触大陆的人和事的机会还是相当有限,而且一些短期的旅游探亲也只能形成表面化的印象和观感,因此他们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台湾媒体来认知和了解大陆事务,并进而形成对这些事务的态度。台湾本地进行的多项调查结果也显示,民众获得大陆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媒体。反之,大陆的民众也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来了解和认知台湾的。本文主要研究台湾媒体对大陆形象的建构。

一、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本文对台湾媒体建构大陆形象的分析建立在对两份报纸(《中国时报》和《人民日报》)、两个事件(香港特首补选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的比较分析基础之上。

所选媒体为两岸报纸的代表,无论是权威性还是影响力都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中国时报》1950年创刊至今历经50多年而不衰,在台湾正常出版的100多家报纸中属于传统大报,曾一度和《联合报》共同垄断台湾报业市场。虽然由于报业竞争其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中国时报》仍然稳居台湾四大报之列,发行量和广告量在台湾各报名列前茅。不仅如此,《中国时报》在台湾的影响力也非同小可。早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台湾70%以上的人每天或看《中国时报》,或看《联合报》,或者两者都看,当局各‘院、部’官员乃至一般职员,每天早上都要仔细阅读这两份报纸。”[1]《台湾报业史》一书也称《中国时报》“报誉蜚声于海内外,树立起民营大报的权威地位,评论建方深为‘国内朝野’重视”。[2]而《中国时报》对大陆新闻又有特别的关注,其历史由来已久。1978年,《中国时报》在报社内设置大陆研究室,“成为台湾第一家设立大陆研究室的单位,并因形势与需要,1989年4月22日,将大陆研究室改制为以大陆新闻采访为主轴的大陆新闻中心”。[3]其后《中国时报》还多次组织两岸新闻交流活动。当然必须提及的是,这几年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发展,报纸不再是民众获知大陆新闻的唯一渠道,但是在涉及大陆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信息的传递,尤其是观念传播上,报纸仍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选取《中国时报》作为研究台湾媒体对大陆形象建构的分析样本有其特殊的意义。而作为比较对象的《人民日报》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素以权威性著称,其所能搜集的信息全面而有代表性,采写编辑水准也较高,而且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党报,《人民日报》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大陆媒体的特征,足以代表大陆媒体与台湾媒体进行比较。

选取香港特首补选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进行分析,是因为这两件事都是近期发生的对全中国都产生很大影响的事件。前者的发生地在香港,香港处于海峡两岸的中间地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重大,尤其是香港作为最早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的地区,其政局稳定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深受两岸民众的关注。而香港特首补选这一事件既是香港回归八周年以来首次最高行政长官的更替,也集中体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针,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反映大陆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而后一事件的影响力则超越了中国,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事件,其发生地在大陆。而且由于载人航天是高科技领域的事件,其政治性相对较弱。因此无论从发生地还是事件本身的性质来说,通过对这两件事的相关报道的分析,能较为全面反映台湾媒体对大陆形象建构的特点。

对于香港特首补选,选取了6月10日至7月10日这一个月间两份报纸的新闻报道,因为3月12日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辞职后,按照基本法和香港特区有关法律的规定,香港特区须在7月10前选举新的行政长官。而有关新任行政长官的提名、当选、任命、宣誓等有关程序以及香港回归八周年纪念都集中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也是新闻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相对密集的时间段,便于进行充分研究。而对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则选取了两份报纸在10月11日(发射前一天)至10月18日(成功回收后一天)这八天内的报道,充考虑了事件的完整性和新闻报道的相对滞后性。

对于样本选择的范围,是将时间段内所有与事件相关的报道都列入其中,即所选样本既包括了与事件紧密相关的报道,也包括了与事件关系不甚紧密的边缘性报道,报道的形式消息、评论、图片均有,以便掌握两份报纸对于两个事件报道的全貌。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所选取的154篇报道(其中香港特首补选《中国时报》13篇,《人民日报》15篇;神六载人飞行《中国时报》40篇,《人民日报》86篇)的标题、版面、字数、位置、新闻源、感情色彩等进行统计,并对各事件中的分议题进行了分析。

二、台湾媒体对大陆形象建构分析

下图显示的是《中国时报》、《人民日报》对香港特首补选和神六载人飞行两件事上的报道量分布。其中6月16日至7月6日的曲线图反映的是两报对香港特首补选一事的报道,除这11天外,两报均无相关报道;10月11日至10月18日的曲线图反映的是两报对神六的报道,这8天两报每天均有相关报道。

