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下京剧翻译传播研究

时间:2022-07-23 09:54:13

导语:传播学下京剧翻译传播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播学下京剧翻译传播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交流与输出方面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京剧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使者,在国际上所发挥的文化传播作用不容忽视。京剧被翻译成各种形式的英文文本,海外观众通过京剧译文了解京剧这一舞台艺术的内涵,但目前京剧翻译依然存在着重翻译轻载体的问题。京剧译文需要适当的载体,将正确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观众。本文通过将传播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探究对京剧进行翻译并推广的可行性,同时对译文以何种形式传播进行思考。

关键词:传播;京剧翻译;舞台;受众;载体

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中国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文化交流与输出的重要性。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亟待继承与创新,以此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京剧作为当下优秀中华文化输出的代表艺术,具有较为深厚的传播基础,围绕京剧翻译方法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然而,在洞察观众需求的原则上,京剧译文在舞台上的传播载体也不容忽视。祝一舒(2108a)指出: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译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是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译文通过配合对应受众与恰当载体进行传播,才能够激发除专业观众外非专业观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为传统艺术注入生命力。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我国在世界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陈仲伟,王富银2018,李擎,2018)。

一、京剧翻译传播的可行性

1.传播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舞台艺术已由单纯的表演艺术,转变为具有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不仅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世界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京剧作为当代“国粹”的代表之一,有着较丰富的对外传播经验。“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19年、1924年的访日演出,到1930年、1935年先后访问美国和苏联,再到程砚秋1932年的访欧活动”(孙萍,2015),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早期进行出访,为京剧奠定了可观的海外受众基础。但是,随着传播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语言等因素成为京剧进一步传播的障碍。一些学者意识到京剧翻译的必要性,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熊式一教授的《王宝川》译本促进了京剧在海外更为广泛的传播(马会娟,2017)。这一实践的成功,说明海外受众确实具有京剧翻译的需求,也从侧面说明了京剧翻译传播的可行性。2.基于“5W”模式的京剧翻译。拉斯韦尔(2012)曾提出“5W”模式的传播学理论: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布雷多克又对“5W”模式进行补充,加入“传播的目的是什么(Why)”以及“在什么场合下进行(Where)”两个要素,成为“7W”模式。以这一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则可将译者、京剧演员以及所有参与京剧传播这一活动的人员作为传播者。京剧的唱词以及唱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翻译中所要传播的信息。传播媒介为舞台、字幕以及表演所需的配器,传播受众为外国观众。取得的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通过想要传播的信息,对受众产生了何种影响,同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或是行为。这一过程的最终效果取决于该过程前的其他部分,应与“传播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环节进行对比。在京剧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的目的应是令外国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唱词及其文化内涵。最终让观众们能够站在艺术的角度上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提升中华文化整体的影响力。传播目的是传播者对一个传播过程的完美预想,不应与传播所“取得的效果”混为一谈。此外,因为京剧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舞台艺术,京剧翻译的最终落脚点应为演出的剧场,故此处研究的传播场合为剧场舞台。

二、译文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1.文本载体差异。随着京剧翻译研究的推广,一些地方剧种的翻译也被列入翻译研究中。但抛开文化差异与剧目种类,戏曲最终呈现场所是舞台。翻译方法研究与京剧欣赏相关著作的问世,虽然丰富了海外受众欣赏京剧的渠道,但译文文本最终该如何在剧场呈现的研究亟待完善。孙萍(2015)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观点。其关注点在如何完整翻译戏文与京剧文化知识,通过结合多媒体为外国受众构建一个完整的京剧欣赏体系。但是,观众能够切身体会京剧的地点是剧场,而不是过度依赖程式化的书籍。“场景传播实质上就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场景’传播的目的是不同情景下信息和服务的配适”(梁旭艳,2018)。如上文所述,京剧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舞台艺术。如果将京剧翻译与传播作为一个过程,那么“演员与观众同在剧场”可作为传播的特定情境。唱词译文作为传递的信息,需要一个合适的传播途径。因此,如何在剧场中呈现译文文本、如何解决载体限制与文本内容的冲突,是当下应思考的问题。字幕形式作为文本载体,在外国音乐剧、歌剧与话剧等舞大众文艺台艺术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吕鹏(2018)指出文本语言还需与其他非文本要素相互配合,环境的不同将会制约语言的选择,因此语言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因海外剧场大多未配备字幕,此处以国内剧院所配备字幕屏为样本。中国多数剧院都为观众提供了观看字幕的电子屏幕,但这一文本载体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以江苏大剧院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为例,字幕屏幕多置于偏离舞台处。观众需要快速阅读字幕再转回舞台,故冗长的译文会加大观众欣赏剧目的负担。屏幕上字幕大多为2-3行,每行约为5-6个词语。字数限定增加了翻译难度,也限定了文化词的翻译水平。观众的理解如果因为字幕传播发生偏差,反应速度将会下降。观众体验感变差,阻碍京剧译文的信息传播通道,影响传播效果。2.受众背景差异。将京剧译文作为一个文本,那么读者就是拥有不同文化水平的海外观众。“任何一种译语文本都会有专业和非专业两种读者”(赵联斌,2019),这些京剧海外观众也可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两种。专业观众是指具备相对深厚的京剧文化知识基础,能够通过译文知晓理解剧目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这类观众具备将京剧看作整体,具有站在研究视角欣赏京剧的能力,他们注重文本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非专业读者多停留在欣赏译文文本层面,译文的准确性是面对此类受众时应注意的。“场景传播的本质就是对特定场景中用户需要的洞察及满足”(梁旭艳,2018),针对上文中对受众的分析,考虑京剧对外传播中,非专业观众为主要受众。应该以他们的接受能力为准,洞察他们对文本内容的需求,以此为前提对文本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找出中外文化存在差异,尽可能使译文与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相匹配。一些成语典故、文化常识的翻译程度,将极大影响译文最终呈现的效果。如果过度加入文化内容,则译文过长,将会降低观众在剧场中艺术欣赏的流畅度。如果译文过短,便无法将唱词中承载的内涵较为完整地传达给观众,甚至会造成传递信息的缺失,导致误解。非专业观众初期欣赏京剧可能是单纯对中国文化感到好奇,或是被传统观念上的“东方神秘感”所吸引。要真正引起这类观众的文化共鸣,需要尽量减少不同语言与文化上的交流不畅。使其能够理解戏文含义,从而激发对京剧的兴趣,最终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京剧。