6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提名期结束,曾荫权成为唯一获得有效提名的候选人并当选为新的行政长官人选;6月21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6月24日,曾荫权抵达北京受到中央领导人会见并宣誓就职。可以看出,在香港特首补选这一事件的报道上,《人民日报》和《中国时报》对几个关键环节均有所呈现,对任命香港政务司司长、香港回归八周年纪念等相关事件也有所反映。同样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回收两个最重要环节的报道上也形成二个报道高峰(10月13日和18日)和一个次高峰(10月17日)。对于整个神六飞行过程中天地通话、飞船变轨、轨道维持、太空试验等主要事件两报也均有呈现。

至于这两个事件在两份报纸中是如何呈现的,即通过报道分别给受众建构出两件事怎样的图景以及对事件,对事件中的人物基本的态度倾向是怎样的,下表(表一)中有一个粗略的体现。报道倾向人民日报篇数中国时报篇数

香港特首补选神六载人飞行香港特首补选神六载人飞行

无614317

正面972111

负面0048

正负面混杂0054

这四类报道倾向涵盖了所有关于两件事的报道。以单篇报道为单位统计,报道倾向为“无”指纯粹客观事实的报道,没有体现出任何的褒或贬的倾向,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司产生办法》,《神六发射返回全程图》等,从中基本看不出报道的态度倾向;“正面”报道如《香港舆论认为曾荫权出任特区行政长官是众望所归》、《神六返航,太空史写新纪录》;“负面”报道如对香港特首补选的程序提出质疑,对中国载人航天的目的提出质疑等;“正负面混杂”是指在一篇报道中既有正面的分议题,也有负面分议题,且两者基本对等,孰强孰弱不明显,如《神六偏离轨道传提前返航》、《曾荫权两年内不碰23条》等。

当然,对于报道倾向的定性分类只是一个初步的统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一些在描述事件,描述事件中心人物,描述事件影响和意义过程中出现的频度较高的关键词的串联,可以基本勾勒出两份报纸所建构出的两个事件的形象。

香港特首补选:

《人民日报》:“选举的各项安排和程序符合基本法《行政长官选举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是公平、公开、诚实的”;曾荫权“熟悉香港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和政府运作”,“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出任特区行政长官是众望所归”;中央祝贺曾荫权就任特首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曾荫权感谢中央的信任和对香港的支持,表示将忠于职守,不负重托;香港政府及人民庆祝回归八周年。

《中国时报》:“在北京强势操控下”,“无对手,曾荫权自动当选特首”;曾荫权“是了解港人的诉求的”,“也有能力开创一个新局面”;曾荫权到北京接受任命“很重要也很隆重”,但北京对此“故意神密兮兮”,“其他行程未向外界公布”,中央勉励曾荫权,曾荫权表示“香港会更紧密地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陆委会’电贺”曾荫权当选,“香港在两岸间扮演非常重要中介地位……可促进两岸关系正常化”;“扁指港府一国两制愈见倒退”;“前港督府翻修,遍布窃听器”;香港回归八周年“香港人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庆祝和纪念这个日子”,但“有抗议者举出抗议标语”。

神六载人飞行:

《人民日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个全新的任务,崭新的跨越,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突破”,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各部门、单位和人员大力协作,航天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宇航员素质优秀,“家乡欢腾”,“举城喜庆”;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出于和平目的”;神六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举国欢庆,世界瞩目,“台湾媒体评论神舟六号成功让全球华人与有荣焉”,“外国官员高度评价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外国专家希望加强对华航天合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三步走战略,前景美好。

《中国时报》:神六载人航天取得成功“大陆全国狂欢”、“象征着中共太空科技的另一次跃进”、“走向太空大国的地位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太空史写新纪录”,神六“是中国载人航太工程第二步任务的开篇之作”,“明年让‘嫦娥’绕着月球跑”;神六发射成功大陆媒体的绝大多数网民“欢欣鼓舞”,但不乏“冷漠者”和“吐槽者”;神六运行过程中“偏离轨道传提前返航”;两宇航员“亿中选一心理素质过人”、“费俊龙善协调聂海胜人踏实”,“神六英雄归家乡HIGH翻天”;神六“完全出于和平的目的”,但“神六有侦察卫星”、“美专家分析:神六负重任应有军事目的”、“神舟表明中共有能力制美”;“连锁反应亚洲各国抢上太空”。

三、结论

《中国时报》和《人民日报》对香港特首补选和神六载人飞行两个事件的形象建构既有相类似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区别之处,通过对比,可以从中窥见台湾媒体建构大陆形象时的一些特点。