三、翻译文本呈现

有关戏曲翻译的研究多聚集在文本翻译方法上,刘飞鹏、彭琼、刘明录的《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桂剧翻译研究》中提出“译者应主要采用归化的策略,使传播信道保持畅通,受众得以即时理解剧情”(刘飞鹏,彭琼,刘明,2019)。李胜玉(2018)归化策略正是将源语言中体现出的语言与文化转换为目标语受众熟悉和欣赏的内容,从而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葛莎莎,祁文慧,2108),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喜刚,2018)。金瑞,邵华(2018)指出译者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祝一舒(2107)译学研究必然与文化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字”,关键在于要突破文本的“字面”束缚,以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为衡量标准(祝一舒,2108b)。周润秋(2018)形象的指出戏要吸引观众,就不能演给自己看。京剧译文的文本呈现方式可分为字幕与完整的京剧译本两类。结合上文所论述的受众差异,唱词翻译应以目的语观众为准。译文以舞台为落点,时效性更强的字幕是更加理想的呈现形式。鉴于上文所述字幕的不足,译文应避免过于繁复。翻译时应将“达意”为目标,减少信息的传播阻碍。以程派名剧《锁麟囊》中唱词为例:(1)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何鲛珠化泪抛?此句中“吉日良辰”指代出嫁的日子,而“鲛珠”化用了鲛人眼泪可变为珍珠的传说,都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在完整的译本体系中,此类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可作出详细解释。但字幕翻译应以精确表达原词义为主,故译为:“Whydoesshecryonsuchanauspiciousday?”原文中“当欢笑”与“化泪抛”具有比较含义,关键是体现“喜”与“悲”的冲突。译文以“cry”与“auspicious”作为转折,可凸显薛湘灵心中的疑惑,并呈现赵守贞处境的悲凉。(2)我正不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该句选自程砚秋版《锁麟囊》,“不足”一词今也有“富足”一说。“不足”一词应出自《红楼梦》第一回“富者又怀不足之心”。该词与第一幕中薛湘灵挑选嫁妆照应,具有“不知满足”的含义,与“少”形成对比。相比起“富足”,“不足”更具有文化内涵,语义也更为丰满。同时,也不难看出后文中“饥寒”与前文“少”对应,“不足”与“娇”对应,具有较完整的对比意义。以字幕为落点,该句译为:“Iamdiscontentatwhatshelacks.”原文前后两部分所表达意思基本一致,故将二者化为一句。“discontent”表现薛湘灵的“不足”与“娇”,她不知满足的东西恰好是赵守贞所缺少的。该句若按照原文对仗结构翻译,则会导致目的语的充分累赘。(3)漂母饭信非为报也。“漂母饭信”所指的是史书《史记》中记录的一则典故:淮阴侯韩信靠在淮河滨垂钓为生,却难以过活。一名漂洗丝絮的大娘可怜他,常分饭给他。在韩信允诺日后答谢大娘后,她生气地说自己是出于怜悯之心帮助他,并非为了他的回报。这句念白出现于薛湘灵将锁麟囊赠与赵守贞之后,意在借漂母饭信却不求回报委婉表达自己善心所至、无需回报的想法。本句可对典故进行适当诠释,在典故内涵的基础上表达不求回报的含义:“ThewashwomanwasnotforanyrewardwhenshefedHanxin.”

四、结论

京剧具备较为坚实的传播基础,具有翻译与对外传播的文化价值。京剧译文的内容应以受众为主,同时考虑受众的欣赏水平。文本呈现方面,舞台艺术最终应回归剧场,字幕的呈现形式应纳入京剧翻译的思考之中。字幕的内容需要考虑的是意义的完整性与载体的适配性,而不是盲目追求对仗和文化元素的翻译。将剧目作为完整体系的译本应置于字幕译制之后,观众在读懂剧目含义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对京剧文化的兴趣。也只有在受众主观上认可这一文化,才能促进京剧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从而使海外受众熟悉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胥南星 吴赟 杨喜刚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