1、台湾媒体对大陆事务给予了较高程度的关注,尤其重视香港在两岸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时报》为对开大报,日出6叠60版左右,其新闻主要集中在A叠16个版和C叠8个版中,而C叠又以台湾岛内各地方新闻为主,因此要闻、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等均出现在A叠,其中A13版是相对固定的“两岸新闻”或“两岸国际”版,用于刊载大陆及港澳新闻。《人民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出对开16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十二版为深度报道版,十三至十六版为周刊、专版。周六和周日每日出对开8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八版为专版。

从两件事的报道量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对香港特首补选一事,《中国时报》的报道量与《人民日报》基本持平,且对事件保持了自始至终的关注。而对于神六载人飞行一事,两报从10月11日至18日均有不间断的报道,且报道量走势趋于一致,报道高峰基本吻合。虽然《中国时报》的报道篇数只及《人民日报》的一半,但也达到40篇之多,且分别在发射的前一天(10月11日)、发射的第二天(10月13日)以及成功着陆的第二天(10月18日)辟出了整版进行报道,其中10月13日的整版A8名为“神舟六号发射特别报道”,当天的头版也刊登了约占六分之一版面的神六发射成功图片。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二点,一是《中国时报》在发射的前一天即10月11日就辟出了A12话题版用8篇稿件对神六进行了专题报道,而当日《人民日报》只有文化版《航天技术:天上人间紧相连》一篇报道与之相关,可以说《中国时报》对神六发射的集中报道启动更早。二是《中国时报》日常对于大陆及港澳新闻的报道只局限在“A13两岸新闻”一个版中,远远少于《人民日报》,此次能调动如此多的版面对神六进行集中报道已十分罕见,因此尽管篇数不及《人民日报》,但其对神六的关注度并不亚于后者。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频繁,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愿望越来越强列,台湾媒体已无法回避对大陆事务的报道,而媒体的报道又反过来增强了台湾人民对大陆事务的关注度。其实台湾媒体对大陆事务的报道在报禁解除后就开始逐步升温,“两岸新闻质与量均较以往提升许多”[4]而近年来迫于报业竞争的压力,尤其是香港《苹果日报》在2003年强势进入台湾后,台湾报纸纷纷改版,强化对两岸新闻的报道就是多份报纸改版的一个方向。《中国时报》就宣称“不跟随八卦路线,改版后强化国际新闻,每天两个版详尽报道国际重大事件,并强化两岸新闻以及文化版面”。(《港大参访,推崇本报保留中华文化》,6月30日,A13版)而台湾的另一家报纸《中央日报》在报道香港特首补选一事时,其报道量比《中国时报》有过之而无不及。

[page_break]在对香港特首补选一事的报道中还可以折射出台湾媒体对于香港事务的特别关注。香港的地理位置特殊,又是“一国两制”方针的第一块实验田,而香港特首补选一事意义非同小可,不仅关系到香港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和港人的福祉,而且再一次验证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针。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希望香港在两岸关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加强台港互动交流,促进两岸三地良好关系是被《中国时报》多次提到的分议题之一,而《人民日报》没有提及。

2、台湾媒体在报道大陆事务时终难避免一定的政治倾向。

在我们所选取的两件事中,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补选本属于政治性较强的事件,部分报道中体现了较明显的褒贬态度,如有三篇报道中用到了类似“中国政府全面干预下”、“在北京强势操控下”这样的字眼。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本是科技领域的事,除了一些程序性的纯粹事实报道外,其他报道都或多或少地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如明确说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负有军事目的的报道就有三篇。

作为台湾地区的媒体,对涉及两岸关系等敏感性话题难免染上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把任何新闻都政治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树立严肃公正的大报形象,赢得受众尊重的。1965年,《中国时报》曾自我期许:“民营报纸在我们看来,应该负起两大责任。其一是对政府尽其诤谏之责,其二是对社会尽其作史之责。”[5]但是现实与理想似乎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党报还是民营报纸,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一定利益集团的影响。除此以外,由于两岸媒体交流的不充分,台湾媒体早期形成的一些成见仍然限制着其对大陆事务的判断,一些措词不经意间流露了这种成见,如《中国时报》在对香港特首补选一事的报道中用到的“类似大陆反革命罪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故意神秘兮兮”,在整个报道中也始终没有提及选举程序是符合《基本法》的。而在对于神六的报道中,多次来自美国专家的分析是其负面报道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然,在对上述两件事情的报道尤其是对于神六的报道中,《中国时报》也有一定数量的报道与大陆媒体报道基调相类。如出自《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中心的《费俊龙善协调聂海胜人踏实》一文中对两位宇航员的介绍与大陆媒体几乎相同,同时还热情报道了宇航员与家人天地通话,飞船成功着陆后人民热烈迎接,总体看来《中国时报》对于神六载人飞行一事的基本立场是肯定的,整体态度与大陆媒体的趋同度相对于政治性较强的香港特首补选也更高。

3、台湾媒体表达对大陆事务的态度时较为谨慎。

尽管有政治倾向的存在,但台湾媒体在表达对大陆事务的态度时是相当谨慎的。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时报》在对两件事的报道中,无倾向报道和正负面混杂报道的篇数之和均大于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篇数之和,而《人民日报》则分别有9篇和72篇属于正面报道。台湾媒体谨慎表态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受西方新闻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于报业的竞争激烈,避免在敏感问题上表达过于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得罪持相反立场的受众。

这种谨慎表态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态度表达方式的隐晦。如在《中国时报》6月25日的A13两岸新闻版的中部,安排的是《监誓,曾荫权就任港特首》和《携政改小组上京,曾荫权密会领导层》两篇报道,前者报道了中央政府对曾荫权的支持勉励以及曾荫权的表态,后者引用香港《大公报》的报道猜测中央接待的规格以及与曾荫权会面讨论的内容,两则报道基本看不出报道者的态度。但两则报道的上部却安排了《菊花、芙蓉豪放双姝》、《上床论长短木子美语出惊人》两文,并以前者作为该版的头条。虽然不知道编辑的确切用意何在,但至少从中可以看出其对曾荫权到北京与中央领导会面并宣誓就职一事所持的态度含有否定意味的。而在对神六报道中也有通过版面编排来体现态度的,在有关神六报道的周围就先后编排了五中全会闭幕、美国国防部长首访中国、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几则相对正面的报道,而没有出现带有明显敌意或负面色彩的报道。

表现之二是多种渠道多种声音并存。由于两件事的发生地都不在台湾,媒体在报道中的第一手消息受到限制,因此引用了多方的新闻源,既有来自大陆的新华社、中新社,也有来自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还有美联社、法新社等(引用次数如下表)。而《人民日报》除了极个别报道引用港台媒体和外国媒体的信息外,绝大部分为自采稿件和新华社稿件。新闻源香港特首补选神六载人飞行

大陆媒体314

香港媒体33

外国媒体29

大量和多方的引用在形式体现了平衡,让受众难以一眼看出报纸自己的态度,但在选择和组织这些稿件时把关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的态度已经内隐在其中。多种渠道也发出了多种声音,使报纸本身的态度更加模糊。如在对神六的报道中,《中国时报》通过引用新华社采访中国官方和中国专家、美国航天局新闻网站、法新社采访美国专家、日本外电、香港《文汇报》、网民留言等等多个渠道的信息传递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态度,并且每一次态度的表达都十分明确地提供消息来源,而在未标明消息来源的稿件中则大量使用中性词。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态度则鲜明得多,根本未出现负面或是正负面混杂的报道。虽然也有本报或新华社发自国外的采访多个外国专家的报道,但多个渠道发出的是高度一致的声音,并且配发了五篇评论强化这种声音,而《中国时报》在神六的报道中未出现评论。原因在于《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党报,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议题,强化权威主流的声音,而《中国时报》作为一份台湾报纸,不需要强化某一种声音,多种的声音正确与否也不是它所关心的,它只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声音,避免了自己的态度,从而和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这一发生在大陆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台湾媒体对大陆形象的建构,从得出的结论中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媒体所建构的大陆形象并不完全真实,当然大陆媒体在建构台湾形象时也有欠妥之处。大陆早就提出派记者赴台湾采访的要求,台湾媒体也越来越强烈地表达出认识和了解大陆及大陆媒体的积极姿态。两岸媒体唯有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消弥隔阂,才能建构更加真实的两岸形象,增进两岸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充分发挥媒体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注释:

[1]方积根等编著,《台湾新闻事业概况》,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2]王天滨著,《台湾报业史》,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3]王天滨著,《台湾报业史》,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4]王天滨著,《台湾报业史》,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5]中国时报编辑委员会,《中国时报三十年》,台北《中国时报》1980年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方积根等编著《台湾新闻事业概况》,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2]《台湾报业史》,王天滨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国时报三十年》,中国时报编辑委员会,台北《中国时报》1980年版

[4]《中国时报》

[5]《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